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遊子歸心似箭站在船頭,面對茫茫的夜色,寫下一首耐人尋味的詩

作者:新京報

唐朝詩人宋之問在《渡漢江》一詩中,把一位遊子對于故鄉的思念,還有到達故鄉之時那種特殊的情感,用細膩的文字描寫得深入淺出,“嶺外音書斷,經冬複曆春。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當時宋之問被貶嶺南泷州(廣東省雲浮市),由于難以承受對于故鄉的思念,在某一天突然偷偷地離開泷州,想要逃回到洛陽,在塗經漢江時寫下了這首詩。

遊子歸心似箭站在船頭,面對茫茫的夜色,寫下一首耐人尋味的詩

宋之問在這首詩中,把一位遊子複雜的心情,還有對于故鄉深沉的愛,全部融入進了作品中;使得整首詩有着一種淡淡的憂傷,同時也說明了,宋之問歸心似箭,可是在到達漢江之後,突然又想到自己是被貶之人,但是故鄉又近在眼前,想要歸去,又害怕擔憂,那種複雜的心情,在此詩中展現得淋漓盡緻。

遊子歸心似箭站在船頭,面對茫茫的夜色,寫下一首耐人尋味的詩

故鄉對于每一位遊子來說,那是精神上的寄托,無論走得多遠,無論離開多久,隻要一想到故鄉,一定是淚流滿面。宋之問在創作這首詩時,一定是淚如雨下,才能夠寫出“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這兩句讓人震撼。盡管故鄉近在咫尺,可是宋之問卻生出了許多的憂愁,才能夠寫得如此情真意切,讀後讓人感慨萬千。

遊子歸心似箭站在船頭,面對茫茫的夜色,寫下一首耐人尋味的詩

詩人相對來說比較感性,而且對于事物的感覺,以及感情世界要比别人更豐富,特别是那些四處漂泊的遊子,每當想到故鄉也是傷感已;為此在詩歌中,出現了大量的思鄉之作。清朝著名的詩人葉燮《客發苕溪》,便是一首讓人傷感的作品,全詩意境極悲,詩人從一種事物的感覺中為切入點,然後層層推進,進而悲從中來,重點描寫了遠在天涯的遊子對于故鄉的思念。

客心如水水如愁,容易歸帆趁疾流。

忽訝船窗送吳語,故山月已挂船頭。

遊子歸心似箭站在船頭,面對茫茫的夜色,寫下一首耐人尋味的詩

葉燮(1627——1702)江蘇吳江人,字星期,号巳畦,康熙時期的進士,清朝著名的詩人。在這首《客發苕溪》一詩中,首句短短的七個字,便是點明了主題,也着重強調了詩人當時複雜的心情,“客心如水水如愁”遊子的歸鄉之愁,好像是船下面的流水一樣,始終是綿綿不絕。在這一句中,詩人直抒胸臆,寫出了遊子的無奈,還有對于故鄉深沉的愛。

遊子歸心似箭站在船頭,面對茫茫的夜色,寫下一首耐人尋味的詩

第二句“容易歸帆趁疾”河水突然上漲,迅疾的河水使得小舟,行駛起來更快,那樣的話就可以快一點到達故鄉。前一句是寫一種複雜的心情,而到了第二句,則又是突出了一個“快”字,那就是希望可以早一點回到故鄉,這種情感上的變化,在這前面兩句中尤為突出;當然始終還是圍繞着故鄉,以此來切入點,隻是從不同的方面來展現。

遊子歸心似箭站在船頭,面對茫茫的夜色,寫下一首耐人尋味的詩

最後兩句寫得很巧妙,由于在前面做了大量的鋪墊,到了結尾之時,突然筆鋒一轉,讓整首詩更具有震撼力,“忽訝船窗送吳語,故山月已挂船頭。”詩人歸心似箭,在行駛了一段時間後,忽然窗外傳來了吳地語調,可見此時已經快要到達故鄉了,畢竟已經聽到鄉音,故鄉的月亮也已經高高地挂在夜空中,站在船頭擡頭就能夠看到。

遊子歸心似箭站在船頭,面對茫茫的夜色,寫下一首耐人尋味的詩

全詩結構嚴謹,詩人先是憂愁,希望船可以快點,在行駛的過程中,突然聽到吳地的請調,這個時候慢慢地快要靠近吳地。其實對于任何一個遊子來說,在外地的時候會想家,于是在回家的路上,希望可以快一點。在快要到達故鄉時,隻要聽到熟悉的鄉音,一定是百感交集,在這首詩中,正是展現出了那樣的一種情感,是以讀後讓人感慨萬千。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