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按曹雪芹先生的方法学诗,不用一年的工夫,你便可成为诗翁

再读《黄鹤楼》笑谈诗病

文/艾晓东

黄鹤楼(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春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按曹雪芹先生的方法学诗,不用一年的工夫,你便可成为诗翁

【古人对崔颢《黄鹤楼》评价】

《沧浪诗话》: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南宋严羽的《沧浪诗话》,是中国历史上最负盛名的一部诗词理论与美学著作。千百年来无数诗评家,没有人敢说《黄鹤楼》不是第一的,这就是“天下第一律”的初出处。

李白登楼读了此诗,留下了“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感叹,不敢再题《黄鹤楼》,悄然离去,到了金陵,邯郸学步,赋《登金陵凤凰台》,不敌崔诗: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按曹雪芹先生的方法学诗,不用一年的工夫,你便可成为诗翁

崔颢的《黄鹤楼》前四句不拘对偶,后四句寄托感慨情思。飘然不群、格高境远、清迥怆然、浑若天成。如天马行空,足不履地,神来之笔足以抗衡李、杜,成为千古绝唱。

按曹雪芹先生的方法学诗,不用一年的工夫,你便可成为诗翁

【诗病简述】

“诗病”起源于南朝梁(502年-557年)沈约提出的“八病”,历代诗家对“八病”褒贬不一。之后的一千多年,历代诗家对“诗病”“禁忌”各持己见,当代人把这些“诗病”“禁忌”汇总后倒进了一锅,加上各种“调料”乱炖一通,在网络上出现了《诗病五十种》《诗病百种》等等贴子,人云亦云,大有“病不死诗誓不休”的气势。

按曹雪芹先生的方法学诗,不用一年的工夫,你便可成为诗翁

【黄鹤楼诗病】

《切韵》193个韵部(隋朝公元601年)。《唐韵》195个韵部(唐朝公元732年)。《平水韵》106个韵部(金朝公元1223年)。崔颢(704年-754年)的《黄鹤楼》用的应当是《切韵》或《唐韵》。若用平水韵去读《黄鹤楼》可能有些偏颇。

按曹雪芹先生的方法学诗,不用一年的工夫,你便可成为诗翁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鹤”字应平,出律了。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不复返-空悠悠,按律诗要求对仗不工。

黄鹤一去不复返:平仄仄仄仄仄仄,失替。

晴川历历汉阳树:汉阳树-仄平仄,“阳”字按现代王力大师的理论是犯了“孤平”的大忌。

当代的诗评人认为崔颢的《黄鹤楼》诗病颇多。然而,唐代以来,史上诸多《诗选》,七律部分均以《黄鹤楼》开篇或压卷。并不是唐朝至清朝各代诸多《诗选》的编制人都不懂“格律”,古人是想以《黄鹤楼》为例,告诉后人,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写诗的规矩要守,但不能死搬教条,切莫“以律害意”。

按曹雪芹先生的方法学诗,不用一年的工夫,你便可成为诗翁

初学诗者,看到《黄鹤楼》有这么多诗病,还称为千古第一律,并作为历代七律的范本,肯定相当疑惑,那到底写诗还要不要“规矩”了?这个问题,请《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先生来回答:

曹雪芹先生借林黛玉之口,告诉大家(香菱)怎样写诗:

香菱向黛玉学诗(选录)

黛玉笑道: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作师。我虽不通,大略也还教得起你。

香菱笑道:果然这样,我就拜你作师。你可不许腻烦的。

黛玉道:作诗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幅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

香菱笑道:难怪我常弄一本旧诗偷空儿看两首,又有对的极工的,又有不对的,又听见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看古人诗上亦有顺的,亦有二四六上错了的,所以天天疑惑。如今听你一说,原来这些格调规矩竟是末事,只要词句新奇为上。

按曹雪芹先生的方法学诗,不用一年的工夫,你便可成为诗翁

黛玉道:正是这个道理,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

香菱笑道:我只爱陆放翁的诗“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说的真有趣。

黛玉道:断不可学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你只听我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玚,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

来源:唯美品鉴

声明:本文已注明转载出处,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email protected]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