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封城"時我在達沃斯開會,但為何歸心似箭

作者:觀察者網獨家視訊

“過去的一年是驚濤駭浪的一年,我們因中國抗疫模式的成功,慶幸自己生活在中國,這是中國人民的心勝。”

“我們在2020年的扶貧攻堅戰目标取得了全面的成功,堪比新時期的一個偉大的長征。”

“綠色和數字化是重新開機歐洲經濟的核心,兩位老師如何看待中歐綠色經濟合作的發展前景?”

12月28日,在東方衛視《這就是中國》第86期節目中,複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教授和研究員李波博士一起回顧了2020年中國在應對困難時所取得的成就。以下為觀察者網根據節目内容整理的文字稿。

張維為:

我想,2020年對所有中國人來說都是驚濤駭浪的一年。首先,新冠疫情的爆發對所有國人應該都是一次驚心動魄的生命體驗。1月23日武漢“封城”那天,我在瑞士達沃斯開會,不少外國朋友向我了解情況。我說,細節我還不是很清楚,但我想一定是很嚴重的傳染病,否則不會采取這麼嚴厲的措施。我還講了這麼一個觀點:如果中國模式應付不了這個挑戰的話,其它模式更應對不了了。

當時也有朋友建議我在歐洲多待一段時間,避開國内的疫情。但我歸心似箭,覺得在國内有太多的事情要做。因為當時西方媒體對中國的妖魔化已經開始了,一波新的“中國崩潰論”正在形成,而中國國内“公知”們也開始裡應外合。我直接想到的就是要盡快利用我們的平台進行反擊。

今天回望中國疫情防控的日日夜夜,會發現這既是一場與新冠病毒的激烈鬥争,也是一場與政治病毒的激烈鬥争。疫情爆發後,西方反華勢力像打了雞血一樣,到處散布這場疫情将成為中國的“切爾諾貝利”,而且說得有鼻子有眼:疫情在武漢爆發,當年中國的辛亥革命也在武漢爆發。他們指望中國政治制度走向崩潰。

我們抗擊疫情所采取的幾乎每一個措施,從武漢“封城”到建立方艙醫院,從“應測盡測、應檢盡檢、應治盡治”到廣泛使用健康碼等,都被西方媒體和國内親西方的勢力妖魔化:中國在侵犯人權,中國沒有人身自由,中國在搞集中營……回望那些日子,如果當時中國沒有自己的堅持的話,我們是無法取得這場戰“疫”的勝利的。

在這裡,我向大家高興地彙報,在這次抗擊疫情過程中,我們通過各種管道,特别是《這就是中國》這個節目,第一時間就中國戰“疫”的壯舉及其國際比較發出了中國的聲音。我們在第一時間,也就是許多國人也不那麼自信的時候,作出了明确判斷:這個疫情不會是中國的“切爾諾貝利”,而更可能是西方的“切爾諾貝利”。

這場新冠疫情的“世界大戰”突然爆發,對世界各國的政治制度、治理模式,可以說是一場同台競争的大考。中西方兩種政治制度、治理模式的比拼,在一般環境下不容易區分良莠。但一場抗疫大戰使大家一下子看出了孰優孰劣。我可以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幾乎在所有可比的領域内都勝出了。中國以較高的分數通過了這場全方位的壓力測試。

盡管西方一些政客和媒體還在繼續抹黑中國,但無濟于事,反而說明他們心慌了,心亂了。中國制度的成功是他們最害怕的事情。今年10月14日,《紐約時報》專欄作家托馬斯·弗裡德曼撰文承認了,“新冠病毒沒能成為中國的‘切爾諾貝利’,卻成為了西方的‘滑鐵盧’”, 這完全印證了我們疫情爆發後所作的判斷,隻是我們的預測比他早了8個月。

順便說一句,弗裡德曼的文章還寫道,如果中國上司人看到特朗普和拜登第一次大選辯論的實況轉播的話,對于這麼低劣粗俗的辯論,能不幸災樂禍嗎?他們一定會幹上一杯威士忌。我不知道我們中國上司人是否喝威士忌,更可能是清茶一杯。

美國今年爆發了席卷全國的抗議種族歧視的示威遊行,以及其他相關活動。他們的口号是“黑人的命也是命”。我由此聯想到了今天新冠疫情給美國人民生命帶來的巨大災難,以及如此草菅人命的美國當局。我覺得美國人應該有勇氣喊出:美國人的命也是命!如果由于種種原因他們還不能喊出這樣的口号,我們可以為他們喊出來:美國人的命也是命!英文叫american lives matter!一個如此草菅人命的當局是人類的恥辱。

今年6月的時候,我參加了芒克辯論,和牛津大學蒂莫西·艾什教授辯論中國戰“疫”的成功是否說明中國模式優于西方自由民主模式。我說當然,他說不。我認為,道理實際上很簡單:此時此刻,你如果生活在中華人民共和國,你免于感染或死于新冠肺炎的安全感是美國、英國的100多倍。背後就是中國制度和中國治理模式的成功。

我查了一下,到12月12日,美國因為新冠疫情而死亡的絕對人數已經是中國的64倍,中國人口是美國的4.2倍多,是以中國免于死于新冠肺炎的“人均安全感”,這個概念是我創造的,應該是美國200多倍,确切地說應該是269倍。如果用免于感染新冠肺炎來計算的話,那中國的“人均安全感”應該是美國的近721倍。什麼叫制度自信?這就是制度自信。什麼叫偉大的國家?這就是偉大的國家,這就是中國。

根據美國自己的專家估計,即使是樂觀的估計,到2021年4月1日,美國在有疫苗供應的情況下,新冠疫情造成的死亡人數也可能接近54萬。如果在這期間美國各州的防控措施還像今天這樣漏洞百出、不到位的話,死亡人數可能将達到77萬。美國現在雖然也在說要接種疫苗,但我覺得它面臨的挑戰可能比戴口罩還要大。因為40%到50%的美國人從來就不相信疫苗,至今有人還時不時散布各種各樣荒謬的論點或者謠言,比如說新冠疫苗是中國和俄羅斯為了傳播共産主義而專門開發的、疫苗會重新編輯人的免疫系統等。

我覺得美國進入了所謂的“後真相時代”。老百姓心中已經沒有可以信賴、承認的一種權威,一切都在争議之中,一切也都政治化了。相信和不相信的人是50對50,是以美國疫情真是陷入了我認為的“最黑暗的冬天”。

提到我們這個節目讓我又想起了我們對美國的另一個判斷,這要追溯到去年1月我們節目開播的第一期。它實際上是2018年12月錄制的,當時正好趕上華為公司的孟晚舟女士被加拿大非法拘留。在這一期節目中,我說了這麼一句話,美國已經開始采取下三濫的手段,好在我們中國上司人經曆過“文革亂世”,知道怎麼對付流氓。這番話播出以後效果非常之好,而這也是一種資政建言。就是說,我們作出了一個判斷:美國已經變成了一個蠻不講理的、毫無信譽可言的國家。我們與美國談判也好,對它進行反擊措施也好,一定要考慮這個變化,不能抱幻想。

後來到5月的時候,《金融時報》專欄作家馬丁·沃爾夫也公開撰文,說美國變成了一個“流氓超級大國”,與我們的判斷也高度吻合。他具體是這麼寫的:中美貿易戰中,歐洲作為盟友,本來應該支援美國,但現在美國變成了不守規矩的流氓超級大國,我們不能支援它……更糟糕的是,很多美國人對中國的敵意,不是因為中國采取了什麼具體的行動,而僅僅是因為它崛起了的這麼一個事實。

"封城"時我在達沃斯開會,但為何歸心似箭

馬丁·沃爾夫把美國稱為“流氓超級大國”的文章截圖

總之,過去這兩年中美關系的跌宕起伏,還有美國政府的一系列拙劣表現,證明了我們對美國當時的定性判斷是及時的、準确的、靠譜的。不久前,華為創始人任正非在送别榮耀時也說:“美國某些政客不是為了糾正我們,而是要打死我們。”

那拜登上台後,美國是否會改變呢?上個月,芒克論壇的主持人采訪我時問了這個問題。我說,拜登曾經調侃特朗普道:donald, please grow up(唐納德,你快長大呀)。我希望拜登和他的團隊是一個心智成熟的成年人政府,盡快使美國能夠擺脫這個“熊孩子”、“痞子流氓政府”的形象。

我還說,這個要求是不高的,如果美國不懂得如何組成一個心智成熟的成年人政府,我們可以教你們;如果不懂得如何産生優秀的上司人,我們可以給你們開設課程,介紹中國模式下優秀上司人是如何煉成的。處理大國關系,要有成熟的心智和心态。中美兩個大國完全可以發展既有競争又有合作的雙邊關系,甚至即使以競争為主也沒有問題,雙方總有可以合作的領域。這對中美雙方和世界都是有益的。但如果美國有些人還要繼續“耍流氓”,那對不起,中國人不吃這一套,美國一定會為此付出沉重的代價。

現在我再談談第三件事情,就是前段時間一直講到的中美貿易戰。對這個我們也作了一個判斷,現在看來也是靠譜的。大家可能記得,自從特朗普把貿易戰強加給中國之後,我們網際網路上的“衆生相”簡直看不下去。有些人變得喪魂落魄, 有些人“反躬自省”。他們說什麼“現在還來得及,趕快妥協吧”、“對30歲以下的年輕人來講,如果這次沒搞對,他們就回去洗洗睡吧。” 還有人說:“美國政府所做的都是一個主權政府的合法行為。”更有甚者,有人将美國對中國産品加征關稅和對華為等的斷供比喻為“一個天天給你送花的人,有一天突然不送了,你不能是以而責怪人家”。

我們當時确實着急。我認為這些觀點是錯的、荒謬的。我們有一手好牌。是以我們當時通過觀傳媒、以及《這就是中國》節目,及時發出了我們的聲音:美國将輸掉這場貿易戰,雙方都會遭受損失,但美國的損失将更大,甚至大很多。我記得我當時講了四點,前兩點是:美國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美國是将帥無能、累死三軍。特朗普關于貿易戰的決策水準是四流的,怎麼好意思出來打仗?第三、第四點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你打你的、我打我的”。

回頭看,我們的判斷經受住了檢驗。不久前,美國政府的前貿易代表、前世界銀行行長佐利克用詳盡的資料證明,美國是如何輸掉這場貿易戰的。他指出,特朗普上台時宣布,他将結束美國對中國的貿易逆差。但2019年美國對華貿易赤字還是沒有減少,仍是3400多億美元。而今年因為疫情,前8個月中國對美國的出口增加了20%。美國現在自己危機重重,還打什麼貿易戰?我真的覺得它應該趕緊補貼中國企業向美國的出口。拜登現在表示,他上任後先要研究一下中美雙方達成的一些協定,然後再作出決定。其實沒有太多需要研究的東西,美國要繼續征關稅的話,我們将奉陪到底,坦率講,美國怎麼受得了?

第四件事就是對疫情後世界格局演變的判斷。我們也在第一時間指出,與曆史上的大疫情一樣,這場疫情将改變人類的曆史程序。從發展大勢來看,雖然還會有溝溝坎坎,甚至驚濤駭浪,但世界将以更快的速度向東方傾斜、向中國傾斜、向社會主義傾斜。我個人認為,這個判斷也是靠譜的。幾天前,rcep協定的簽署可以說初步印證了“向東方傾斜”的判斷。這次東亞國家和地區在疫情防控和經濟複蘇水準上都明顯好于歐美國家。是以整個世界都看好東亞,東亞國家和地區也更加自信了。

世界也在向中國傾斜。中國在rcep的整個gdp總和中大概占到55%,毫無疑問是最舉足輕重的國家。中國在抗擊疫情過程中的優秀表現赢得了其他東亞國家和地區的贊揚。東亞地區圍繞中國的産業供應鍊,我想也将越來越發達。中國也正在帶動整個東亞地區走出疫情帶來的陰霾。過去主要由于美國的阻撓,中日韓自貿區的談判一直沒能成功,現在日本、南韓都抓住了美國陷入疫情困境和選舉亂象,無暇他顧的時候果斷地簽署了協定,使中日韓能夠在rcep架構下,實作了某種形式的自貿區。是以《紐約時報》發文說:世界不等我們美利堅合衆國了。

至于向社會主義傾斜,我們已經看到,rcep協定沒有西方主導的類似協定中涉及國有企業、産業政策、所謂“獨立工會”的條款。是以一些西方專家也認為,這是對中國模式的一種預設。在一個更廣的意義上,如果我們用世界多數國家對社會主義的了解或者定義,就是政府在經濟社會生活中的作用更大一些,那麼可以說現在世界各國,包括所有西方國家在内,社會主義的因素都在增加。我想其中不少國家實際是在借鑒,或者嘗試借鑒中國的一整套做法。拜登本人現在也公開地講,美國要利用産業政策來推動高科技方面與中國的競争。

總之,過去的一年是驚濤駭浪和驚心動魄的一年。這場新冠疫情的“世界大戰”給大家留下了刻骨銘心的記憶。中西方制度比較天天都在進行,中國制度明顯勝出。我們的人民給力,我們的醫護人員給力,我們的文化給力,我們的年輕人給力,我們的科技給力,我們的軍隊給力,我們的上司人給力!我們從中國抗疫模式的成功和西方抗疫模式的潰敗中,慶幸自己生活在中國,生活在一個最尊重生命的社會主義國家,生活在一個經得起全方位國際比較的偉大國家。這是中國人民的心勝,是社會主義對資本主義的心勝,也是一場偉大的思想解放。在絕大多數國人心中,特别是年輕人心中,西方模式走下神壇,美國神話已經終結!

我這裡還想特别提一提我們的年輕人。我們可以感受到,今天的年輕人,不僅自信,而且有非常強的家國情懷。整個疫情期間,在國家遇到劫難的時候,我們的年輕一代照樣第一時間“逆行”,照樣第一時間沖上去。在一個開始普遍富裕起來的社會,我們的年輕人還有這麼一種犧牲精神,一種國難當頭、我們就沖上去的精神,是非常了不起的。這樣的年輕一代是不可戰勝的,這樣的國家是不可戰勝的。

2020年還發生了很多其他重要的事情,但由于時間有限,無法一一點評。我剛才隻是從《這就是中國》節目的視角回望了一些比較大的事件,和大家分享了我們當時的判斷和今天的感悟。中國是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主角,我們這個節目在這些驚濤駭浪的事件中也為世界留下了一些我們中國人自己對國際視野的思考、觀點和文字,我們為此也感到欣慰和自豪。最後,祝我們的觀衆新年快樂,心想事成!祝我們的國家新年新氣象,更上一層樓。好,謝謝大家!

李波:

大家好,剛才張老師回顧了風雲變幻、激蕩起伏的2020年。我這裡就分享三點我的觀察和感受。

第一點,我要稍微補充一下歐洲的“滑鐵盧”。我自己曾在德國生活、學習過。武漢剛剛“封城”的時候,德國的《明鏡》周刊是很驕傲的,當時就說中國的防疫下了重手,這種“封城”的做法違反了人權,不自由。大家也知道,德國和歐洲當時就準備搞群體免疫。但看看現在,德國的議會裡邊正在讨論要不要進行第三次的“封城”。默克爾流着眼淚說,大家不要再亂跑了,這次如果再不控制住,可能是最後一次你們跟你們的爺爺奶奶過聖誕節了。他們現在的媒體都在寫什麼呢?叫“hard lockdown”,就是要下重手,要“封城”,已經有了這樣的一種節奏。我真不知道《明鏡》周刊的主編要是再寫一篇評論,應該用什麼樣的标題。

第二點, 今年一整年大家都很關注特朗普和拜登的競選,其結果很有意思。特朗普在大選中獲得了7400萬張選票,超過了2016年的得票很多,是以特朗普不認為自己輸了,指責說有選票作假的問題,是以也開始了很多的法律訴訟。是以,雖然拜登赢了,他面臨的是一個黨派政治和社會極端分裂的美國。

"封城"時我在達沃斯開會,但為何歸心似箭

當地時間2020年12月5日,特朗普現身佐治亞州,為兩位共和黨參議員競選連任助陣。期間他稱自己就算輸也是一個“體面的輸家”,但仍宣稱民主黨人想要竊取總統職位(觀察者網視訊截圖)

我記得我們在《這就是中國》節目中曾經對“為什麼美國的政治變得這麼極化”、“為什麼美國的社會對立這麼嚴重”、“美國到底得了什麼病”等問題有過多次讨論。現在可以看到,美國在新冠疫情應對失控以後,它過度的消費、美元的債務問題、整個的财富的鴻溝等問題都在惡化。是以,一些大投資人其實對美國社會的前景并不看好。橋水基金公司的創始人達利歐就是一例。他在今年3月份時就寫了一個報告,叫《變化中的世界秩序》。他說,美國社會的分裂已經處在一個變化的臨界點,如果處理不好,就會走向内戰。

第三點,我一定要提一下2020年發生在中國的一件大事,也是世界的大事,就是我們在2020年的扶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的成功。人民生活的改善還在路上,但扶貧的目标我們已經達成了。11月23日新華社報道,貴州最後的9個貧困縣脫貧摘帽。這樣一來,全國832個貧困縣就已經全部脫貧,這是一個曆史性的成就,來之不易。

3、4、5月份的時候,由于新冠疫情的影響,我們的gdp在下降,而政府的很多精力也都用在控制這個病毒上。大家擔心,我們還有力量去繼續堅持扶貧的目标嗎?但是現在看來,我們黨的上司非常有力。當然,這不僅是今年的成績,而是十八大以來,我們全國人民在方方面面形成的一個強大的扶貧合力。每個貧困戶脫貧的背後,無論是産業的扶貧、搬遷,還是我們電商帶貨、送水、供電、送學校、送醫保都是一個系統的工程,是多個黨員幹部心血的成就。我深深感到,我們的扶貧攻堅戰堪比新時期的一個偉大長征。

回顧2020年,我們知道這是一個不容易的年份。這是一個庚子年,庚子年總有很多波折。我們談到了“心勝”,也談到了“驚濤駭浪”,但是我們也欣喜地發現,我們有很好的國運。我們展望2021年,迎來我們第一個建黨的100年。我堅信中國的國運将會開創中共和我們國家新的百年!謝謝大家。

主持人:好,謝謝兩位從各自的角度回望了這即将結束的2020年。我們節目一直很理性,可是,到2020年快要畫上句号的時候,兩位如果從比較感性的角度來給它設定幾個年度詞的話,你們會選哪些詞?

張維為:我前面演講中那個詞我要繼續用,就是“心勝”。我覺得這個詞能夠比較好地概括中國這一年戰“疫”的決定性成果和中國人民的心态。我講過,一切在于國際比較,在比較中确實讓中國人感到獲得了一種對西方模式的心勝,這太重要了。

過去西方總是站在所謂的“道德制高點”來給中國人上課,現在中國人看得很清楚,一些在中國人人都懂的基本價值觀,比如說生命至上,西方是沒有的。但它居然要跟我們來談人權?世界人權日美國使館的網站上講了大概是“站起來、說出來”這種意思的話,結果被我們的網民調侃得邊都沒有了,馬上陷入了我們網絡人民戰争的汪洋大海。我覺得,中國人民通過這場戰疫之後獲得了一種真正發自内心的、理念上的、價值觀上的、制度上的心勝。我就是比你強、比你好。

主持人:有了一種自信。我們經常說上司人需要有戰略定力,但其實我們也發現,身邊越來越多的普通人對“戰略定力”這四個字的了解越來越深刻。李教授,您的年度詞彙呢?

李波:抱歉,我還是得用一個理性的詞來作為年度詞,就是“内循環”,因為它非常重要。我們在抗疫過程中既然看到了全球化會發生變化,就要有底線思維。底線思維裡一個重要的經濟決策就是要以内循環為主,然後來拉動對外的循環。這個實際上是把我們上世紀80年代提出的“兩頭在外”的“國際大循環”戰略作了一個調整。這個戰略提出來,說明我們的上司人敢于決策,而且能在關鍵時刻拿出這張牌。

主持人:嗯。“内循環”的完整表述是“以國内循環為主,國内國際雙循環互相促進的新發展格局”。2020年不容易,但是我們在不容易當中走出了一條希望之路。在經濟上,我們對很多說法進行了轉型,也慢慢開拓國内市場,并注重兩個市場的連結。這些都是這條路很重要的内容。

美國的《時代周刊》每年會做一些年終回顧。他們對2020年的定義是“最糟糕的一年”,封面就是這樣。裡面的内容特别提到,巨大的威脅來自于一種無力感,缺少組織,缺少上司,這也應該是美國今年狀況的一個真實寫照。與之相對,我們可以看看中國的例子。前段時間,我們從月球上把土壤采了回來。很多年前我們說,登月這個事我們要分三步走。我們也注意到,中國人做的“三步走”裡面可能還分成三小步,一步一步走得都非常紮實。這就是不同治理模式、治理效率之間的對比。

"封城"時我在達沃斯開會,但為何歸心似箭

去年12月5日的《時代周刊》封面稱2020年是最糟糕的一年(《時代周刊》推特截圖)

張維為:西方現在确實是最不自信的時候,他們自己也沒想到,自己怎麼會做得這麼糟。但實際上我們對此倒是預判到的。我們知道它在基層治理上沒有能力,一旦病毒造成了社群感染,它真的一點辦法都沒有。而我們是有辦法的,是以他們真的應該好好地研究中國成功的經驗,然後像我們改革開放的時候一樣,一看到好的經驗,就借鑒和學習。西方到現在為止還沒有這個心态。但是我們也應該承認,越來越多的西方人也開始意識到他們的制度确實有很多問題。

主持人:我們一直說中國的抗疫是人民戰争、總體戰、阻擊戰。這個非常重要,就是你不能任由一個沖突越拖越嚴重,越拖越大。可是美國的抗疫透露出來的是一種無力感,用我們網友們的一句話說叫“累覺不愛”。确實是太累了,這件事情對整個社會的情緒、情感、制度等各方面的消耗都是非常大的。

李波:但是很奇怪,我問過鄭若麟老師和宋魯鄭老師:“西方檢討沒有啊?”他們說西方主流的思想家是沒有太多檢討的,包括跟張老師對話過的福山。他們還是覺得,可能特朗普隻是一次幹擾,他們是可以糾錯的。但自由主義制度已經山窮水盡了,疫情隻是把這個山窮水盡的情況給剝開了。實際上,過去西方對于貧困問題、不發達地區的發展問題、環保問題都沒有徹底解決,隻不過這一次是在一年中跟中國作制度對比,是以就一下子漏了底。

主持人:其實這段時間變化還是不斷地發生。rcep簽約了,如果不出意外的話,美國總統應該也會進行更替、輪換。像這樣的一些變化其實也給這個世界的發展帶來了一些新的東西,您怎麼評價這些新的東西?

張維為:一切在于國際比較。現在看來,中國處于一個最有利的局面,這跟我們這次抗疫的相對成功有非常大的關系。比如說,最新的國際貨币基金組織對中國2021年經濟的預期增長是8.2%,全世界都驚訝了。另外,我們也看到中國科學院釋出的石墨烯晶圓要比原來的矽材料好很多。

主持人:這個不是卡脖子的問題,是脖子不存在了。我們換了一條路。

張維為:這些都是非常令人振奮的。是以我前幾天在一個演講裡專門談到,中美科技戰是美國發動的,但最後後悔的一定是美國。可能不出幾年,美國腸子都要悔青了。到時候我們一定要記着,給特朗普總統閣下發中華人民共和國特殊貢獻獎。

主持人:我記得您這個調侃。我還記得我們《這就是中國》節目剛剛開播的時候,張教授也有過一個觀點,就是中美貿易戰是美國先開打的,但什麼時候停下來,美國說了不算。

張維為:對。

李波:在這樣一個格局下,美國不願意再做老大了,世界上就會出現一些新的風險,民粹主義和種族主義會局部爆發,也可能會有政客把這種沖突往外轉移。是以我們要注意控制新的風險,也要主動建立新時期下的國際統一戰線,來提前管理這種風險。老大自己說不幹了就會有一個權力的真空。怎麼填補呢?我們把聯合國這個架構用好就行了。

主持人:我想到了前段時間的一個新聞,就是摩洛哥宣布跟以色列建交。它的背景是美國方面也跟摩洛哥做了一些交易,甚至用了一塊有争議的領土,完全繞過了聯合國各種各樣的決議。是以各個國際組織現在依然面臨着非常大的挑戰。對于處理世界事務來說,我們真的是應該要好好地建構好這些國際組織,發揮好他們的平台作用。

張維為:離特朗普任期結束還有一段時間,他一直在挖坑、埋雷。其中一個就是你剛才講的跟以色列的關系。實際上西班牙是很惱火的,因為它或多或少支援西撒哈拉那塊土地上的獨立運動,是以它一下子全部都屬于摩洛哥,西班牙是不會接受的。但特朗普不管,他隻要讓以色列高興。另外,伊朗的核科學家也被暗殺了。說不定以後在中美關系和台灣問題上他也會做點手腳,是以我們要心中有數。

主持人:還是那句話,我們要有底線思維和戰略判斷。在回顧2020年時,我想我們的抗疫成功也好,經濟複蘇的成功也好,不光對我們本國有貢獻,也發揮着世界穩定器的作用。

張維為:在不确定的世界上提供了确定性,這是大國能夠發揮的作用,很了不起的。

主持人:對,是以這可能也是我們新的一年中還不斷給自己提要求的地方。兩位對新的一年有什麼展望呢?

張維為:我的基本判斷還是這個疫情是改變人類曆史程序的。世界以更快的速度向東方傾斜,向中國傾斜,向社會主義傾斜。一個具體的載體就是rcep。我覺得它進一步的發展意味着美國根本沒有什麼牌跟中國打貿易戰了。坦率講,如果美國還是搞特朗普的孤立主義的話,這個世界就要抛棄美國了。

主持人:對,rcep占全球三分之一的經濟體量在這兒。

張維為:現在rcep區域内的貿易已經占到60%了,我想很快可能要到70%。制造業毫無疑問是世界最大。受到疫情沖擊後,東亞地區,包括中國在内,相對恢複得更快,再有一兩年時間就能“滿血複活”,這個時候想再發動貿易戰就更沒譜了。

主持人:對。深刻的經濟合作還會催生非常緊密的新的地緣政治合作。是以在未來,不光是中國,我們所在的整個亞洲地區更多的國家都會成為這個世界穩定的地方。

李波:對。我還希望我們國内能夠在兩個方面有突破,一個就是我們的科技創新,不僅要有基礎性的突破,也要有應用性的。國外的人才在美國現在受到打壓,我們也要思考能不能提供更好的條件讓他們回來幫助我們的産業突破和提升。

另外一個就是“十四五”規劃裡面提到的勞動配置設定應該占有更高的比例,提升以後我們才能真正地讓勞動者更有消費能力。

主持人:您剛剛說到rcep,我想起來我們在抗疫的時候,也做過專門的一集節目讨論亞洲命運共同體。

張維為:實際上我們在疫情防控中,從中央政府到各級政府就有意識地加強東亞地區的合作,談判也在緊鑼密鼓地進行。結果一下子就簽署了,非常好。

主持人:是。我們現在開放現場讨論,也聽一聽大家在回望2020年的時候有什麼樣的問題和感受。來,這位朋友。

q1:主持人好,兩位老師好。我叫羅光遠,是一名環境監測員。2020年,在新冠疫情的沖擊下,美國特朗普政府的處理可謂是慌腔走闆,糟糕至極。從我們中國人的角度來看,特朗普這一次是鐵定大輸,為什麼依舊有那麼多美國選民支援他?西方的政治邏輯究竟是什麼?謝謝。

張維為:這本身說明了美國這個制度的悲哀,在兩個老人中“兩害相權取其輕”。支援特朗普的鐵杆粉絲中有一撥極右的人,包括白人至上主義者。他們都覺得特朗普是他們唯一的希望,因為随着族裔比例的變化,他們真的擔心拜登上來以後親白人的政權就沒有希望了,之後永遠是非盎格魯-撒克遜人占主導了。他們對此有發自内心的恐懼。

"封城"時我在達沃斯開會,但為何歸心似箭

當地時間2020年12月12日,穿戴着與右翼“驕傲男孩”有關裝束的特朗普支援者們在華盛頓特區的自由廣場上舉行集會(圖源:美聯社)

另外,白人中的窮人也把他們的命運放在特朗普身上。這說明他們覺得其他人解決不了他們的問題,進而也證明了美國政治現在的僵局。一個很大的反智人群也集中在他的旗幟下。他們大概沒有上過大學,而美國中學水準又低,不相信科學和理性。是以拜登将是一個“跛腳的總統”。這次選票看下來。他的赢面是很有限的。最高法院也不占優勢。

主持人:至少7400萬的選民可能對民主黨未來的一些政策不以為然。

張維為:美國現在多數還是看電視來了解新聞的。支援民主黨的是cnn,支援特朗普的是fox。看cnn的人從來不看fox,看fox的也從來不看cnn。他們的比例大概是一半對一半。是以看cnn的一半人天天都會了解新冠病毒的情況,看fox的一半人可能在一個小時裡隻聽到3分鐘關于新冠病毒的事情。是以看fox新聞的人根本不了解這個世界,覺得一切都很安全,特朗普講的話他們全信,覺得新冠疫情就是大感冒,不用害怕。

李波:我補充一下看過的一個民調。在大選之前,很多美國人關心收入。美國的貧富差别很大,很多人領一周薪或者雙周薪。是以特朗普為了大選,為了跟民主黨要把疫情穩定下來的想法和做法鬥争,就拼經濟。這種想法,實際上很多收入很低的人是接受的,盡管他們知道新冠病毒的感染率很高。是以,這次疫情也讓美國這個制度對底層人的殘酷展現得淋漓盡緻。

張維為:我對你剛剛講的這個很有感觸。在一次節目中我談過,美國社會實際上是非常粗糙(rough)的,你需要很大的勇氣在這裡生活。首當其沖的就是治安問題。你晚上敢不敢出去,不同的街區你也必須非常清楚,有的街區千萬不能去,萬一走錯就麻煩了。

主持人:粗糙的反義詞是精細。我們的上司特别提出來,像治理上海這樣的城市,包括推而廣之,在更大的範圍内進行治理的時候,要像繡花針一樣精細,照顧大家的需求。好,我們再來看這邊的朋友有沒有要提問的?歡迎。

q2:我叫彭建,是上海交通大學中英國際低碳學院的一名研究所學生。今年我注意到習近平主席在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提出了中國2030年碳排放達到峰值和2060年以前實作“碳中和”的目标,這次疫情也加速了全球綠色和數字化的轉型。馬克龍表示,綠色和數字化是重新開機歐洲經濟的核心。我想請教兩位老師,你們如何看待2030年以前中歐綠色經濟合作的發展前景?

張維為:至少在疫情爆發前,歐洲的民調顯示多數人首先關心的是可持續發展和綠色經濟,與我們的理念是高度一緻的。中國如今在綠色經濟和數字經濟方面都處于非常有利的地位。我們無論是投資、産量、技術,在世界上都是領先的。但歐洲也有些技術是非常好的獨門絕技,是以我們可以合作。數字經濟上我們遠遠領先歐洲,是以我覺得雙方具有巨大的合作空間。兩個大的經濟闆塊,無論中歐還是中美,一定要有某種大的黏合劑把雙方黏在一起。

主持人:對。在rcep簽署之後,大家接下來就看我們中歐之間的合作協定什麼時候能夠簽下來。

李波:這不容易,我可能偏悲觀一點。中歐投資協定可能短期内簽不了,原因就是歐洲的普遍民意對中國的負面評價還是挺高的。在某種意義上講,他們想把應對疫情不利、經濟發展不利、歐洲融合不利等很多問題甩鍋給中國。是以相當一部分年輕的歐洲政客批評老政客對中國态度不鮮明,好像變得軟弱了。他們想像美國那樣跟中國亮明立場。是以,實際上歐洲人也開始想重新搞意識形态、價值觀外交,這對我們中歐合作是不利的。

不過,我非常同意中歐在綠色、數字方面合作的潛力非常大。歐洲人最近提出了一個叫“歐洲雲”的概念。因為它的落後,我看了以後覺得非常好笑。他們說:“我們要建立一個有防火牆的‘歐洲雲’”。

主持人:終于意識到安全還是很重要的。

李波:他們覺得有了這個防火牆才能在數字領域找回歐洲的主權。大家也觀察到,法國對美國的網際網路企業征稅很嚴厲,态度很堅決。是以歐洲是雙管齊下。

主持人:您剛才說,有一些年輕的歐洲政客可能更加想要回到價值觀外交這條路上。最近北約秘書長就宣稱中國的崛起對北約國家的安全形成挑戰。

張維為:我其實不太在乎這個聲音,因為他們團結不起來。歐盟的成員國跟歐盟的關系、歐盟成員國之間的關系、歐盟政府和企業的關系是錯綜複雜的。這當中與中國合作的力量很大,可是反中國的力量也很大,是以就有博弈。但這當中我們可以長袖善舞的空間也很大,而且我們處于主導的地位。

主持人:在回顧2020的時候,我們也很感慨。《這就是中國》這個節目從年初到現在,差不多做了四五十期,我們的話題涵蓋面很多,談抗疫就做了很多期的特别節目。另外,還有我們關注的亞洲命運共同體、人類命運共同體、新基建、北鬥精神、抗美援朝等。當然,我們也在解讀西方的整個政治制度和治理體系到底是怎麼運作的。這麼多期的話題做下來,要我說一個年度詞的話,就是“責任”,我們有責任跟大家一起去拓寬視野。

張維為:擔當。

主持人:責任擔當,好。

張維為:我們的指導思想是這樣的,就是出現了大的事情,中國人要表态,要發聲。因為我們做出的判斷往往比西方學者準,甚至準很多。

主持人:好,那我就用您這句話作結尾,就是當世界發生變化的時候,我們要有責任和擔當去發出自己的聲音。我們跟大家一起拓寬視野,讀懂這個世界,也讀懂咱們中國。好,謝謝兩位來到我們的節目當中,也謝謝我們所有的觀衆朋友,祝大家新年快樂!

來源|觀察者網

熱點視訊推薦📹

👇

"封城"時我在達沃斯開會,但為何歸心似箭

越贊越好看

"封城"時我在達沃斯開會,但為何歸心似箭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