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人间词话:叶嘉莹讲评本》王国维的“境界”与叶嘉莹的“真切”词的境界词的真切

作者:言西早谭10086

词一文体兴盛于我国两宋时期。在此其间,涌现了柳永、苏轼、辛弃疾、李清照等一大批优秀的词人,也创作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等流芳千古的词句。虽然,随着社会风俗变迁,词逐渐为杂剧、小说等取代,但它严格的节律、简洁的表达、优美的意境,依然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去欣赏、去研究。

其中,清末国学大师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以西方美学思想对中国旧文学作评论,开词学先河,被奉为晚清以来最具影响力的词学评论著作之一。对这一文学评论的注释、讲评也为数不少。近日,得读万卷出版的《人间词话:叶嘉莹讲评本》,感受两位词学大师相隔近百年的思想共振,收获颇丰。

《人间词话:叶嘉莹讲评本》王国维的“境界”与叶嘉莹的“真切”词的境界词的真切

<h1 class="pgc-h-arrow-right">词的境界</h1>

在王国维大师的《人间词话》中,最为人们熟知的莫过于其对“人间三境界”的阐释。他用“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三句词形容了“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这三境界巧妙地与不畏孤独寂寞方能探索有成、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寻求真理与理想、以及经过长期困顿努,恍然间由失望到愿望达成的三种人生状态吻合,还颇有“看山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的禅意,让读者不免拍案叫绝。

词可以概括人生的境界,而词自身的境界在《人间词话》中也颇多涉及。常言道,诗以言志、歌以咏怀、文以载道。诗的好坏,通常以志向的高远品评。对于词,王国维大师则认为: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然而,什么是境界呢?

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是以,王国维大师认为,词的境界无谓大小,而以真伪论之,景愈真,情愈切,境界便更高。为赋新词强说愁,往往会失于境界,流于普通。

<h1 class="pgc-h-arrow-right">词的真切</h1>

如果说王国维大师的《人间词话》是西方美学在中国词学的初步尝试,那么,叶嘉莹先生近年来则将西方美学的理论在诗词评论中进一步融合。

在叶先生对《人间词话》的品评中,她注重将读者懵懵懂懂的“境界”转化为“真切”,通过词真切与否的判别,解释了王国维先生的“隔”与“不隔”:

问“隔”与“不隔”之别,曰:陶、谢之诗不隔,延年则稍隔矣;东坡之诗不隔,山谷则稍隔矣。

也以此说明了王国维大师反对在词中“用典”、“代字”、“隶事”及“游词”的原因,用这些方法写的词易流于矫饰,感情不真切,让吟诵的人感觉“隔”,而不能成为好词。因此,纵然是词关男女之情抑或只是一花一草,只要情感或情景真切,便是不隔,便是有境界的好词。

《人间词话:叶嘉莹讲评本》一书,不仅收录了叶嘉莹先生对《人间词话》的讲评,还包括《人间词话未刊稿》以及《叶嘉莹品读王国维词》,将词、王国维大师、叶嘉莹先生相关内容尽可能展现。这本书通过品词,呈现了两位词学大师的学术思想。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