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黑格尔的“统一”和“同一”;“自在”和“自为”辨析

很多人认为黑格尔的书艰深晦涩难以理解。其实是当理解力虚弱的时候,会这样认为。

以下引几段原文,逐一解释一下。

1、“真实与虚妄这两个名词不应该在它们的对方或他物已经被扬弃了的时候还继续使用。所以,就象主体与客体、有限与无限、存在与思维等的统一体这个名词之不尽适当那样,(因为客体与主体等等名词意味着在它们的统一体之外的客体与主体等等,因而当说它们在统一体之中时它们已不是它们的名词所说的那种东西了,)同样,虚妄的东西也不再是作为虚妄的东西而成为真理的一个环节的。”

——如果宇宙中没有人这种动物,其实也就没有所谓的“真”、“假”;“虚”、“实”的概念。一只花豹会对镜子中的自己感到好奇或者被惊吓。但其被惊吓只是因为它们发现镜子中出现的自己如此地清晰,清晰程度远远超过水中倒映的自己。没有接触过水池的花豹会尝试去寻找镜子背后的“它”。屡次一无所获后花豹会离开。人和花豹的不同之处只在于人会在头脑中形成一对相应的概念。镜子里出现的那个对象和自己看到的同类不同。这个不同就是最原始的“假”和“真”的观念。当很多其它场合,譬如听了某种声音后跑过去发现并没有与声音相对应的应该有的存在物时,同样会出现“假”的观念。这个“假”就是由于某种声音而应该出现的对象其实并不出现而形成的观念。诸多此类的观念的集合使得个别次的观念抽象构成了“假”的概念。而没有这个“假”,其实人的头脑中是没有所谓“真”这个概念的。一切对他来说都是具体的,活生生的存在对象。

进一步地,“真”和“假”作为一对相应出现的概念其实是一种一系列认识的结果。就这个结果而言,“真”和“假”是统一体,是作为结果的统一体。这个结果在头脑中被赋予的抽象概念我们命名为“判断”。“真”、“假”是统一于“判断”这个概念之下的。所谓统一就是指具有不同属性的对象在其它维度上其实是同一个范畴。“真”是判断,“假”也是判断。“真”或“假”、”虚“和“实”都是必然出现的结果,也都是结果出现后的判断。

2、“神性的生活就其自在而言确实是纯粹的自身同一性和统一性,它并没严肃地对待他物和异化,以及这种异化的克服问题。但是,这种自在乃是抽象的普遍性,而在抽象的普遍性里自在的那种自为而存在的本性就被忽视了,因而形式的自身运动也根本被忽视了。”

——我们先费点劲解释什么是神的观念。曾经有个江苏宿迁的女孩叫颜婷萌。我很喜欢她,经常省下钱来买东西给她吃,而我自己因为经济条件不好舍不得吃。可我从来对她没有企图,毕竟相差一倍的年龄,我都可以做她爹了。可在她看来,一个男人,自己省下来不吃,专门买给她吃,对她的要求有求必应,却对她没有企图。这简直不可理解。她曾经对我说:“赵哥,你在我心目中,就象神一样”。于是我理解什么是SHE在《superstar》里唱的“神”。人心目中没有天赋的“神”。所谓“神”就是普通人,一个有血有肉,也需要吃喝拉撒睡、也有喜怒哀乐愁的人。但神之所以和人不同,只是因为他所作所为在某些人那里被认为不可理解和超出了他们的理解范围。对于一个从农村到上海来打工,就是为了吃得好些,穿得好些的姑娘来说,能吃得好些,关系到生存,而一个人能不计生存省下钱来给她吃,那就超出了人生存的意义。如果一个人都不是生存的人,那就是神,因为活和生在她那里是同义词。

其实说到这里,我们已经解释了什么是“同一”,什么是“统一”。很多情况下,统一和同一只是不同维度下就单独某个特定的对象形成的不同概念。不管这个人作为如何,权力或地位如何,就血肉之躯来说,当我们指某个人时,他都是必定是同一个人。在《风雨飘摇哈弗路》里,那个超市里偷面包的小姑娘和最后拿到哈弗助学金的小姑娘是同一个人。但这个故事的真实和虚妄却是统一的——的确有这个案例,但里面的情节可能和真实情形有差异。

3、“胎儿自在地是人,但并非自为地是人;只有作为有教养的理性,它才是自为的人,而有教养的理性使自己成为自己自在地是的那个东西。”

4、“科学就仅只是自在着的内容,内在着的目的,它还不是精神,而仅仅才是精神的实体。

这个自在的东西必须将自己加以外化,必须变成自为的,这等于说,这个自在的东西必须使自我意识与它自己合而为一。”

——3和4隶属于两个不同的章节。我们结合起来理解“自在”和“自为”。

首先,在西方哲学里,区分主体和客体。所谓主体,即进行和发出认识的存在,譬如:人。当然,西方哲学里,进行和发出认识的,并不限于人。但为了简单起见,我们先把主体限定为“人”。

其次,在西方哲学里,客体是指一切被人认识的对象。这个对象可以是活生生存在的、客观存在的,也可以是抽象的,譬如:“抽象”这个词本身就是抽象的。这个世界上并不存在任何一种东西叫抽象。但抽象可以成为被认识被理解的对象。但这个被认识被理解的对象和那种活生生存在的,具有认识和理解力或者说,会进行认识和理解的存在对象是不同的。

也就是说,存在两种对象。一种是可以成为主体的客体,另一种是本身依赖主体而离开主体也就不存在的客体。

被研究的对象诸如婴儿,就被研究的意义上来说,是客体。这种客体是自在的,即:他不依赖主体的认识而存在。但是,他可以是具有认识能力的,和理解能力的,从而是一个主体或者可以成为一个主体。这时候我们把这个作为客体的婴儿也看成是“自为”的存在对象。

如果简单粗暴些,我们可以说,盖凡是自我活动的对象都是自为的对象,而自为的对象一定是自在的,但自在的存在物未必能自为。石头永远不是一种自为的自在。它只是物自体,只是物,只是死物,只是被研究的对象。

与此同时,科学虽然就其依赖主体而存在的意义上说,是一种非自在的对象,即科学不是客体。但是,科学却因为人这种主体,而是演进和发展的对象。从而,科学是自发的自在。这里“自在”是指就主体而言,科学具有某种脱离个别主体认识的存在形式。譬如说,张三没有发现某个规律,但李四发现了。在张三还在埋头研究时,李四的发现已经被应用到了实际生产中去。我们说,这时候,科学的运动相对于张三而言是自在的。

某项规律会因为张三研究了大半辈子最终一无所获而就不被李四发现吗?不会的。李四或者早晚某个人会发现这项规律。而李四的发现导致了科学运动的进展和突破,从而超出了张三的研究活动,即便没有张三去推动,李四也会推动科学在这条规律上取得进展,从而我们称科学的发展具有自为性。在哲学上我们把主体推动对象发生变动的情形叫做自为。自为和自发就象一对孪生兄弟,它们同指一种情形,但自发强调的是主体角度出发的推动对象变动的情形。“自为”强调的是对象因为主体因素而发生变化、发展和运动的情形。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