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全球独尊的滇南茶

——沉寝三千年的“荼”中(shė蔎)音

《尔雅·释木》里记载的“槚,苦荼”。先人之所以将表示“茶”的字符造成“贾”拼“木”,是因为造此字符的人群的生存范围没有“茶树”,只接触到商贾贩卖去的“茶”商品,所以借用表示商人的“贾”。但是,又从商人口中得知,它是采自某树木的嫩芽制作成的,所以左旁拼个“木”,就组成“槚”字。所以字形本身就证明,造该字符的人是仅依据由商家远距离贩运过去销售的“茶”商品,以及商人对“茶”商品的介绍造的字符。

然而,早在春秋末至西汉的《尔雅·释木》里就记载的“槚,苦荼”中的“槚”字,为何在几千年来的医药典籍和茶籍中,都只是毫无具体对象地空泛提及,却没有在任何茶业文句里与内地各省的哪种或哪类具体饮料植物对上“座号”呢?为何让人深感从该文字出现以来,它所表示的具体对象就似乎彻底失去踪迹?其答案只会有一个:此物曾被商贾远距离贩卖到中华文字发源地,但从那时起,只有此物间断性远距离到达彼地,但华夏各朝长期以来没有统一和管辖其产地区域。这样的区域,最有可能的就是云南。而云南,在上古史籍《禹贡》中是“梁雍之地”范围。也就是说,这“茶”商品,完全有可能是由云南进贡给大禹等类头目或贩卖到其区域的。

一、浮空的“槚”和定向的“蔎”

前文已引用过的汉代杨雄所著《方言载》:“蜀西南人谓‘荼’曰‘蔎’”。其内的“蔎”只是个滇南民族的语音,本无特定的汉字,只是被杨雄用同音的汉字“蔎”来表示而已。其整句话的意思是蜀地西南的人称“茶”为“蔎”。而据唐代苏敬《新修本草·茗 苦荼》载:“今呼早采者为荼,晚取者为茗,一名荈,蜀人名之苦荼”其中“蜀人”就是“川人”。“蜀人名之‘苦荼’”意思就是“蜀人”将茶命名为“苦荼”。既然“蜀人”将茶称为“苦荼”,那么,取名“茶”为“蔎”的“蜀西南人”,就只会是“蜀地西南”的“南中”或者“滇南”人。又因“古六茶山”是云南最早产茶地,,被“南中人”或“滇南人”称为“蔎”的“荼”(读茶chá),就必定只会是“古六茶山”之茶。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果部》:“弘景《苦菜注》曰︰南方有瓜芦,亦似茗。若摘取其叶,作屑煮饮,即通夜不睡。煮盐人惟资此饮,而交、广最所重,客来先设,乃加以香芼辈。”其中的“弘景”就是南朝的“陶弘景”。”而“设(shė)”与“蔎shė”虽异字而同音。引文主要意思是南方人把很像茗(即茶)的瓜芦当茶喝,其中交趾(越南)和“两广”人更注重。有客来,就先以瓜芦当“茶”招待。这证明与滇南接邻或传递式相连的广西、越南、广东人也跟随滇南人称“茶”为“设shė”。清陆廷灿《续茶经》引用明代凌迪知《古今万姓统谱》载:“汉时人有茶恬,主出《江都易王传》。按:(西汉班超)《(前)汉书》:‘荼恬(苏林曰:茶,食邪反)’,则‘荼’本两音,至唐而荼、茶始分耳。”其中,西汉班超《(前)汉书》:“荼恬(苏林曰:‘茶,食邪反)’”的意思是“荼”又读作“食邪反(蔎shė)”音。这与汉代杨雄的《方言》内“蜀西南人谓‘荼’曰‘蔎’”的“蔎”音相符。但唐时分的是“chá茶)音非(shė蔎)音。

二、茶俗的源头

古老的茶俗,必然是由最初的茶叶产地的人群中形成,然后逐步传给其茶叶贩卖和影响片区人群的。追朔我国南方古老的以茶为婚姻聘礼的习俗渊源,也可寻求到茶的最早产地。

明代王象晋《茶谱小序》:“茶,嘉木也。一植不再移,故婚礼用茶,从一之义也。”

这是指茶树从果实落地生根起,到老死,终生不再移动。以茶当婚姻聘礼,是寓含它终生坚定不移之意。

明代陈诗教《灌园史》载:“茶子数颗落地,一茎而生,有似连理,故婚嫁用茶,盖取一本之义。”

这是指几棵茶籽同时种植于同穴,长出的茶树相挤紧靠着生长,长大后其根部就多粘合成同株,成为“一茎”同根的“连理树”,而且全都原地“终生制”,老到死都不再移离原地。人们以茶当婚姻聘礼,是除了寓意它“坚贞不移”以外,还取“连理同根”的“一本”之意。

明代陈耀文《天中记》载:“凡种茶树必下子,移植则不复生,故俗聘妇必以茶为礼。”

这是说,古人种茶必定是以茶子直播,根系不受损伤,更会深长和发达,树株生长会更旺盛,茶品质会更高。如果育苗移植,根系损伤而不深长发达,其树的生长就不会旺盛。为避免年轻后裔不遵循,哄骗说是移栽就不会成活。故而婚姻习俗中必须有茶作为给女方的聘礼。

许次杼《茶疏·考本》载:“茶不移本,植必子生。古人结婚,必以茶为礼,取其不移植子之意也。今人犹名其礼曰:‘下茶’。南中夷人定亲,必不可无,但有多寡。礼失而求诸野。今求之夷矣。”

这是说,传统的茶树从果实落地生根起,到老死,终生不再移动。人们种茶必须是以茶果直播让它自然生长。古人结婚前,必须以茶当婚姻聘礼。这是取它终生不移动,不离开播种茶子的原位之意。今天的人们特意给这礼俗命名叫“下茶”。南中人定姻亲,聘礼内的茶必须有而不可无,只是多少而已。如果缺失此聘礼,就必须设法去野外寻采。如今若没有,只能求有茶的滇南夷民了。

可见,就连古老的以茶为婚姻聘礼的习俗,都南中人遵循得更盛,最后从南中追根朔源,追到滇南夷民,也就无疑是“古六茶山”。

三、独占尊位的茶山及其品种

清乾隆帝茶诗中首两句:“独有普洱号刚坚,清标未足夸雀舌。点成一椀金茎露,品泉陆羽应惭拙。” 首句的前半句夸赞“独有普洱茶”为茶中极品。后半句说唐代“清远居士”李白,曾夸赞“雀舌”并以它为好茶的标准,但与普洱茶相比,根本不足以夸赞。次句的前半句又把普洱茶夸比为“金茎露”;后半句说唐代擅长“品泉”的茶圣陆羽,如若尝到这“椀”称得上“金茎露”的普洱茶的美味,也必定自感惭愧和拙劣。嘲笑李白没遇过真正的好茶,再次夸赞普洱茶。贬低了诗圣和茶圣,也把普洱茶夸上了茶之峰巔。这或许就是清王朝斜跨数千里,花大力到偏远滇南山区铺设“青石板马道”,并到西南“古六茶山”征收“贡茶”和“官茶”近二十吨的根本原因吧!

对于内地唐、宋的名称为“雀舌”的“茶”,清代 蒋介繁《本草择要纲目》:“然古人谓其芽为雀舌、麦颗,言其至嫩也。又有新牙一发,便长寸余,微粗如针。唯牙长为上品,其根干、水土力皆有余故也。如雀舌、麦颗又下品,前人未尽识,误为品题。”其内“误为品题”,就是被误品评为“头名”。

而清代《普洱府志·食品》所载的许廷勋《普茶吟》则说“茶山辟在西南夷……味厚远异日浊气,香清不数蒙顶窟。”和“一摘嫩蕊含白毛,再摘细芽抽绿发。三摘青黄杂揉登,便知杭稻掺糠麸。筠篮乱迭碧㲧㲧,松碳微烘香馞馞。”以及“万片扬簸分精粗,千指搜剔窮毫末。”前部分中的前半句说真正的茶山,不在内地各省,是在偏辟的西南夷地,即“古六茶山”,内地各省的茶区都算不上茶山,也就是否定了内地各茶区的“茶”。后面整句是说:普洱茶滋味的浓厚度远超浙江的“浊气”茶,而普洱茶的香气,在众茶品中,数(轮)不到内地曾经最受推崇的蒙阴山顶“蒙阴窟里的蒙顶茶”,又称“云之茶”。中间部分中的首句说,早春开初先采摘的是布满厚实的茸毛白得发亮的毛尖,即细嫩蕊茶。其次二拨采摘的是细嫩得像绿色的头发般的芽茶。第二句是说,到第三拨轮到采摘卖给商家的“商贩茶”过程中,不仅芽尖和半老不嫩的青绿叶片全部采尽光,而且由于供不应求,就连偏向老黄的叶片都被搜采干净,不得不杂入部分脊老黄叶揉制混到其中。由此可知粳稻米粒中混入康皮的原故。第三句是说,盛装鲜茶的竹皮篮混乱地交替迭换,像碧绿的物体㲧㲧晃动。后部分的整句是说,对于茶农辛勤采制出来,并且数百里以至上千里步步奔波跋涉,汗流浃背运到市场的干茶,要求按粗细不等的上万片数量在簸箕上扬簸,不仅细致到苛刻地分出精细和粗老,接近碎末的还被簸出去当等级以外成份贱价甚至废品对待,给茶农造成不必要的损失。而之前茶农采摘的过程里,则是竭力搜尽所有包括仅勉强可要的丝毫芽尖和末叶。既反映商家的苛刻无情,又表现出茶农的艰辛、委屈和无奈。所引诗句重点突出了普洱茶的独特、美好得无以伦比的滋味和香气,倍受皇家及其朝廷的喜爱、消费者的追求和官、商的抢夺,茶农生活的辛酸。

柴萼《梵天庐丛录》:“普洱茶,性温味厚,产易武、倚邦者尤佳,价等兼金。品茶者谓之比龙井,犹少陵之比渊明,识者之醍醐。”其中的“价等兼金”表明了普洱茶价格的昂贵。“品茶者谓之比龙井”是文字表面上仅表明普洱茶滋味与气味足与龙井茶媲美,但语气及其言外之意却透露普洱茶远胜于龙井茶。“犹少陵之比渊明”是说普洱茶与龙井之间,就像唐代的杜莆与晋末的陶渊明相比。末句是说,在真正懂得普洱茶品质的人的心目中,它就好比从奶酪中提炼出的精华即醍醐那样美好珍贵。也是突出普洱茶的无以伦比的美味。

清《普洱府志·卷八·物产》:“其上产茶,性温味香,名普洱茶。”此记载也说“性温味香”,也就是滋味温和,无苦涩味,与众不同。

清吴大勋《滇南闻见录》载:“团茶产于普洱府屬思茅地方,茶山极广,最为有益之物,煎熬饮之,味极浓厚,较它茶为独胜。”

此记载也说“味浓而厚”,独具优势胜过所有其它所产。

乾隆《大清一统志·山川》:“普洱山,在府境,其山产茶,性温味香,异于他产,名普洱茶”。此记载也说“性温味香,异于他产”,也突出“滋味温和,气味香郁”和不同(并胜)于其它所产。

但是,在清代的少数普洱茶籍中,为何会像清代王世雄《随居饮食谱》所载的“普洱产者,味重力峻”那样,让人误以为普洱茶的苦涩味很重的假像阴影呢?因为有滇西(今缅东北)“木邦茶”和四川与滇南交界的“土人伪造茶”假冒普洱茶。

比如,清张泓《滇南新语》载:“滇茶有数种。盛行者曰木邦、曰普洱。木邦叶粗味涩,亦作团,冒普茗名,以愚外贩。因其地相近也。而味自劣。”

再如,清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载:“按:普洱茶大者一团五斤,如人头式,名人头茶,每年入贡,民间不易得也。有伪作者,名川茶,乃川省与滇南交界处土人所造。其饼不坚,色亦黄,不如普洱清香独绝也。”

只接触到假冒茶而未接触到真正普洱茶的不明真相的文人,误以为普洱茶就是他接触到的那种滋味,按所接触的滋味入载,也就无意中歪曲了普洱茶的真实滋味。

乾隆帝既对诸茶褒此贬彼,又认定陆羽不懂茶;许廷勋也否定内地代表性名茶而称赞普洱茶。其中是否显傲慢、轻狂和偏颇呢?

普洱茶的滋味和气味,究竟哪里胜过包括龙井在内的全国所有其它产地的茶呢?因为它几乎只有浓酽而甘甜丰富的美妙无比的茶味,没有苦味。其涩味即使在入口下咽时很明显,下咽后的瞬间就立即消失,而且不会再返回。咽喉里感受到的是类似或接近冰糖水般的甘甜、惬意、润滑、解渴、空阔、通畅、舒适和过瘾。因为它是全云南、全中国以至全世界中,唯“古六茶山”自古先天原有、独有和饮用、种植的独特的食用茶品种。

这就是公元前就出现的“槚”字,从它现世起,历朝茶籍中不曾出现、一直失去踪迹的具体对象,直到清朝统管“古六茶山”才发现,并因它而对其产地进行“改土归流”的“槚”的产地,也是公元前三十年前后就出现的“蔎”所表示的真正物品的产地。也是早在公元前的汉代,就包含在“荼”字里,沉没几千年的读音“食邪反”(即shė蔎或设)之音所表示的物品及其产地,全球唯一,却几乎灭绝的珍贵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