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序】城市文化,包括了曆史、人文、建築以及經濟發展,就像綻放的花朵,年複一年,芬芳浮動香無比,剛柔幽雅花爛漫。盤龍區十二個街道如同十二朵鮮花,無論春夏秋冬,無論鬥轉星移,總是這般桃紅柳綠,總是這般蒸蒸日上。從1956年建區至今,這十二朵可人的鮮花都充斥着甘甜的味道,顯得安然和澎湃。
梅花香自苦寒來
——記滇劇“頭牌”王玉珍
為吃飽飯,王玉珍11歲時進了藝校。11歲以前,王玉珍很多時候是在父親背上度過的,父親是個滇劇迷,從她4歲起,就天天背着她去看戲。
王玉珍,1946年出生于昆明市大廠村,中共黨員,第九屆中國戲劇梅花獎榜首,也是雲南省第一位獲此殊榮的演員,是上個世紀70-80年代滇劇舞台上最紅火和領軍的人物之一。
為吃飽飯,王玉珍11歲時進了藝校。11歲以前,王玉珍很多時候是在父親背上度過的,父親是個滇劇迷,從她4歲起,就天天背着她去看戲。在戲散回家的路上,父親往往會拍着她的小肩膀說:以後長大了,你要去演蘇雲妝這個刀馬旦!父親說是這樣說,但因家庭貧困,王玉珍更多的奢望隻想頓頓能吃上飽飯。
11歲那年,雲南文化藝術幹部學校(即後來的雲南省戲校)招滇劇花燈的學生,“那時不知道滇劇是什麼,想着滇劇不就是颠着颠着的唱嘛,不會太難的。”小玉珍和五個同學去報名了,她被錄取了。那時,雲南文化藝術幹部學校包吃包住,王玉珍覺得從來沒有這樣幸福過,她不僅可以吃飽飯,還可以減輕家庭負擔了。
王玉珍決心要練出一身好功夫,也要練出黃鵬般動聽的好嗓子。為練腿功,晚上睡覺,她把腿綁在床頭,一綁就到天亮;為練腰功,她把自己綁在樹上;為練嗓,她天不亮就起來吊嗓子。别人練三遍,她加倍練六遍。
1981年,已經在雲南省滇劇團工作多年的王玉珍終于如願拜在關肅霜的門下。同為刀馬旦戲路的王玉珍在一代平劇大師的指導下,如魚得水,不僅将平劇的化裝融進滇劇,還将關肅霜獨創的“靠旗打出手”融進其中,形成了自己的戲路風格。她一次次在全國的戲劇比賽中獲得頭獎。
1991年5月,年已45歲,再過兩個月,王玉珍就再沒有參評梅花獎的機會了。她鼓起勇氣,決定參賽,并且最後一搏。為了能更好地展示她各方面的才能,王玉珍準備了自創的3出文武兼備的滇劇:《京娘送兄》《雲妝皇後》《桑葉封宮》。誰都想不到,一個45歲的女人,在舞台上跳躍騰挪,身輕如燕,不減當年的矯健;唱腔優美、字正腔圓,金嗓子一震滿堂。最終,王玉珍憑着過硬的本領,征服了所有觀衆和評委,以第一名的成績捧回了梅花獎,實作了雲南梅花獎零的突破。
來源:盤龍區委宣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