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饮水思源
勿忘千年挖井人
古井恩泽一万代
>>> 闻井 <<<
自古以来,广州古城便与珠江相毗为邻。江、河、涌、濠无处不在,成为了贯穿城市的脉络,滋养了世世代代广州人的生活。
历代广州人民所凿的井多如夜空繁星。仅南越国宫署遗址上所发现的井群,就有500多口。其中藏在渗水井里的100多枚木筒,更是刻录了王宫内不为人知的秘密,为我们揭开尘封已久的历史。目前尚存最古老的越王井,铭刻着动人的传说与优美的诗文。羊城八景之一的大通烟雨井,历经宋元明清四个朝代的变换,记录着多少风采。
潜藏在羊城街巷之中的古井风光,今日就让我们来寻觅一下。
>>> 古井 <<<
越王井
广州城内现存最老古井,相传为西汉时南越王赵佗所凿,故名越王井。又因有九个井孔,亦名“九眼井”。
据屈大均《广东新语》称:“其水力重而味甘,乃玉石之津液。志称佗(赵佗)饮斯水,肌体润泽,年百岁余,视听不衰。” 直到20世纪50年代,这口古井仍汲汲滋养附近的居民,即使如今已经退隐在广东省科学馆内,清泉依旧涌流。
五眼古井
位于广州市荔湾区下九路西来初地后街,名汇大厦北边,华林禅寺牌坊入口处,是广州九大名井之一。
据清《番禺县志》记载,相传五眼古井为菩提达摩居留西来初地时开挖的,故又名"达摩井"。井台占地约5平方米,5个井眼由整块大石凿成,并有规律地排列成星形,因此称“五眼井”。井内结构特异,井与井之间有间隔隔开,水量充盈,以往水质极优,但现已受污染,不能直接饮用。
神奇变幻的烟雨井在历史长河中历经宋、元、明、清四个朝代,如今被列为旧羊城八景之一的“大通烟雨”。
清同治《番禺县志》载:“烟雨井在大通寺中,晨熹初散,常袅轻烟,所谓大通烟雨是也。”据传,烟雨井在风雨来临之前,井中会冒出大量烟霞。在天气晴朗时,从井中可以看到白鹅潭江面的帆影。而在夜深人静时,从井口可以隐约听到白鹅潭传来的弦歌之声。
清末民初,广州社会动荡,治安恶化,经济萧条,曾是广州游览胜地的大通烟雨,日渐衰落游客稀少,古刹惨遭破坏,成为盗匪栖身之地。1953年,广州市信用合作总社在该遗址兴建了广州市农产品加工厂,后改名为广州果子食品厂,掩埋了烟雨井。随后该厂改建成楼盘,烟雨井得以重见天日。
古井遗址如今栖息在居民楼内,尽管古刹无踪,烟雨不再,但当年烟霞帆影的美丽画像依旧流传在人们心中。
杏花井
该井建于清同治五年(1866年),碑记立于清同治九年(1870年),又名“石泉”,位于广州柴油机厂内,鲜为人知。
据传,清咸丰钦点探花李文田于同治九年(1870年)前往邓林庄观赏杏花,邓大林用庄内的井水泡茶,清香四溢。李文田诗兴大发欣然命笔,邓大林于是将诗打造在井栏上,至今碑记仍清晰可辨。
遥想当年李邓汲水烹茶赏杏花的场面,当真是逍遥惬意在心中。
>>> 井故 <<<
竹 圈 井
造井的材料随着历朝历代衍变,可以看到先人“脑洞大开”的过程,真是有趣而又丰富多彩。早期广州流行竹圈井,是在土坑内用编织好的竹篾圈支护井圈。最为考究的是,根据竹叶的特性,以韧性好的表皮为经,以内侧软层为纬编织而成。
研究专家介绍,这种竹圈井主要存在于两晋、南朝时期。这样的井水打上来,经过竹圈层层的过滤,便沾染上了竹子的清香。
柳 毅 井
关于柳毅井,有一个动人的传说。
唐仪凤年间(公元676-679),书生柳毅赴京应考落第,归经泾阳,偶遇满脸泪痕的牧羊女。柳毅上前询问得知,该女为洞庭龙女,下嫁泾阳君,受其残暴虐待至此。之后,柳毅受龙女之托,送信至君山,找到桔井,在井边的桔树上敲击三下。守门的巡海神便出现,将他接进龙宫。柳毅见到龙君,递上书信,诉龙女苦。龙君小弟钱塘君暴怒,作百丈赤龙,径往泾阳,灭泾阳君,接回龙女。龙君为感谢柳毅,招他为婿。
后来,人民为了纪念柳毅传书,便改桔井为柳毅井,并在井旁建有柳毅传书亭。
古井
历史的见证者
责编 |湛 阳
责编 |梁展华
- END -
免责声明:
1、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
2、文字与图片之间无必然联系,仅供读者参考;
3、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转载或引用仅为传播更多信息,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