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雲根落雲間”,松江原來有這麼多名人愛賞石

石不能言,悠然可人,中國賞石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不少文人墨客都留下了與“石”有關的故事傳說。陶淵明醉卧醒石詩興大發,白居易愛石十德千古流芳,蘇東坡賞石愛石留下不朽篇章,米芾癡石拜石成傳世“米癫”。前不久,上海首屆雲間賞石盆景文化博覽會在雲間糧倉舉行,以“雲根落雲間”為主題,打造了一場彙聚全國各地賞石愛好者的盛會。

“雲根落雲間”,松江原來有這麼多名人愛賞石

上海市觀賞石協會相關負責人介紹說,松江是上海之根,也是上海古代賞石文化、海派賞石的淵源所在,博覽會的舉辦也是一種特殊緣分。那麼,松江與賞石文化有哪些淵源?又留下了哪些故事典故?

松江名人輩出,元明以來有關賞石文化活動的文獻和實物也是層出不窮。元代至正年間,史學家、文學家陶宗儀到泗泾隐居,在泗水之南構築“南村草堂”,其所著的《南村辍耕錄》留下了許多有關賞石文化的珍貴史料,如《寶晉齋研山圖》首次繪錄了南唐李後主那方後來歸米芾收藏的靈璧石硯山,成為賞石文化史上重要的圖像佐證。陶宗儀還将前人的筆記、小說輯錄為《說郛》(100卷)傳世,其中《漁陽公石譜》就在其列,這也是所謂米芾四字“相石法”的最早出處所在。

“雲根落雲間”,松江原來有這麼多名人愛賞石

松江賞石文化最有代表性的人物就是林有麟,他編寫的《素園石譜》是迄今存世最早、篇幅最宏大的畫石譜錄。全書共有四卷,内容包括了明前書籍中有關于雅石的記錄,作者一方面保留原圖的風貌,詳細記錄了雅石的産地、命名、造型以及文人墨客的贊頌詩詞,另一方面記錄了前人玩石的心境、喜好等,無論是内容還是規模,在奇石專著中都是頗具代表性的。

在醉白池公園翠竹叢掩映中,立有一塊淩霄“廉石”,從古至今,似乎一直和着風聲雨聲讀書聲,在松江發出警鐘般的鳴響。這塊石頭的主人,就是明代書法家張弼。張弼是成化二年(1466)進士,曆任兵部主事等職,政績卓著,為官清廉,造福一方百姓。因年老多病為由告老還鄉時,隻帶了行李和書籍,還有一塊石條。這塊石條是他帶領百姓築路時在水溪中發現的。石條修長,似有淩雲沖霄之志,故稱“淩霄石”。好官廉潔回鄉,以石勵志,淩霄石很快在遠近傳為佳話,被稱為“廉石”。廉石是張弼的傳家寶,他的後裔将此石捐贈給醉白池公園。

松江風俗淳厚,對生命靈動的石頭尤其親近,《素園石譜》中載有“石女”,貴陽有貞女峽,相傳秦時數女遊峽突遇風雨,一女化為石,因而得名。松江人錢福寫過一首《石女》題詠雲:“亭亭不語立江濱,萬裡無家石作隣。雲鬓不梳千載髻,蛾眉常鎖萬年春。霜為鉛粉憑風傳,霞作胭脂仗日勻。莫道眼前無寶鏡,一輪明月照夫人。”我們大家耳熟能詳的《明日歌》,“明日複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作者正是錢福。

“雲根落雲間”,松江原來有這麼多名人愛賞石
“雲根落雲間”,松江原來有這麼多名人愛賞石

明代萬曆年間,出現了擅長畫石的畫家孫克弘,他的遺愛石“美人峰”至今尚存方塔園,首都博物館等有其畫石作品。孫克弘是明代書畫家、藏書家,官至漢陽知府,工詩文,能書法,繪畫人物、山水、花鳥等無所不精。

“雲根落雲間”,松江原來有這麼多名人愛賞石

明末清初松江還出了一位疊石名家,他就是張南垣。作為明末清初的造園大師,張南垣尤其擅長疊石藝術,他創造了與以往不同的造園疊山手法,引領了新的疊石審美标準,江南不少名園出自他手。史書記載無錫的寄暢園、太倉的南園、蘇州的東園、上海的豫園等,都是他的作品。相傳在松江也有多座園林出自張南垣之手,其中就有位于秀南街的頤園。其子張然、張熊,精疊石造園之術,繼承父業,人稱“山石張”,世業百餘年不衰。

■文 牛立超 ■網絡圖

■欄目責編 馮琪

■欄目主編 代啟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