天天看点

下邳三城考证一、应劭关于下邳的考证和《竹书纪年》有关记载二、《水经注》有关“下邳三城”记载

作者:解汝祥

邳州市位于苏鲁两省交界处,现属徐州市代管县级市。邳州在历史上最响亮的名号是汉末、三国时期的“下邳”。提起下邳,人们首先想到的是睢宁县古邳镇的“下邳城”。近年来江苏省博物院考古研究所通过对睢宁“下邳城”的考古钻探与发掘得出结论是:睢宁下邳城为魏晋以后的“下邳城”,并非两汉时期及以前的下邳城。

下邳三城考证一、应劭关于下邳的考证和《竹书纪年》有关记载二、《水经注》有关“下邳三城”记载

考证下邳城,正确解读《水经》和《水经注》等文献资料,就能找到答案。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5">一、应劭关于下邳的考证和《竹书纪年》有关记载</h1>

(一)应劭对下邳的考证。

东汉学者应劭考证是:“邳在薛,徙此,故曰下邳。”可见,“邳”和“下邳”是两个截然不同地理概念。战国以前的“邳国”在“薛国”辖区,不在“下邳”境内。

据考证,邳国在台儿庄区泥沟镇马庄村,即“晒米城遗址”所在地,该地西北距葛峄山约4公里,与乾隆《邳州志》相关记载吻合。

(二)《竹书纪年》有关下邳城记载。

下邳三城考证一、应劭关于下邳的考证和《竹书纪年》有关记载二、《水经注》有关“下邳三城”记载

《竹书纪年》载:“梁惠王三十一年,下邳迁于薛,故名曰徐州。”该记载表明,公元前339年“下邳”从薛地之“邳”迁徙而来,下邳城“原来的名字是徐州”。可见,战国后期“下邳城”就是之前的徐州城。只有战国以前的徐州城,才是最初的“下邳城”。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1">二、《水经注》有关“下邳三城”记载</h1>

《水经注》卷二十五载:“泗水历县,迳葛峄山东,即奚仲所迁邳峄者也。泗水又东南迳下邳县故城西,东南流,沂水流注焉,故东海属县也。应劭曰:奚仲自薛徙居之,故曰下邳也。汉徙齐王韩信为楚王,都之,后乃县焉。……城有三重,其大城中有大司马石苞、镇东将军胡质、司徒王浑、监军石崇四碑。南门谓之白门,魏武擒陈宫于此处矣。中城,吕布所守也。小城,晋中兴北中郎将荀羡、郗昙所治也。……县为沂、泗之会也。又有武原水注之,水出彭城武原县西北,会注陂南,迳其城西,王莽之和乐亭也。县东有徐庙山,山因徐徙,即以名之也。山上有石室,徐庙也。武原水又南合武水,谓之泇水,南迳刚亭城,又南至下邳入泗,谓之武原水口也。”

(一)解读《水经注》关键

《水经注》下邳县泗水河道记载的是“下邳县故城”地理信息,而不是“下邳县”地理信息。即《水经》记载的“下邳县”就是《水经注》记载的“下邳县故城”。《水经注》“下邳县”与《水经》“下邳县”是不同概念。《水经注》记载北魏时期“下邳县”除了记载“荀羡、郗昙所治也”和泰山郡吴伯武兄弟外,没有记载其他信息。这是正确解读《水经注》的关键。

(二)下邳大城的确定

1、葛峄山

下邳三城考证一、应劭关于下邳的考证和《竹书纪年》有关记载二、《水经注》有关“下邳三城”记载

“泗水历县,迳葛峄山东,即奚仲所迁邳峄者也。”奚仲所迁之城在“晒米城遗址”,其西北4公里的葛峄山是唯一、真正“葛峄山”,邳、睢交界处的岠山并非葛峄山,古泗水流经葛峄山东南方位。

2、下邳县故城处在沂、泗之会处。

“泗水又东南迳下邳县故城西,东南流,沂水流注焉。”该记载表明“下邳县故城”位于沂水和泗水交汇之处,而不是北魏时期“下邳县”处在沂水和泗水交汇处。

3、下邳县故城附近有武原水。

“县为沂、泗之会也。又有武原水注之”,通过上文分析,该记载“县”指的是“下邳县故城”(秦汉时期下邳县),该城附近有“武原水”。武原水即西泇河,武原水在泇口村西入于泗水。泇口以南不再有“武原水”,也不再有泇水。

4、下邳县故城东有徐山,山上有石室。

“县东有徐庙山,山因徐徙,即以名之也。山上有石室,徐庙也。”结合上文,该“县”依然指的是“下邳县故城”,也就是说下邳县故城东有“徐庙山”,该山因为徐偃王迁徙来此而得名。该山在戴庄镇依宿村,徐山上现有石室,民间称为“韩信瓜屋”,郦道元记载为“徐庙”。

下邳三城考证一、应劭关于下邳的考证和《竹书纪年》有关记载二、《水经注》有关“下邳三城”记载

5、下邳县故城附近有泇水。

“武原水又南合武水,谓之泇水。”武水现称“东泇河”,武原水与武水交汇处在岔河镇“西泇河地涵”处,也就是说“武原水”和“武水”尽头在西泇河地涵处。二水交汇后的河道称为“泇河”,泇河西南流向泇口村,该河道长约11公里。

通过这四个特征来确定下邳县故城,唯一符合以上特征的只有“梁王城遗址”。梁王城遗址位于葛峄山东南约30公里,其城西侧“中运河”上游来自微山湖,上游河道大致与“伊家河”一致,该河道就是古泗水;西北侧“运女河新河道”上游来自长城镇东南“西偏泓分洪道”,西偏泓分洪道上游即是沂河。其东约10公里有徐山,其南约5公里为武原城(泇口)。

确定下邳大城关键点是徐山,下邳城东有徐庙山(徐山)是最重要地理标志。因此,梁王城遗址就是“下邳县故城”,也就是下邳大城。

1990年代出土于戴庄镇李圩村的战国时期青铜戈(见附图1:战国青铜戈),其铭文印证了李圩村附近就是下邳城,同时印证下邳城就是徐州城。其铭文是:“邳邑古于”,其中“邑”为上“乙”下“口”,解读为“下邑”;“于”通“徐”。梁王城遗址及其附近“九女墩遗址”的考古发掘证实“梁王城遗址”就是“古徐州城”。

下邳三城考证一、应劭关于下邳的考证和《竹书纪年》有关记载二、《水经注》有关“下邳三城”记载

附图1:战国青铜戈

(三)下邳中城的确定

《水经注》载:“(沂水)又东过襄贲县东,屈从县南西流,又屈南过郯县西。又南过良成县西,又南过下邳县西,南入于泗。”

襄贲县即兰陵县长城镇,沂水从长城镇区南向西流,在梁王城遗址西北交汇于泗水,沂水在下邳县流向是东北——西南,良成县必然位于长城镇与梁王城遗址之间的古沂水河道南岸和东岸,这一区域只有岔河镇良璧村地理位置符合,且该村有古城遗址。

《水经注》卷二十五载:“《地理志》曰:‘良城,王莽更名承翰矣。’沂水于下邳县北西流,分为二水:一水于城北西南入泗;一水迳城东屈从县南,亦注泗,谓之小沂水。水上有桥,徐、泗间以为圯。昔张子房遇黄石公于圯上,即此处也。建安二年,曹操围吕布于此,引沂、泗灌城而擒之。”

郦道元考证下邳中城为“吕布所守也”,曹操擒拿吕布的地方就是在“良成县”。

下邳三城考证一、应劭关于下邳的考证和《竹书纪年》有关记载二、《水经注》有关“下邳三城”记载

1、良成县位于下邳县北。

“沂水于下邳县北西流”,该记载表明沂水在下邳县的北部是向西流的。《后汉书·李贤注》载:“良成,县名,属东海郡,故城在今泗州下邳县北。”该注释表明良成县的地理位置在唐代下邳县的北部,邳州北部地名带“良”字的只有良璧村。

良成县得名于春秋时期“良”侯国之“良”与邹忌封号“成侯”之“成”。良璧村名读音是“良邳”,证明村名与“下邳城”有关系,该村是《中华邹氏宗谱》记载的邹忌封地“下邳”所在地。

2、良璧村北、村西有古河道,村东河道“宋沟”就是小沂水。

“沂水于下邳县北西流,分为二水:一水于城北西南入泗;一水迳城东屈从县南,亦注泗,谓之小沂水。”良璧村北古河道上游来自兰陵县长城镇南,村东河道现名“宋沟”,宋沟即是东泇河分支,而东泇河就是“小沂水”。

《沂州府志》载:“东泇水自费县旗山下发源,东南流入苍山界,经卞庄塔子山后分两支,一支直南,趋三合村合阳明河水,达邳州境之泇口;一支绕东南流汇入郯城县界之芙蓉河,亦达邳境之泇口,二支交汇复与西泇水会。”宋沟来自“三合村”,流向泇口,证明良璧村东的宋沟就是“东泇水”,而东泇水就是古代的“武水”。咸丰版《邳州志》载:“按一统志,武水一名治水,一名小沂水。”可见,东泇水就是小沂水,小沂水到达泇口后入于泗水,即泇口以下不再有“小沂水”。

确定了良璧村东“宋沟”为小沂水,那么其村北和村西的古河名自然就是古沂水,村西河道流向西南方向的梁王城遗址。沂水在梁王城遗址西北交汇于泗水,则交汇以后的河道不再称为“沂水”,而被称为泗水,即梁王城以下没有沂水河道。

1970年代良璧村内有完整古城墙,被专家确定为内城墙,村外城墙遗址痕迹也很明显,良璧现为邳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确定下邳中城关键点是“下邳中城”位于“沂水”与“小沂水”分流处。良璧村恰好位于沂水和小沂水分流处,因此,良璧就是“下邳中城”。

(四)下邳小城的确定

《水经注》载:“小城,晋中兴北中郎将荀羡、郗昙所治也。”该记载说明下邳小城规模小、年代晚。

《晋书·荀羡传》载:“殷浩以羡在事有能名,故居以重任尔。时年二十八,中兴方伯,未有如羡之少者。羡寻北镇淮阴,屯田于东阳之石鳖。寻加监青州诸军事,又领兖州刺史,镇下邳。”《晋书·卷八》载:“(永和八年)三月,使北中郎将荀羡镇淮阴。”以上记载表明荀羡(322年—359年)镇守下邳时间在永和八年(352年)三月以后。

《晋书·第八章》载:“(升平二年)三月,慕容隽陷冀州诸郡,诏安西将军谢奕、北中郎将荀羡北伐。……六月,并州刺史张平为苻坚所逼,帅众三千奔于平阳,坚追败之。慕容恪进据上党,冠军将军冯鸯以众叛归慕容隽,隽尽陷河北之地。……(秋八月)以散骑常侍郗昙为北中郎将、持节都督徐、兖、青、冀、幽五州诸军事、徐兖二州刺史,镇下邳。”

通过以上记载可以看出,东晋朝廷与前燕慕容隽的战争在升平二年(358年)六月决出了胜负:“隽尽陷河北之地。”意思是黄河以北土地全部被前燕占领。而邳州境内古泗水在西汉元光年间(公元前74年—公元前33年)就被黄河侵占。咸丰版《邳州志·卷四》载:“夫黄河盖天下之强水也,其所过靡不变寘移易矣。河之注巨野,通淮泗,自汉元光始也。”下邳大城和下邳中城都位于泗水以北,升平二年六月以后这两座城都可能被前燕占领,这应该是荀羡和郗昙迁徙下邳城到岠山东南的原因。

综上所述,下邳大城在戴庄镇李圩村西梁王城遗址,该城是古徐州城,汉初是楚王都城,也是秦汉时期下邳县所在地,该城是汉末陈宫守卫之城;下邳中城在岔河镇良璧村,该城是齐相邹忌封地,也是东汉、三国、西晋时期下邳国(郡)所在地,还是曹操擒拿吕布之城;下邳小城在睢宁县古邳镇半山村,该城为东晋时期荀羡和郗昙迁徙之城,该城迁徙时间不早于永和八年三月,不晚于升平二年八月。

下邳三城考证一、应劭关于下邳的考证和《竹书纪年》有关记载二、《水经注》有关“下邳三城”记载

东晋以前发生在“下邳”的历史事件都与睢宁县下邳城没有关系。

参考文献:

[1]《水经注》

[2]咸丰版《邳州志》

[3]《晋书》

[4]《后汉书·李贤注》

[5]《水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