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原来以为我妈离不开我,后来我发现是我妈离不开我爸!」
01.
我像一叶没有根的浮萍
我有多久没回家了?
坐在车上,看着急速后退的大片农田,我不禁有些恍惚。
18岁到外地求学,30岁成家立业。
事业历经艰难起步,现已呈现蒸蒸日上的势头。
我的家庭更是一个令人羡慕、合乎理想的家庭。
妻子阿宓是典型的「相夫教子」传统女性,贤惠、勤劳,精心照料着我和女儿的生活起居。
我们的宝贝今年6岁,正是活泼好动的年纪。每当我回家,她就像个猴子一样,窜到我身上,勾住我的脖子跟我亲热。
事业顺风顺水,家庭和谐幸福,在外人眼里我简直就是「人生赢家」。
但我的心底好像藏着个黑洞,嗖嗖地刮着冷风。每当我快乐时,这股冷风总能迅速包裹我,让我炽热的心瞬间降到冰点。
这么多年,我感觉自己像一叶没有根的浮萍,流浪在这个陌生的城市。
妻子的温柔,孩子的可爱,一切都像肥皂泡上的幻影。
当我努力伸手去抓取时,泡泡瞬间就碎了。连同那些美好的瞬间,一起消失在空气之中。
「爸爸,我们什么时候回老家看奶奶?」宝贝稚嫩的声音划过我的耳畔。
落地窗外的世界已经雪絮纷飞,老家门前的那棵老树应该已是银装素裹。
对于异乡人而言,回家过年是一年中最值得期待的日子。
而我的内心却夹杂着不安与慌闷。
作为家中的老幺,我得到的父母关注和宠爱却是最少的。
按理说,带着妻儿回家,我也算衣锦回乡。
看着年年挂在屋檐下的风干的玉米和辣肉,熟悉的味道呼唤着我心中的那份乡情。
可踏进屋子的那一刻,看着我妈在屋里为我爸忙前忙后,我内心就特别不是滋味。
在现在的这个家中,我是个多余的人。
桌上的茶还冒着热气,女儿抓着果盘里的糖砸吧着嘴,我已如坐针毡。
面上寒暄几句,我拉着妻儿的手,匆匆离开了家。
02.
我一直深爱着母亲
陪阿宓来然健康多次,我一直是坐在沙发上休息的。
自从生完娃,妻子的体质一直不好。
在然健康调理了一段时间以后,妻子病恹恹的脸色逐渐泛红,体态也逐渐丰润起来。
后来,她索性撺掇我也一起调理。
我望着她温柔的秋波,不忍拒绝,就跟着肖然老师走进了调理室。
一开始和肖老师聊天,就像生意场上的惯常应酬,我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
「你的后背右侧是瘪的。右侧代表着与父亲的关系,面对父亲你紧张吗?」肖老师的话掷地有声,我仿佛被震到耳鸣。
「我的父亲,在我18岁之前,从来是个隐形人。」
终于,我打开了话匣子,说出了藏在心底的秘密——
「18岁之前,父亲常年在外打工。看着孤单的母亲,我主动肩负起了照顾她的责任,我感觉母亲也很依赖我。」
我叹了口气,继续说:
「可是,这一切在我18岁那年,父亲调回本地工作后「破灭」了。母亲不再需要我,我成了家里可有可无的人。」
「你觉得父亲把母亲夺走了?」肖老师按着我右侧背部问道。
眼泪顺着脸颊流入嘴角,苦涩如海水般在我心头翻滚。
「父亲的回家,让我失去了家。后来我选择到外地读书,内心的孤独和破碎感却越加明显。」
「我原来以为我妈离不开我,后来我发现是我妈离不开我爸!」激烈的情绪如一头猛兽,瞬间将我吞没。
「母亲是属于父亲的。现在我带你回到过去,放下对母亲的执念,让生活慢慢回归。」
在肖老师的带领下,我看到了曾经的自己。
「为了家庭生计,父亲常年在外打工。看着母亲形单影只、无依无靠,你觉得自己有责任去保护母亲。我知道这么多年,你也辛苦了。照顾母亲是父亲的事情,把属于父亲的责任还给他吧。你有自己的家,你的妻儿才是最需要你的。」
03.
身心问题的背后藏着不和谐的家庭关系
从精神分析学角度来说,案主的问题是自己心中的俄狄浦斯情结,又称「恋母情结」。
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提出,儿童在性发展的对象选择时期,开始向外界寻求性对象。
对于幼儿来说,这个对象首先是双亲,男孩以母亲为选择对象,而女孩则常以父亲的选择对象。
本案案主,就是因为和母亲连接过于紧密,当父亲回归家庭后,内心本能地与父亲产生了抗争。
当母亲和父亲重归于好,他感觉自己在母亲心里不再有位置。因而觉得整个家不再有归属感。
从身心全息文化的角度来说,我们的身心问题,背后往往隐藏着不和谐的家庭关系。
著名中医心理学家肖然老师认为,中国五行哲学观正对应了我们每位家庭成员的序位。
火、水、木、金、土这五个元素,对应体现了站在这个位置家庭成员的特点。
火位:父亲的特质,代表光明和力量,对家庭起承担与保护的作用,带给家人自信与力量,太阳给家庭成员以希望。
水位:母亲的特质,有柔软、居下、谦卑的特质,对家庭付出、滋养、包容。
木位:儿子的特质,独立、担当、积极向上、有韧性。
金位:女儿的特质,收敛克制、稳重、坚强。
土位:祖宗/家庭文化,延续生命、延续家族文化。
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和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一样。相生就是滋养,相克就是制约的意思。
一旦一个家庭成员站错了位置,其他家庭成员也会跟着移位。大多数时候,家庭结构的错位才是造成家庭矛盾的真相。
从案主的自述可以看出,在他18岁之前,爸爸因为生活所迫,常年在外打工。这就让原本站在火位的父亲不在位置上。
母亲在长期得不到丈夫情感关怀和生活陪伴的情况下,会通过儿子这个窗口表达,儿子成为她眼中可以给予她情感寄托的男性。
孩子被妈妈投射了属于父亲的责任,会本能地选择认同,从而不自觉地站到本该属于爸爸的火位,与妈妈结为潜意识中的夫妻。
父亲的不在场打破了父母双方原本「平均」的依恋模式,从而导致母子关系朝着非正常态的方向发展。
当我们明晰自己本该站的位置,明确属于自己的边界和责任,并试着去理解和臣服父亲,我们就会把不属于我们的责任和情感交还给他。
当我们摆脱了家庭羁绊,我们才能张开双臂,拥抱属于我们自己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