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8年,一列开往大连的日本客轮缓缓驶离上海港口。甲板上,一位留着长须、身着长袍的中年男子正与一位身穿旗袍的女子并肩而立。他们看似普通的商人夫妇,却隐藏着一个惊人的秘密。这对夫妇正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领导人周恩来和邓颖超,他们正冒着生命危险前往莫斯科参加中共六大。
然而,命运总是喜欢开玩笑。当轮船抵达大连时,几名日本警察突然登船盘查。其中一名警察盯着周恩来,神情突然变得严肃起来。"你是周!"他断然说道。周恩来内心剧震,但面不改色地回答:"你认错人了。"
这惊心动魄的一幕,只是周恩来和邓颖超此行遭遇的众多危险之一。他们是如何化险为夷的?又是如何最终成功抵达莫斯科的?在这段惊险的旅程中,他们还经历了哪些不为人知的曲折?
1928年春,中国国内局势动荡,白色恐怖笼罩全国。中国共产党决定在莫斯科召开六大,以避开国民党的追捕。为了确保代表们安全抵达莫斯科,党组织精心策划了两条秘密线路。
第一条线路是从上海乘坐苏联商船直达海参崴,再换乘火车前往莫斯科。这条路线相对安全,但苏联商船稀少,难以安排众多代表同时出发。第二条线路则是先从上海乘船到大连,再转乘火车经哈尔滨、满洲里或绥芬河出境,最后进入苏联前往莫斯科。这条路线虽然危险系数较高,但能够安排更多代表分批出发。
周恩来和邓颖超被安排走第二条线路。为了不引人注目,他们精心设计了伪装身份。周恩来蓄起长须,穿上长袍,将自己打扮成一名古董商人。邓颖超则身着一件半新不旧的旗袍,扮作周的妻子。他们购买了开往大连的日本客轮的头等舱船票,以符合富商的身份。
5月的一天,周恩来夫妇登上了这艘客轮。阳光下的黄浦江波光粼粼,船上旅客熙熙攘攘。进入头等舱后,周恩来和邓颖超发现这里的乘客多是衣着华丽的富商,有些人甚至带着随从。相比之下,他们的装扮显得有些朴素。为了不引起怀疑,两人尽量避免与他人交谈,大部分时间都在甲板上看风景或阅读报纸。
尽管身上带的钱不多,但为了维持富商的形象,他们不得不在头等舱的餐厅用餐。每次进餐,他们都能感受到有人在暗中观察。这种被监视的感觉令人不安,但他们依然保持镇定,继续扮演着自己的角色。
轮船在青岛短暂停靠时,周恩来和邓颖超趁机上岸购买了大量报纸。由于不久前刚发生了济南惨案,周恩来希望了解事态的最新进展。回到船上后,他聚精会神地阅读报纸,没有注意到有两个人一直在暗中盯着他们。
就在这看似平静的航程中,危机悄然逼近。当轮船抵达大连时,几名日本驻大连水上警察厅的警察突然登船盘查。他们直接拦住了正在收拾行李的周恩来夫妇,开始了一连串的询问。
"你是做什么的?"为首的警察问道。
周恩来不慌不忙地回答:"做古董生意的。"
邓颖超心中一惊,因为她知道行李箱里根本没有任何古董。如果警察要求搜查行李,他们的伪装就会立即被揭穿。
警察继续追问:"既然是生意人,为什么买这么多报纸?"
周恩来镇定地解释:"坐船挺无聊的,看报纸打发时间。"
"你们要去哪里?"警察又问。
"吉林。"周恩来回答。
"到东北做什么?"
"去看望舅舅。"
警察们问不出什么有价值的信息,决定带周恩来去水上警察厅继续盘问。邓颖超想要一同前往,但周恩来严肃地阻止了她,并请警察帮忙为邓颖超安排一个旅馆暂住。
就这样,周恩来独自跟随警察前往水上警察厅,而邓颖超则被安置在了一家旅馆中。这对夫妇的命运,似乎正悬于一线之间。
周恩来跟随日本警察来到大连水上警察厅,整个过程中保持着泰然自若的态度。警察厅内灯光昏暗,空气中弥漫着一种令人不安的气氛。几名警察将周恩来带到一间小屋内,开始了长达数小时的审讯。
审讯一开始,警察就直奔主题:"你是不是共产党?"
周恩来面不改色地回答:"我是一个古董商人,不是什么共产党。"
警察显然不相信这个回答,继续追问:"那你为什么要去东北?"
"我已经说过了,是去看望我的舅舅。"周恩来平静地重复道。
警察似乎抓住了什么,立即追问:"你说你姓王,但你舅舅姓周,这怎么解释?"
周恩来不慌不忙地解释:"这有什么奇怪的?我母亲嫁给我父亲时改姓王,但她的兄弟自然还是姓周。"
这个合乎逻辑的解释让警察一时语塞。他们转而询问周恩来的具体身份信息,包括年龄、出生地、学历等。周恩来对每一个问题都能对答如流,丝毫不露破绽。
警察又问:"你说你是古董商人,那你能说说你最近的几笔生意吗?"
周恩来从容不迫地回答:"最近我在上海收购了一件宋代的青花瓷,打算带到东北去卖。另外,我还收了几幅明代的山水画,准备等价格合适时再出手。"
周恩来对古董的描述既专业又详细,让警察一时找不到破绽。但他们并未就此放弃,而是继续追问更多细节。
"你说你要去吉林看望舅舅,那你舅舅具体住在哪里?"
周恩来不假思索地回答:"他住在吉林市区的西大街,是一栋带院子的四合院。"
警察继续追问:"你舅舅在政府工作,具体是什么职位?"
"他在省府财政厅当科员。"周恩来回答得既快速又具体。
审讯持续了几个小时,警察们轮番上阵,试图从各个角度找出周恩来身份的破绽。然而,无论他们如何刁难,周恩来都能沉着应对,给出合理而又具体的回答。
就在警察们感到疑惑和挫败时,突然有一名警察冲进审讯室,低声对领头的警察说了几句话。领头警察的表情突然变得严肃起来。
"你说你是古董商人,为什么你的行李里没有一件古董?"领头警察厉声问道。
原来,趁着审讯周恩来的时候,其他警察已经对他的行李进行了彻底搜查。然而,他们并没有在行李中发现任何古董,这与周恩来之前的说法明显不符。
面对这个致命的问题,周恩来并没有慌乱。他平静地解释道:"我之前说过,我最近收购的那件宋代青花瓷和几幅明代山水画,都是准备在东北出手的。这些贵重物品,我怎么可能随身携带?我已经通过信托公司安排妥当,等我到了吉林,自然会去领取。"
这个解释虽然合理,但警察们显然还是将信将疑。就在这时,审讯室的门再次被推开,一名警官走了进来。他在领头警察耳边低语几句,随后领头警察的表情有了明显变化。
"王先生,"领头警察的语气突然变得客气起来,"看来是我们弄错了。您可以走了,非常抱歉耽误了您这么长时间。"
原来,就在警察们对周恩来进行审讯的同时,邓颖超也没有闲着。她利用在旅馆等待的时间,设法联系上了当地的地下党组织。地下党立即采取行动,通过各种关系和渠道,向日本警方施加压力,要求释放这位"无辜的商人"。
周恩来从容地站起身,整理了一下衣襟,对警察们说:"没关系,这是你们的工作。不过下次再遇到类似情况,希望你们能更加谨慎一些,不要随意打扰正当商人的行程。"
就这样,周恩来成功化解了这次危机,从水上警察厅走了出来。他与焦急等待的邓颖超重逢后,两人立即改变了原定计划,决定立刻离开大连,以免再次遭遇不测。
这次惊险的经历,不仅体现了周恩来出色的应变能力和临危不乱的气度,也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的力量和效率。尽管遭遇了意外的盘查和审讯,周恩来和邓颖超还是成功地迈出了赴莫斯科参加六大的第一步。然而,他们的旅程才刚刚开始,更多的挑战还在等待着他们。
从大连脱身后,周恩来和邓颖超立即乘火车前往哈尔滨。这座位于东北的城市,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成为了他们前往莫斯科途中的重要中转站。哈尔滨不仅是中东铁路的枢纽,也是当时各国势力角逐的焦点,俄罗斯、日本、中国等多方势力在此交错,使得这座城市充满了复杂的政治氛围和神秘色彩。
火车缓缓驶入哈尔滨站,周恩来和邓颖超小心翼翼地走下车厢。站台上人来人往,各种语言此起彼伏。他们按照事先安排的计划,在站台上寻找接头的同志。接头暗号是一个看似普通的动作:戴着灰色帽子的男子会站在站台尽头的报刊亭旁,手里拿着一份《哈尔滨日报》,并不时地看表。
周恩来和邓颖超装作普通旅客,慢慢向报刊亭走去。果然,他们看到了一个符合描述的男子。周恩来走上前去,用预先约定的暗语问道:"请问,今天的《远东报》卖完了吗?"
那人立即回答:"很抱歉,《远东报》已经售罄,不过我这里有一份《哈尔滨日报》,您要吗?"
这就是接头成功的信号。接头人随即带领周恩来夫妇离开车站,穿过熙熙攘攘的街道,来到了一家不起眼的俄式小楼前。这栋楼外表看起来有些破旧,但内部却别有洞天,是中共在哈尔滨的一个秘密联络点。
进入小楼后,接头人立即向周恩来汇报了当前的局势。原来,日本特务已经在哈尔滨展开了大规模搜查,他们似乎得到了一些风声,怀疑有重要的共产党人员将经过哈尔滨。为了安全起见,原计划让周恩来夫妇在哈尔滨休整几天的安排不得不改变。
新的计划是,周恩来和邓颖超将在当晚乘坐开往满洲里的火车离开哈尔滨。为了避免引起怀疑,他们需要再次改变身份。这次,周恩来将扮演一位俄国商人,而邓颖超则装扮成他的女儿。
接下来的几个小时里,周恩来和邓颖超开始了紧张的准备工作。他们换上了俄式服装,周恩来还戴上了一顶俄式毡帽和一副圆框眼镜。更具挑战性的是,他们还需要在短时间内熟悉一些基本的俄语对话,以应对可能的盘查。
就在他们准备就绪时,接头人突然带来了一个令人不安的消息:日本特务似乎已经盯上了这个区域,他们正在挨家挨户地搜查可疑人员。周恩来当机立断,决定立即转移。
接头人带领他们穿过小楼的地下室,来到一条秘密地道。这条地道是早年俄国人修建的,用于躲避日本人的搜查。地道阴暗潮湿,蜿蜒曲折,周恩来和邓颖超跟随接头人小心翼翼地前进。
经过近一个小时的跋涉,他们终于从地道的另一端出来,发现自己已经来到了哈尔滨城郊的一个小村庄。在这里,另一位地下党同志正等待着他们,并为他们准备了一辆马车。
周恩来和邓颖超登上马车,装作是要去郊游的俄国父女。马车缓缓驶向火车站,沿途他们看到不少日本宪兵正在盘查路人。每当遇到盘查点,周恩来就会用刚学会的俄语和宪兵们打招呼,装作一个热情好客的俄国商人。他的镇定自若和流利的俄语让宪兵们没有起疑。
终于,马车抵达了火车站。周恩来和邓颖超顺利登上了开往满洲里的火车。当火车缓缓启动时,他们才稍稍松了一口气。然而,他们深知,这仅仅是漫长旅程中的一个小插曲。前方还有更多的挑战等待着他们。
火车在夜色中疾驰,驶向满洲里。周恩来和邓颖超坐在车厢里,装作在闲聊,实际上是在用暗语交流接下来的计划。他们知道,一旦抵达满洲里,就将面临更严格的检查。因为满洲里是进入苏联的最后一道关卡,日本和国民党的特务都会在那里严密监视。
然而,无论前方有多少艰难险阻,周恩来和邓颖超都下定决心要完成这次使命。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安全抵达莫斯科,参加中共六大,为中国革命的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列车缓缓驶入满洲里站,周恩来和邓颖超面临着他们旅程中最危险的时刻。满洲里作为中国与苏联接壤的边境城市,是各方势力的交汇点,也是最后一道关卡。日本特务、国民党特工以及沙俄白卫军残余势力都在这里设有据点,对出入境人员进行严密监视和盘查。
周恩来和邓颖超仍然保持着俄国商人父女的伪装。他们走下火车,混在熙熙攘攘的旅客中间,缓步向海关检查处走去。周围到处都是穿着各式制服的检查人员,他们警惕的目光在人群中扫视,寻找可疑之人。
就在这时,一名身着便装的男子突然拦住了周恩来和邓颖超。他用流利的俄语说道:"两位请跟我来,需要进行额外检查。"
周恩来立即意识到情况不妙。他用同样流利的俄语回答:"先生,请问有什么问题吗?我们只是来做生意的普通商人。"
那名男子冷笑一声,用中文说道:"别装了,我们早就收到消息,有重要的共产党人要从这里过境。你们俩可真够狡猾的,差点就骗过去了。"
周恩来知道,此刻的镇定自若关乎生死。他不动声色地用俄语对邓颖超说:"别怕,孩子。这位先生一定是搞错了。"然后转向那名男子,用带着浓重口音的中文说:"对不起,先生。我们不懂中文。您是不是认错人了?"
男子显得有些困惑,但仍然坚持道:"跟我来,我们需要进一步确认你们的身份。"
就在这危急时刻,一位身穿苏联军官制服的高大男子突然出现,用俄语大声呵斥道:"这是怎么回事?为什么为难我的朋友?"
周恩来认出这位"军官"正是在哈尔滨接头时见过的地下党同志。他立即用俄语说道:"伊万·彼得罗维奇!太好了,你来得正是时候。这位先生似乎对我们产生了误会。"
"军官"转向那名便衣男子,用流利的中文说:"这位同志,你是不是搞错了?这是我的老朋友谢尔盖和他的女儿娜塔莎。他们是著名的茶叶商人,经常来满洲里做生意。我可以为他们作证。"
便衣男子明显犹豫了。他打量着"军官"的制服和徽章,最后说道:"那好吧,既然有您作证,那就没问题了。不好意思,打扰了。"说完,便悻悻离去。
危机暂时解除,但周恩来和邓颖超知道他们还没有脱离险境。"军官"低声对他们说:"快跟我来,我们必须立即离开这里。"
三人迅速穿过拥挤的候车大厅,来到站台的另一端。在那里,一辆挂着苏联外交牌照的汽车已经在等候。他们迅速上车,汽车随即启动,驶向中苏边境。
然而,他们刚行驶不久,就发现身后有两辆车在紧追不舍。"军官"神色凝重地说:"看来那个便衣还是起了疑心。我们必须甩掉他们。"
汽车在满洲里的街道上急速行驶,追逐的车辆穷追不舍。司机技术高超,在狭窄的街道间穿梭,试图甩掉追兵。但对方显然也是训练有素,紧紧咬在后面。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他们看到前方不远处有一列货运火车正缓缓启动。"军官"当机立断:"就是现在!"
司机猛踩油门,汽车如离弦之箭冲向火车。就在火车与公路交叉的瞬间,汽车从两节车厢之间的缝隙中惊险穿过。而紧随其后的追踪者却被这突如其来的变故阻挡,不得不紧急刹车。
趁着这个机会,汽车迅速驶向边境线。当他们终于看到边境检查站时,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凭借"军官"的身份和外交车牌,他们顺利通过了检查,进入了苏联境内。
终于踏上苏联的土地,周恩来和邓颖超知道,他们已经跨过了这次旅程中最危险的一关。然而,前往莫斯科的路途依然漫长。他们必须继续保持警惕,因为即使在苏联境内,仍然可能存在国民党或其他敌对势力的间谍。
"军官"告诉他们,接下来他们将乘坐西伯利亚大铁路前往莫斯科。这段旅程将持续数天,途经贝加尔湖、新西伯利亚等地。在这期间,他们需要再次改变身份,扮演普通的苏联公民,以避免引起不必要的注意。
周恩来和邓颖超登上了开往莫斯科的列车。随着火车的轰鸣声,他们知道自己正在一步步接近目的地,接近为中国革命奋斗的新阶段。然而,他们也明白,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在莫斯科,等待他们的将是艰苦的政治斗争和重要的决策。但此刻,他们只专注于眼前的旅程,专注于安全抵达莫斯科参加中共六大的使命。
1928年6月18日,经过漫长而危险的旅程,周恩来和邓颖超终于抵达了莫斯科。这座苏维埃政权的中心城市,此时正处于夏季,街道两旁的白桦树郁郁葱葱,为这座严肃的城市增添了几分生机。
他们被安排住在莫斯科郊外的一处秘密住所。这里是专门为参加中共六大的代表们准备的,环境幽静,远离城市的喧嚣,有利于保密和讨论。周恩来和邓颖超刚到不久,就投入到了紧张的会前准备工作中。
中共六大于6月18日正式开幕。会议地点选在莫斯科近郊的一个小村庄,村名叫做"银色别墅"。这是一个由共产国际提供的秘密会议地点,四周树木葱郁,环境清幽,非常适合举行这样一场关系重大的秘密会议。
会议开始时,来自中国各地的28名正式代表和17名候补代表齐聚一堂。尽管人数不多,但每一位代表都代表着中国共产党在各地的组织和广大党员。他们中有的是经过千难万险才到达莫斯科的,有的则是已经在莫斯科学习和工作多时的留学生。
会议伊始,就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当时的中国共产党正处于严重的挫折之中,大革命失败后,党的很多组织遭到了严重破坏,如何重建党组织、制定正确的路线成为了会议的核心议题。
周恩来作为党的重要领导人之一,在会议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他详细报告了大革命失败后党的工作情况,分析了失败的原因,并就今后党的路线和策略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的发言引起了与会代表的广泛讨论。
会议期间,代表们还就农村革命、城市工作、军事斗争等具体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debates经常持续到深夜,有时甚至通宵达旦。尽管意见不尽相同,但所有代表都怀着一个共同的目标:为中国革命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
在讨论中,一个重要的观点逐渐形成:党要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农村,发动农民群众,开展武装斗争。这个战略思想后来被证明是正确的,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会议还选举产生了新的中央委员会。虽然毛泽东因故没有出席这次会议,但他仍然当选为中央委员。这表明党中央对他在井冈山开展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的肯定。
除了正式会议,代表们还利用休息时间进行非正式讨论。在"银色别墅"的花园里,或是在莫斯科的街头巷尾,他们经常三三两两地交流意见,讨论中国革命的未来。
会议期间,共产国际的代表也参与了一些讨论。他们提供了一些建议,但并没有直接干预会议的进程。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艰难时期仍然保持的独立自主精神。
经过近一个月的讨论和辩论,中共六大于7月11日闭幕。会议通过了政治决议案和关于军事问题的决议案等重要文件,为党的工作指明了方向。
会议结束后,周恩来和其他一些代表并没有立即回国。他们留在莫斯科,继续就一些具体问题进行研究和讨论。同时,他们也抓住机会学习苏联的革命经验,为将来在中国的实践做准备。
在莫斯科期间,周恩来还参与了共产国际的一些活动,扩大了国际视野,增进了与其他国家共产党的联系。这些经历对他日后在中国共产党中发挥重要作用产生了深远影响。
1928年9月,周恩来和邓颖超踏上了回国的旅途。他们带着六大的精神和决议,准备回到中国的革命战场上继续奋斗。尽管前方的道路仍然充满艰险,但这次莫斯科之行,为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方向,也为周恩来等人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武器和实践经验。
中共六大是在党处于最危难时刻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它不仅总结了过去的经验教训,更重要的是为党的未来发展指明了道路。这次会议的决议和精神,在此后的革命实践中得到了验证和发展,成为中国革命胜利的重要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