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21、周公垂範"三不朽"

滅了商朝,周武王把國都從豐遷到鎬京(今陝西沣水東岸),并向親屬和功臣賜地封侯。姜尚居功至上,封到了齊國;兄弟周公旦、召公奭分别為魯國和燕國君主,因武王仍需他倆輔佐,便由其子去封地任職。這是史上規模較大的封地,到了成王執政,共封了七十多個諸侯國。商朝雖亡,但遺留的勢力仍很強大,為安撫他們,武王把商纣之子武庚封為殷侯,留在殷都朝歌,讓自己的兄弟管叔、蔡叔和霍叔給武庚當助手,實則給他當監工,故稱"三監"。周朝立國不久,武王姬發抱病身亡,十三歲的兒子姬誦繼位,即周成王,因少不更事,無法治國理政,加之周朝初建,政局不穩,百廢待興,隻得由叔叔周公旦替他執掌王權。

周公旦,姓姬名旦,是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武王姬發的弟弟,因采邑在周,爵為上公,故稱周公,又稱周公旦。他為推翻商纣統治屢建功勳,周武王死後,擔負起托孤重任,代理朝政,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個名副其實的攝政王。雖然手握王權,他卻從不居功自傲、養尊處優,而是夜以繼日忙于國事,為興盛周朝嘔心瀝血,殚精竭慮。然而,周公旦的兄弟管叔、蔡叔、霍叔則心懷鬼胎,串通一氣,圖謀廢掉成王取而代之,卻又畏懼周公旦不好對付,于是四處散布謠言,誣陷他欺侮幼主,企圖篡位奪權。久而久之,成王對這些不實之詞信以為真,開始提防起周公旦,叔侄間的關系不再融洽,直到有一天,太史官向他禀報了實情,他才如夢初醒。原來,那年他得了大病,周公旦向河神虔誠祈禱,甯願賠上自己的性命,也要保佑他盡早康複,随後将禱詞密封,交給太史官儲存,并再三叮囑守口如瓶,完全不像造謠者所言,祈禱他早日歸天。成王深感上當受騙,錯怪了忠心耿耿的攝政王,立馬起駕将外出避嫌的周公旦接回都城。

管叔、蔡叔、霍叔見離間計被識破,竟然跟商纣的兒子武庚狼狽為奸,把武王的托付丢到了腦後。武庚巴不得早日複仇,意外得到"三監"相助,愈加迫不及待,很快糾集起舊部勢力反叛周朝。周公旦的三個兄弟名義上給武庚當助手,實際卻是各有封地的王侯,擁有不少的兵馬,再與武庚聯起手來,對周朝構成了極大威脅。 周公旦臨危受命,調集姜尚、召公奭等多國兵馬東征,浩浩蕩蕩殺向朝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平定叛亂,殺了武庚和管叔,放逐蔡叔,貶霍叔為庶民。大獲全勝後,周公旦并未嗚金收兵,而是稍作休整繼續東征,史稱"二次東征",曆經三年浴血奮戰,殲滅或降服了衆多與周朝分庭抗禮的大邦小國,拓寬了疆域,促進了融合,為穩固周朝統治奠定了堅實基礎。當成王年滿二十歲,周公便還權于他,不再号令天下,甘當出謀劃策的輔臣。

攝政七載,周公旦不僅給成王執政創造了太平祥和的有利條件,還制定出一整套法紀規章和禮樂制度,為周朝長治久安提供了制度保障,也給後世留下了不朽的文化遺産,堪稱儒家文化的先驅。古人把"三不朽"奉為入世最高境界;或立不朽之言,或立不朽之德、或立不朽之功。也就是說,能立其中一項不朽,即為聖人。周公旦則是中國曆史上首位"三不朽"集大成者。在立言上,他的許多至理名言收錄在"四書"之首《尚書》中,成為儒家文化的奠基石,他制定的"周禮"對後世影響很深,由此被尊為"元聖“。在立德上,先是盡心竭力輔助周武王滅商立周;後又不負武王臨終囑托,忍辱負重,勵精圖治,把一個政通人和的周朝交到成王手中,圓滿完成了攝政使命,大仁大德,高山仰止。在立功上,前有兩次輔助周武王征讨商纣,為滅掉商朝立下汗馬之功;後有兩次率軍東征,為初建的周朝排危解憂立下赫赫功勳。漢代名士賈誼感言:"文王有大德而功未就,武王有大功而治未成,周公旦集大德大功大治于一身"。一代枭雄曹操也曾吟詩贊歎:"周公吐哺,天下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