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飲水思源
勿忘千年挖井人
古井恩澤一萬代
>>> 聞井 <<<
自古以來,廣州古城便與珠江相毗為鄰。江、河、湧、濠無處不在,成為了貫穿城市的脈絡,滋養了世世代代廣州人的生活。
曆代廣州人民所鑿的井多如夜空繁星。僅南越國宮署遺址上所發現的井群,就有500多口。其中藏在滲水井裡的100多枚木筒,更是刻錄了王宮内不為人知的秘密,為我們揭開塵封已久的曆史。目前尚存最古老的越王井,銘刻着動人的傳說與優美的詩文。羊城八景之一的大通煙雨井,曆經宋元明清四個朝代的變換,記錄着多少風采。
潛藏在羊城街巷之中的古井風光,今日就讓我們來尋覓一下。
>>> 古井 <<<
越王井
廣州城内現存最老古井,相傳為西漢時南越王趙佗所鑿,故名越王井。又因有九個井孔,亦名“九眼井”。
據屈大均《廣東新語》稱:“其水力重而味甘,乃玉石之津液。志稱佗(趙佗)飲斯水,肌體潤澤,年百歲餘,視聽不衰。” 直到20世紀50年代,這口古井仍汲汲滋養附近的居民,即使如今已經退隐在廣東省科學館内,清泉依舊湧流。
五眼古井
位于廣州市荔灣區下九路西來初地後街,名彙大廈北邊,華林禅寺牌坊入口處,是廣州九大名井之一。
據清《番禺縣志》記載,相傳五眼古井為菩提達摩居留西來初地時開挖的,故又名"達摩井"。井台占地約5平方米,5個井眼由整塊大石鑿成,并有規律地排列成星形,是以稱“五眼井”。井内結構特異,井與井之間有間隔隔開,水量充盈,以往水質極優,但現已受污染,不能直接飲用。
神奇變幻的煙雨井在曆史長河中曆經宋、元、明、清四個朝代,如今被列為舊羊城八景之一的“大通煙雨”。
清同治《番禺縣志》載:“煙雨井在大通寺中,晨熹初散,常袅輕煙,所謂大通煙雨是也。”據傳,煙雨井在風雨來臨之前,井中會冒出大量煙霞。在天氣晴朗時,從井中可以看到白鵝潭江面的帆影。而在夜深人靜時,從井口可以隐約聽到白鵝潭傳來的弦歌之聲。
清末民初,廣州社會動蕩,治安惡化,經濟蕭條,曾是廣州遊覽勝地的大通煙雨,日漸衰落遊客稀少,古刹慘遭破壞,成為盜匪栖身之地。1953年,廣州市信用合作總社在該遺址興建了廣州市農産品加工廠,後改名為廣州果子食品廠,掩埋了煙雨井。随後該廠改建成樓盤,煙雨井得以重見天日。
古井遺址如今栖息在居民樓内,盡管古刹無蹤,煙雨不再,但當年煙霞帆影的美麗畫像依舊流傳在人們心中。
杏花井
該井建于清同治五年(1866年),碑記立于清同治九年(1870年),又名“石泉”,位于廣州柴油機廠内,鮮為人知。
據傳,清鹹豐欽點探花李文田于同治九年(1870年)前往鄧林莊觀賞杏花,鄧大林用莊内的井水泡茶,清香四溢。李文田詩興大發欣然命筆,鄧大林于是将詩打造在井欄上,至今碑記仍清晰可辨。
遙想當年李鄧汲水烹茶賞杏花的場面,當真是逍遙惬意在心中。
>>> 井故 <<<
竹 圈 井
造井的材料随着曆朝曆代衍變,可以看到先人“腦洞大開”的過程,真是有趣而又豐富多彩。早期廣州流行竹圈井,是在土坑内用編織好的竹篾圈支護井圈。最為考究的是,根據竹葉的特性,以韌性好的表皮為經,以内側軟層為緯編織而成。
研究專家介紹,這種竹圈井主要存在于兩晉、南朝時期。這樣的井水打上來,經過竹圈層層的過濾,便沾染上了竹子的清香。
柳 毅 井
關于柳毅井,有一個動人的傳說。
唐儀鳳年間(公元676-679),書生柳毅赴京應考落第,歸經泾陽,偶遇滿臉淚痕的牧羊女。柳毅上前詢問得知,該女為洞庭龍女,下嫁泾陽君,受其殘暴虐待至此。之後,柳毅受龍女之托,送信至君山,找到桔井,在井邊的桔樹上敲擊三下。守門的巡海神便出現,将他接進龍宮。柳毅見到龍君,遞上書信,訴龍女苦。龍君小弟錢塘君暴怒,作百丈赤龍,徑往泾陽,滅泾陽君,接回龍女。龍君為感謝柳毅,招他為婿。
後來,人民為了紀念柳毅傳書,便改桔井為柳毅井,并在井旁建有柳毅傳書亭。
古井
曆史的見證者
責編 |湛 陽
責編 |梁展華
- END -
免責聲明:
1、部分圖檔來源于網絡,版權均歸原作者所有;
2、文字與圖檔之間無必然聯系,僅供讀者參考;
3、我們緻力于保護作者版權,轉載或引用僅為傳播更多資訊,如涉及侵權請聯系我們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