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序】城市文化,包括了历史、人文、建筑以及经济发展,就像绽放的花朵,年复一年,芬芳浮动香无比,刚柔幽雅花烂漫。盘龙区十二个街道如同十二朵鲜花,无论春夏秋冬,无论斗转星移,总是这般桃红柳绿,总是这般蒸蒸日上。从1956年建区至今,这十二朵可人的鲜花都充斥着甘甜的味道,显得安然和澎湃。
梅花香自苦寒来
——记滇剧“头牌”王玉珍
为吃饱饭,王玉珍11岁时进了艺校。11岁以前,王玉珍很多时候是在父亲背上度过的,父亲是个滇剧迷,从她4岁起,就天天背着她去看戏。
王玉珍,1946年出生于昆明市大厂村,中共党员,第九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榜首,也是云南省第一位获此殊荣的演员,是上个世纪70-80年代滇剧舞台上最红火和领军的人物之一。
为吃饱饭,王玉珍11岁时进了艺校。11岁以前,王玉珍很多时候是在父亲背上度过的,父亲是个滇剧迷,从她4岁起,就天天背着她去看戏。在戏散回家的路上,父亲往往会拍着她的小肩膀说:以后长大了,你要去演苏云妆这个刀马旦!父亲说是这样说,但因家庭贫困,王玉珍更多的奢望只想顿顿能吃上饱饭。
11岁那年,云南文化艺术干部学校(即后来的云南省戏校)招滇剧花灯的学生,“那时不知道滇剧是什么,想着滇剧不就是颠着颠着的唱嘛,不会太难的。”小玉珍和五个同学去报名了,她被录取了。那时,云南文化艺术干部学校包吃包住,王玉珍觉得从来没有这样幸福过,她不仅可以吃饱饭,还可以减轻家庭负担了。
王玉珍决心要练出一身好功夫,也要练出黄鹏般动听的好嗓子。为练腿功,晚上睡觉,她把腿绑在床头,一绑就到天亮;为练腰功,她把自己绑在树上;为练嗓,她天不亮就起来吊嗓子。别人练三遍,她加倍练六遍。
1981年,已经在云南省滇剧团工作多年的王玉珍终于如愿拜在关肃霜的门下。同为刀马旦戏路的王玉珍在一代京剧大师的指导下,如鱼得水,不仅将京剧的化装融进滇剧,还将关肃霜独创的“靠旗打出手”融进其中,形成了自己的戏路风格。她一次次在全国的戏剧比赛中获得头奖。
1991年5月,年已45岁,再过两个月,王玉珍就再没有参评梅花奖的机会了。她鼓起勇气,决定参赛,并且最后一搏。为了能更好地展示她各方面的才能,王玉珍准备了自创的3出文武兼备的滇剧:《京娘送兄》《云妆皇后》《桑叶封宫》。谁都想不到,一个45岁的女人,在舞台上跳跃腾挪,身轻如燕,不减当年的矫健;唱腔优美、字正腔圆,金嗓子一震满堂。最终,王玉珍凭着过硬的本领,征服了所有观众和评委,以第一名的成绩捧回了梅花奖,实现了云南梅花奖零的突破。
来源:盘龙区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