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诗人宋之问在《渡汉江》一诗中,把一位游子对于故乡的思念,还有到达故乡之时那种特殊的情感,用细腻的文字描写得深入浅出,“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当时宋之问被贬岭南泷州(广东省云浮市),由于难以承受对于故乡的思念,在某一天突然偷偷地离开泷州,想要逃回到洛阳,在涂经汉江时写下了这首诗。

宋之问在这首诗中,把一位游子复杂的心情,还有对于故乡深沉的爱,全部融入进了作品中;使得整首诗有着一种淡淡的忧伤,同时也说明了,宋之问归心似箭,可是在到达汉江之后,突然又想到自己是被贬之人,但是故乡又近在眼前,想要归去,又害怕担忧,那种复杂的心情,在此诗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故乡对于每一位游子来说,那是精神上的寄托,无论走得多远,无论离开多久,只要一想到故乡,一定是泪流满面。宋之问在创作这首诗时,一定是泪如雨下,才能够写出“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这两句让人震撼。尽管故乡近在咫尺,可是宋之问却生出了许多的忧愁,才能够写得如此情真意切,读后让人感慨万千。
诗人相对来说比较感性,而且对于事物的感知,以及感情世界要比别人更丰富,特别是那些四处漂泊的游子,每当想到故乡也是伤感已;为此在诗歌中,出现了大量的思乡之作。清朝著名的诗人叶燮《客发苕溪》,便是一首让人伤感的作品,全诗意境极悲,诗人从一种事物的感知中为切入点,然后层层推进,从而悲从中来,重点描写了远在天涯的游子对于故乡的思念。
客心如水水如愁,容易归帆趁疾流。
忽讶船窗送吴语,故山月已挂船头。
叶燮(1627——1702)江苏吴江人,字星期,号巳畦,康熙时期的进士,清朝著名的诗人。在这首《客发苕溪》一诗中,首句短短的七个字,便是点明了主题,也着重强调了诗人当时复杂的心情,“客心如水水如愁”游子的归乡之愁,好像是船下面的流水一样,始终是绵绵不绝。在这一句中,诗人直抒胸臆,写出了游子的无奈,还有对于故乡深沉的爱。
第二句“容易归帆趁疾”河水突然上涨,迅疾的河水使得小舟,行驶起来更快,那样的话就可以快一点到达故乡。前一句是写一种复杂的心情,而到了第二句,则又是突出了一个“快”字,那就是希望可以早一点回到故乡,这种情感上的变化,在这前面两句中尤为突出;当然始终还是围绕着故乡,以此来切入点,只是从不同的方面来体现。
最后两句写得很巧妙,由于在前面做了大量的铺垫,到了结尾之时,突然笔锋一转,让整首诗更具有震撼力,“忽讶船窗送吴语,故山月已挂船头。”诗人归心似箭,在行驶了一段时间后,忽然窗外传来了吴地语调,可见此时已经快要到达故乡了,毕竟已经听到乡音,故乡的月亮也已经高高地挂在夜空中,站在船头抬头就能够看到。
全诗结构严谨,诗人先是忧愁,希望船可以快点,在行驶的过程中,突然听到吴地的请调,这个时候慢慢地快要靠近吴地。其实对于任何一个游子来说,在外地的时候会想家,于是在回家的路上,希望可以快一点。在快要到达故乡时,只要听到熟悉的乡音,一定是百感交集,在这首诗中,正是体现出了那样的一种情感,所以读后让人感慨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