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云根落云间”,松江原来有这么多名人爱赏石

石不能言,悠然可人,中国赏石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少文人墨客都留下了与“石”有关的故事传说。陶渊明醉卧醒石诗兴大发,白居易爱石十德千古流芳,苏东坡赏石爱石留下不朽篇章,米芾痴石拜石成传世“米癫”。前不久,上海首届云间赏石盆景文化博览会在云间粮仓举行,以“云根落云间”为主题,打造了一场汇聚全国各地赏石爱好者的盛会。

“云根落云间”,松江原来有这么多名人爱赏石

上海市观赏石协会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松江是上海之根,也是上海古代赏石文化、海派赏石的渊源所在,博览会的举办也是一种特殊缘分。那么,松江与赏石文化有哪些渊源?又留下了哪些故事典故?

松江名人辈出,元明以来有关赏石文化活动的文献和实物也是层出不穷。元代至正年间,史学家、文学家陶宗仪到泗泾隐居,在泗水之南构筑“南村草堂”,其所著的《南村辍耕录》留下了许多有关赏石文化的珍贵史料,如《宝晋斋研山图》首次绘录了南唐李后主那方后来归米芾收藏的灵璧石砚山,成为赏石文化史上重要的图像佐证。陶宗仪还将前人的笔记、小说辑录为《说郛》(100卷)传世,其中《渔阳公石谱》就在其列,这也是所谓米芾四字“相石法”的最早出处所在。

“云根落云间”,松江原来有这么多名人爱赏石

松江赏石文化最有代表性的人物就是林有麟,他编写的《素园石谱》是迄今存世最早、篇幅最宏大的画石谱录。全书共有四卷,内容包括了明前书籍中有关于雅石的记录,作者一方面保留原图的风貌,详细记录了雅石的产地、命名、造型以及文人墨客的赞颂诗词,另一方面记录了前人玩石的心境、喜好等,无论是内容还是规模,在奇石专著中都是颇具代表性的。

在醉白池公园翠竹丛掩映中,立有一块凌霄“廉石”,从古至今,似乎一直和着风声雨声读书声,在松江发出警钟般的鸣响。这块石头的主人,就是明代书法家张弼。张弼是成化二年(1466)进士,历任兵部主事等职,政绩卓著,为官清廉,造福一方百姓。因年老多病为由告老还乡时,只带了行李和书籍,还有一块石条。这块石条是他带领百姓筑路时在水溪中发现的。石条修长,似有凌云冲霄之志,故称“凌霄石”。好官廉洁回乡,以石励志,凌霄石很快在远近传为佳话,被称为“廉石”。廉石是张弼的传家宝,他的后裔将此石捐赠给醉白池公园。

松江风俗淳厚,对生命灵动的石头尤其亲近,《素园石谱》中载有“石女”,贵阳有贞女峡,相传秦时数女游峡突遇风雨,一女化为石,因而得名。松江人钱福写过一首《石女》题咏云:“亭亭不语立江滨,万里无家石作隣。云鬓不梳千载髻,蛾眉常锁万年春。霜为铅粉凭风传,霞作胭脂仗日匀。莫道眼前无宝镜,一轮明月照夫人。”我们大家耳熟能详的《明日歌》,“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作者正是钱福。

“云根落云间”,松江原来有这么多名人爱赏石
“云根落云间”,松江原来有这么多名人爱赏石

明代万历年间,出现了擅长画石的画家孙克弘,他的遗爱石“美人峰”至今尚存方塔园,首都博物馆等有其画石作品。孙克弘是明代书画家、藏书家,官至汉阳知府,工诗文,能书法,绘画人物、山水、花鸟等无所不精。

“云根落云间”,松江原来有这么多名人爱赏石

明末清初松江还出了一位叠石名家,他就是张南垣。作为明末清初的造园大师,张南垣尤其擅长叠石艺术,他创造了与以往不同的造园叠山手法,引领了新的叠石审美标准,江南不少名园出自他手。史书记载无锡的寄畅园、太仓的南园、苏州的东园、上海的豫园等,都是他的作品。相传在松江也有多座园林出自张南垣之手,其中就有位于秀南街的颐园。其子张然、张熊,精叠石造园之术,继承父业,人称“山石张”,世业百余年不衰。

■文 牛立超 ■网络图

■栏目责编 冯琪

■栏目主编 代启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