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了商朝,周武王把国都从丰迁到镐京(今陕西沣水东岸),并向亲属和功臣赐地封侯。姜尚居功至上,封到了齐国;兄弟周公旦、召公奭分别为鲁国和燕国君主,因武王仍需他俩辅佐,便由其子去封地任职。这是史上规模较大的封地,到了成王执政,共封了七十多个诸侯国。商朝虽亡,但遗留的势力仍很强大,为安抚他们,武王把商纣之子武庚封为殷侯,留在殷都朝歌,让自己的兄弟管叔、蔡叔和霍叔给武庚当助手,实则给他当监工,故称"三监"。周朝立国不久,武王姬发抱病身亡,十三岁的儿子姬诵继位,即周成王,因少不更事,无法治国理政,加之周朝初建,政局不稳,百废待兴,只得由叔叔周公旦替他执掌王权。
周公旦,姓姬名旦,是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因采邑在周,爵为上公,故称周公,又称周公旦。他为推翻商纣统治屡建功勋,周武王死后,担负起托孤重任,代理朝政,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名副其实的摄政王。虽然手握王权,他却从不居功自傲、养尊处优,而是夜以继日忙于国事,为兴盛周朝呕心沥血,殚精竭虑。然而,周公旦的兄弟管叔、蔡叔、霍叔则心怀鬼胎,串通一气,图谋废掉成王取而代之,却又畏惧周公旦不好对付,于是四处散布谣言,诬陷他欺侮幼主,企图篡位夺权。久而久之,成王对这些不实之词信以为真,开始提防起周公旦,叔侄间的关系不再融洽,直到有一天,太史官向他禀报了实情,他才如梦初醒。原来,那年他得了大病,周公旦向河神虔诚祈祷,宁愿赔上自己的性命,也要保佑他尽早康复,随后将祷词密封,交给太史官保存,并再三叮嘱守口如瓶,完全不像造谣者所言,祈祷他早日归天。成王深感上当受骗,错怪了忠心耿耿的摄政王,立马起驾将外出避嫌的周公旦接回都城。
管叔、蔡叔、霍叔见离间计被识破,竟然跟商纣的儿子武庚狼狈为奸,把武王的托付丢到了脑后。武庚巴不得早日复仇,意外得到"三监"相助,愈加迫不及待,很快纠集起旧部势力反叛周朝。周公旦的三个兄弟名义上给武庚当助手,实际却是各有封地的王侯,拥有不少的兵马,再与武庚联起手来,对周朝构成了极大威胁。 周公旦临危受命,调集姜尚、召公奭等多国兵马东征,浩浩荡荡杀向朝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平定叛乱,杀了武庚和管叔,放逐蔡叔,贬霍叔为庶民。大获全胜后,周公旦并未呜金收兵,而是稍作休整继续东征,史称"二次东征",历经三年浴血奋战,歼灭或降服了众多与周朝分庭抗礼的大邦小国,拓宽了疆域,促进了融合,为稳固周朝统治奠定了坚实基础。当成王年滿二十岁,周公便还权于他,不再号令天下,甘当出谋划策的辅臣。
摄政七载,周公旦不仅给成王执政创造了太平祥和的有利条件,还制定出一整套法纪规章和礼乐制度,为周朝长治久安提供了制度保障,也给后世留下了不朽的文化遗产,堪称儒家文化的先驱。古人把"三不朽"奉为入世最高境界;或立不朽之言,或立不朽之德、或立不朽之功。也就是说,能立其中一项不朽,即为圣人。周公旦则是中国历史上首位"三不朽"集大成者。在立言上,他的许多至理名言收录在"四书"之首《尚书》中,成为儒家文化的奠基石,他制定的"周礼"对后世影响很深,由此被尊为"元圣“。在立德上,先是尽心竭力辅助周武王灭商立周;后又不负武王临终嘱托,忍辱负重,励精图治,把一个政通人和的周朝交到成王手中,圆滿完成了摄政使命,大仁大德,高山仰止。在立功上,前有两次辅助周武王征讨商纣,为灭掉商朝立下汗马之功;后有两次率军东征,为初建的周朝排危解忧立下赫赫功勋。汉代名士贾谊感言:"文王有大德而功未就,武王有大功而治未成,周公旦集大德大功大治于一身"。一代枭雄曹操也曾吟诗赞叹:"周公吐哺,天下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