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44.做个喝酒自制的人,不纳“投名状”

作者:夏说旧事

我曾自诩是个酒量不佳、但酒品不差的人,也因为当时还年轻,有点酒胆,别人过来敬酒就一起喝完,我自己也敢拎着酒盅或酒瓶找别人敬酒。当然,喝完后怎样的难受,自己就心知肚明了。但慢慢地,也发现自己实在不是那块料,别人身体比我好,酒量比我好,而且酒胆也比我大,和别人比,怎么也比不过的。但是真正触动我的,恐怕是三件相隔不久发生的事情。

第一件是某次聚会,可以把去的二三十人,都看作大部门里的重要人物,反正都是职位比我高的人,我沾光跟着去。等到喝了不知多少酒,说了不知多少话后,我似乎突然失去意识。醒来后,发现周围一片漆黑时,已经快晚上十二点了。这是因为之前感觉有点不太对劲时,其他人扶我到隔壁没人的包间的沙发上躺了下来。所以当外面还在打扫卫生的几个服务员,看到有个穿着黑毛衣黑西裤黑皮鞋的人,脸色苍白、踉踉跄跄地突然从房间走出来时,感到非常吃惊甚至有点害怕时,也就不难理解了。

在广州还好,我打了个摩的就回家,一路上迎着冷风,没有吐了一地,已经算是难得幸运的事情。这次我付出的代价,是放在外套口袋里的驾驶证和单位工卡丢了,据其他帮我拿外套的同事(领导)说,他拿起来时口袋里就没有东西,所以不知道什么时候、被什么人“摸”走了。当然幸亏我的手机、钱包等还放在西裤袋子里,不至于连打个摩的都没钱给,要在冬夜里走几公里回家。但是,驾照里夹着的一百元备用钞票没有了,自己还得去拍照补办驾照和工卡(IC卡也要花五十元)。不过无论怎么说,还是运气可以的,能自己回家,第二天人就基本恢复正常,没出大的意外。

44.做个喝酒自制的人,不纳“投名状”

图1.广东流行摩的,或叫搭客仔,以前摩托现在电动车,喝多了就打这个回家(图文无关,来自头条免费正版图片)

第二件事,则发生在异国,在日本和日方合作伙伴喝酒。啤酒、梅酒、清酒以及我们带去的中国白酒都喝了,我也喝多了,被同事扶回了酒店。第二天日方伙伴和我同事闲聊说起来时,还问:某某桑(指我)是不是很喜欢喝酒?我同事就如实说:某某桑(我)不太喜欢喝酒,也不怎么能喝酒,但他为人比较直爽和热情,和大家头一次吃饭喝酒,按中国的习惯(style),都一杯杯干了,所以喝醉了。

日方伙伴有点惊讶,然后很郑重地说:在日本,不会有谁强迫别人喝酒的,也就是自己愿意喝多少就喝多少;而且,在日本企业里,认为大家都是成年人,自我管理能力要求比较高,包括个人情绪、压力等管理都相当重要,如果喝酒时失控喝多了,会被认为该人不太可靠,而给别人留下个坏印象,所以请你一定要对某某桑(我)说一下,请他多注意,不要为了讨好大家就多喝酒,结果可能适得其反,失去别人的信任。唉,居然是国际友人来劝诫我,这个脸丢得有点大。

44.做个喝酒自制的人,不纳“投名状”

图2.日本的梅酒加冰,入口很好,但不知不觉中容易喝多(图文无关,来自头条的免费正版图片)

但是回到国内,在酒桌上气氛活跃起来后,拎着酒壶冲在前的做法,黄(啤)、红、白酒混着喝,不喝倒几个人不罢休,仍然是主旋律。我依然还是别人容易攻破的对象,无论按酒壶分任务,还是按瓶分任务,都是头一批被人放倒的那几个之一。我曾经以为自己是豪爽做派,但听到别人给我转述的话,则了解到是怎么一种,有点迥异的评价了。

部门大领导曾当着数个人的面问某人,说他了解我,希望听听对我的评价。某人说了一番赞扬的话之后,接着说有点不足之处,就是身体弱、酒量差,而且酒风一般,经常喝多了需要别人扶回去,不太能控制自己,稍缺分寸。

大领导只是微笑着听完他说的话,当场没有任何的表示。我猜测大领导应该没有太放到心里,因为在那之后,也没有看到他对我有什么特殊的对待或告诫。但问题在于,大领导对说话的某人的信任和倚重,比对我的信任可大多了,差不多视他为亲信那样的程度,有什么真实想法或照顾,恐怕都会先对那人说的。反而一起坐着聊天的其他人,对我提起此事时,有点愤愤不平。

44.做个喝酒自制的人,不纳“投名状”

图3.带刻度的分酒器较流行,可以一小杯倒酒,也可以整壶干,酒桌上震四方(图文无关,来自头条免费正版图片)

如果说受了这三件事情的刺激,我就立刻改了,在真实世界中发生的可能性不高。酒,还是时不时被动或主动喝,只是尽可能控制住自己,减少那些断片了被扶回家的情况。

无论自己是否压力大,情绪不好,顺境逆境,或者别人言语刺激鼓励等,都应该做到只是微笑抿酒,而不会觉得喝醉是给某些人的“投名状”。喝醉其实不存在什么特殊的价值。当然,喝多了我也只是沉默不语,而不会耍酒疯骂人吵架之类的,算是对自己也放心的一点。

(本文所讲故事,时间、地点和人物均不可细考,敬请注意。)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