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陳舒甯,一個既向往“詩和遠方”,也喜愛家鄉山水美景的金安人。
攝影:蔣常虹、老員外
沿着蜿蜒的山道,拾級而上。山道邊盛開許多不知名的小黃花,紅色的映山紅和粉色、紫色的杜鵑花也随處可見。山坡上茂林修竹,郁郁蔥蔥。小鳥是大山的精靈,被大自然美景所迷戀,藏在綠蔭中,亮開歌喉,一曲曲婉轉清脆的歌聲萦繞在山林之間。遊人仿佛忘卻了登山的勞累,沉浸在大山的美景中,陶醉在小鳥的歌聲裡。沿途不時可見一些珍稀樹木,樹上挂有标牌,像小勾兒茶、小花木蘭、連香樹、三葉槭、紫莖等均屬國家二、三級保護植物。

據了解,萬佛山還有領春木、蘭果樹、香果樹、銀鵲、被稱為活化石的銀縷梅等珍稀植物,猶如古時的隐士,隐藏于深山之中,遊人難得一見。紫薇常見,紫莖是第一次見到。後來上網查詢,了解到紫莖分布于河南、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貴州、四川海拔600至1900米常綠闊葉林或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林中。由于植被不斷被破壞,天然更新力差,植株已日益減少,在我國被列為“漸危種”。因剝落後樹皮非常光滑紅潤,有的地方叫“沒皮沒臉樹”。
走到二仙迎客景點,隻見路邊山崖上兩棵松樹挽手并肩,臨崖而立,卓然不群,像是在招手迎客,又像是向遊人展示風姿。前方山頂長着一株松樹,老幹遒枝,針葉細密,枝杈對稱呈扇形,宛如孔雀開屏,名為鳳凰松。越流沙崖,翻鲫魚背,上到覽秀亭。
站在亭外極目遠眺,群峰聳峙,直刺藍天,近山蒼翠、遠山如黛。山風刮來,和着陣陣松濤聲,猶如正在演奏一部雄渾激昂的山林交響曲。坐在石椅上小憩,仰望藍天白雲,俯瞰青山翠谷,盡覽滿目仙境。眺望疏密有緻的群山輪廓,在陽光照射下,山南山北風景懸殊,慢慢品味王維《終南山》一詩中描寫的“分野中峰變,陰晴衆壑殊”的意境,令人心曠神怡,不禁為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奇美造化而贊歎不已。
由覽秀亭至老佛頂的山道越攀越險,雲海從不遠處山口洶湧卷來,似錢塘江潮水翻湧,如草原萬馬狂奔。山風越刮越大,雲海越聚越濃,仿佛大别山雲霧都彙聚到這裡。周圍山峰若隐若現,山腰雲霧缭繞,緩緩升騰,接近山頂又被刮向遠處。遊人在雲海中穿行,彎腰弓背,攀越兩側是懸崖峭壁的“天梯”,登上山頂。
老佛頂海拔1539米,系大别山主峰之一,從西面扁擔撬山峰觀之像老佛端坐而得名。山頂上諸佛寺始建于明朝成化年間,太平天國時被毀。現存一間佛寺是一年前修複的,寺内供奉一佛,外有香爐,燒香叩拜,遊人自便。
下山途中,有縷縷花香萦繞,有習習涼風撲面,有溪流、鳥語相伴。遊人興緻盎然,唱着歌曲,時而雙手貼在口邊成喇叭狀,面對遠山大聲呼喊,一路上灑下一串串歡聲笑語,都有不虛此行之感。
2000年陽春三月,我和一同攀登過萬佛山的幾位遊伴相聚,遊伴們遊興未盡,相約再登萬佛山,于是邀上幾位沒有遊覽過萬佛山的朋友,開啟了第二次萬佛山之旅。
2016年10月6日親友邀約遊覽萬佛山,上午九時我們在景區大門前聚齊,上山遊覽。登上主峰老佛頂,時至午後,山上開始起霧,不到半小時,漫山遍野大霧彌漫,能見度極低,加之同行的三位女士疲憊不堪,我們隻能小心翼翼地沿原路傳回山下。上山途中,看見一亭,名為公麟亭,像是建立的,前兩次登山未曾見過。
相傳北宋著名畫家李公麟曾在萬佛山寫生作畫,山上還留有公麟亭、公麟畫台。李公麟,廬州舒城人,号龍眠居士。李公麟除了擅長山水花鳥題材之外,更善畫人物,尤工畫馬。蘇轼稱贊:“龍眠胸中有千驷,不惟畫肉兼畫骨”。其代表作有《五馬圖》《臨韋偃牧放圖》《十六小馬圖》《百馬圖》《龍眠山莊圖》《洛神賦圖》《維摩诘像》《辋川圖》等。
三次遊覽萬佛山,登山季節不同,風景各異,但是均留下美好的印象。六安依山傍水,景區星羅棋布,在我的眼裡,萬佛山永遠是家鄉最美的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