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全球獨尊的滇南茶

——沉寝三千年的“荼”中(shė蔎)音

《爾雅·釋木》裡記載的“槚,苦荼”。先人之是以将表示“茶”的字元造成“賈”拼“木”,是因為造此字元的人群的生存範圍沒有“茶樹”,隻接觸到商賈販賣去的“茶”商品,是以借用表示商人的“賈”。但是,又從商人口中得知,它是采自某樹木的嫩芽制作成的,是以左旁拼個“木”,就組成“槚”字。是以字形本身就證明,造該字元的人是僅依據由商家遠距離販運過去銷售的“茶”商品,以及商人對“茶”商品的介紹造的字元。

然而,早在春秋末至西漢的《爾雅·釋木》裡就記載的“槚,苦荼”中的“槚”字,為何在幾千年來的醫藥典籍和茶籍中,都隻是毫無具體對象地空泛提及,卻沒有在任何茶業文句裡與内地各省的哪種或哪類具體飲料植物對上“座号”呢?為何讓人深感從該文字出現以來,它所表示的具體對象就似乎徹底失去蹤迹?其答案隻會有一個:此物曾被商賈遠距離販賣到中華文字發源地,但從那時起,隻有此物間斷性遠距離到達彼地,但華夏各朝長期以來沒有統一和管轄其産地區域。這樣的區域,最有可能的就是雲南。而雲南,在上古史籍《禹貢》中是“梁雍之地”範圍。也就是說,這“茶”商品,完全有可能是由雲南進貢給大禹等類頭目或販賣到其區域的。

一、浮空的“槚”和定向的“蔎”

前文已引用過的漢代楊雄所著《方言載》:“蜀西南人謂‘荼’曰‘蔎’”。其内的“蔎”隻是個滇南民族的語音,本無特定的漢字,隻是被楊雄用同音的漢字“蔎”來表示而已。其整句話的意思是蜀地西南的人稱“茶”為“蔎”。而據唐代蘇敬《新修本草·茗 苦荼》載:“今呼早采者為荼,晚取者為茗,一名荈,蜀人名之苦荼”其中“蜀人”就是“川人”。“蜀人名之‘苦荼’”意思就是“蜀人”将茶命名為“苦荼”。既然“蜀人”将茶稱為“苦荼”,那麼,取名“茶”為“蔎”的“蜀西南人”,就隻會是“蜀地西南”的“南中”或者“滇南”人。又因“古六茶山”是雲南最早産茶地,,被“南中人”或“滇南人”稱為“蔎”的“荼”(讀茶chá),就必定隻會是“古六茶山”之茶。

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果部》:“弘景《苦菜注》曰︰南方有瓜蘆,亦似茗。若摘取其葉,作屑煮飲,即通夜不睡。煮鹽人惟資此飲,而交、廣最所重,客來先設,乃加以香芼輩。”其中的“弘景”就是南朝的“陶弘景”。”而“設(shė)”與“蔎shė”雖異字而同音。引文主要意思是南方人把很像茗(即茶)的瓜蘆當茶喝,其中交趾(越南)和“兩廣”人更注重。有客來,就先以瓜蘆當“茶”招待。這證明與滇南接鄰或傳遞式相連的廣西、越南、廣東人也跟随滇南人稱“茶”為“設shė”。清陸廷燦《續茶經》引用明代淩迪知《古今萬姓統譜》載:“漢時人有茶恬,主出《江都易王傳》。按:(西漢班超)《(前)漢書》:‘荼恬(蘇林曰:茶,食邪反)’,則‘荼’本兩音,至唐而荼、茶始分耳。”其中,西漢班超《(前)漢書》:“荼恬(蘇林曰:‘茶,食邪反)’”的意思是“荼”又讀作“食邪反(蔎shė)”音。這與漢代楊雄的《方言》内“蜀西南人謂‘荼’曰‘蔎’”的“蔎”音相符。但唐時分的是“chá茶)音非(shė蔎)音。

二、茶俗的源頭

古老的茶俗,必然是由最初的茶葉産地的人群中形成,然後逐漸傳給其茶葉販賣和影響片區人群的。追朔我國南方古老的以茶為婚姻聘禮的習俗淵源,也可尋求到茶的最早産地。

明代王象晉《茶譜小序》:“茶,嘉木也。一植不再移,故婚禮用茶,從一之義也。”

這是指茶樹從果實落地生根起,到老死,終生不再移動。以茶當婚姻聘禮,是寓含它終生堅定不移之意。

明代陳詩教《灌園史》載:“茶子數顆落地,一莖而生,有似連理,故婚嫁用茶,蓋取一本之義。”

這是指幾棵茶籽同時種植于同穴,長出的茶樹相擠緊靠着生長,長大後其根部就多粘合成同株,成為“一莖”同根的“連理樹”,而且全都原地“終生制”,老到死都不再移離原地。人們以茶當婚姻聘禮,是除了寓意它“堅貞不移”以外,還取“連理同根”的“一本”之意。

明代陳耀文《天中記》載:“凡種茶樹必下子,移植則不複生,故俗聘婦必以茶為禮。”

這是說,古人種茶必定是以茶子直播,根系不受損傷,更會深長和發達,樹株生長會更旺盛,茶品質會更高。如果育苗移植,根系損傷而不深長發達,其樹的生長就不會旺盛。為避免年輕後裔不遵循,哄騙說是移栽就不會成活。故而婚姻習俗中必須有茶作為給女方的聘禮。

許次杼《茶疏·考本》載:“茶不移本,植必子生。古人結婚,必以茶為禮,取其不移植子之意也。今人猶名其禮曰:‘下茶’。南中夷人定親,必不可無,但有多寡。禮失而求諸野。今求之夷矣。”

這是說,傳統的茶樹從果實落地生根起,到老死,終生不再移動。人們種茶必須是以茶果直播讓它自然生長。古人結婚前,必須以茶當婚姻聘禮。這是取它終生不移動,不離開播種茶子的原位之意。今天的人們特意給這禮俗命名叫“下茶”。南中人定姻親,聘禮内的茶必須有而不可無,隻是多少而已。如果缺失此聘禮,就必須設法去野外尋采。如今若沒有,隻能求有茶的滇南夷民了。

可見,就連古老的以茶為婚姻聘禮的習俗,都南中人遵循得更盛,最後從南中追根朔源,追到滇南夷民,也就無疑是“古六茶山”。

三、獨占尊位的茶山及其品種

清乾隆帝茶詩中首兩句:“獨有普洱号剛堅,清标未足誇雀舌。點成一椀金莖露,品泉陸羽應慚拙。” 首句的前半句誇贊“獨有普洱茶”為茶中極品。後半句說唐代“清遠居士”李白,曾誇贊“雀舌”并以它為好茶的标準,但與普洱茶相比,根本不足以誇贊。次句的前半句又把普洱茶誇比為“金莖露”;後半句說唐代擅長“品泉”的茶聖陸羽,如若嘗到這“椀”稱得上“金莖露”的普洱茶的美味,也必定自感慚愧和拙劣。嘲笑李白沒遇過真正的好茶,再次誇贊普洱茶。貶低了詩聖和茶聖,也把普洱茶誇上了茶之峰巔。這或許就是清王朝斜跨數千裡,花大力到偏遠滇南山區鋪設“青石闆馬道”,并到西南“古六茶山”征收“貢茶”和“官茶”近二十噸的根本原因吧!

對于内地唐、宋的名稱為“雀舌”的“茶”,清代 蔣介繁《本草擇要綱目》:“然古人謂其芽為雀舌、麥顆,言其至嫩也。又有新牙一發,便長寸餘,微粗如針。唯牙長為上品,其根幹、水土力皆有餘故也。如雀舌、麥顆又下品,前人未盡識,誤為品題。”其内“誤為品題”,就是被誤品評為“頭名”。

而清代《普洱府志·食品》所載的許廷勳《普茶吟》則說“茶山辟在西南夷……味厚遠異日濁氣,香清不數蒙頂窟。”和“一摘嫩蕊含白毛,再摘細芽抽綠發。三摘青黃雜揉登,便知杭稻摻糠麸。筠籃亂疊碧㲧㲧,松碳微烘香馞馞。”以及“萬片揚簸分精粗,千指搜剔窮毫末。”前部分中的前半句說真正的茶山,不在内地各省,是在偏辟的西南夷地,即“古六茶山”,内地各省的茶區都算不上茶山,也就是否定了内地各茶區的“茶”。後面整句是說:普洱茶滋味的濃厚度遠超浙江的“濁氣”茶,而普洱茶的香氣,在衆茶品中,數(輪)不到内地曾經最受推崇的蒙陰山頂“蒙陰窟裡的蒙頂茶”,又稱“雲之茶”。中間部分中的首句說,早春開初先采摘的是布滿厚實的茸毛白得發亮的毛尖,即細嫩蕊茶。其次二撥采摘的是細嫩得像綠色的頭發般的芽茶。第二句是說,到第三撥輪到采摘賣給商家的“商販茶”過程中,不僅芽尖和半老不嫩的青綠葉片全部采盡光,而且由于供不應求,就連偏向老黃的葉片都被搜采幹淨,不得不雜入部分脊老黃葉揉制混到其中。由此可知粳稻米粒中混入康皮的原故。第三句是說,盛裝鮮茶的竹皮籃混亂地交替疊換,像碧綠的物體㲧㲧晃動。後部分的整句是說,對于茶農辛勤采制出來,并且數百裡以至上千裡步步奔波跋涉,汗流浃背運到市場的幹茶,要求按粗細不等的上萬片數量在簸箕上揚簸,不僅細緻到苛刻地分出精細和粗老,接近碎末的還被簸出去當等級以外成份賤價甚至廢品對待,給茶農造成不必要的損失。而之前茶農采摘的過程裡,則是竭力搜盡所有包括僅勉強可要的絲毫芽尖和末葉。既反映商家的苛刻無情,又表現出茶農的艱辛、委屈和無奈。所引詩句重點突出了普洱茶的獨特、美好得無以倫比的滋味和香氣,倍受皇家及其朝廷的喜愛、消費者的追求和官、商的搶奪,茶農生活的辛酸。

柴萼《梵天廬叢錄》:“普洱茶,性溫味厚,産易武、倚邦者尤佳,價等兼金。品茶者謂之比龍井,猶少陵之比淵明,識者之醍醐。”其中的“價等兼金”表明了普洱茶價格的昂貴。“品茶者謂之比龍井”是文字表面上僅表明普洱茶滋味與氣味足與龍井茶媲美,但語氣及其言外之意卻透露普洱茶遠勝于龍井茶。“猶少陵之比淵明”是說普洱茶與龍井之間,就像唐代的杜莆與晉末的陶淵明相比。末句是說,在真正懂得普洱茶品質的人的心目中,它就好比從奶酪中提煉出的精華即醍醐那樣美好珍貴。也是突出普洱茶的無以倫比的美味。

清《普洱府志·卷八·物産》:“其上産茶,性溫味香,名普洱茶。”此記載也說“性溫味香”,也就是滋味溫和,無苦澀味,與衆不同。

清吳大勳《滇南聞見錄》載:“團茶産于普洱府屬思茅地方,茶山極廣,最為有益之物,煎熬飲之,味極濃厚,較它茶為獨勝。”

此記載也說“味濃而厚”,獨具優勢勝過所有其它所産。

乾隆《大清一統志·山川》:“普洱山,在府境,其山産茶,性溫味香,異于他産,名普洱茶”。此記載也說“性溫味香,異于他産”,也突出“滋味溫和,氣味香郁”和不同(并勝)于其它所産。

但是,在清代的少數普洱茶籍中,為何會像清代王世雄《随居飲食譜》所載的“普洱産者,味重力峻”那樣,讓人誤以為普洱茶的苦澀味很重的假像陰影呢?因為有滇西(今緬東北)“木邦茶”和四川與滇南交界的“土人僞造茶”假冒普洱茶。

比如,清張泓《滇南新語》載:“滇茶有數種。盛行者曰木邦、曰普洱。木邦葉粗味澀,亦作團,冒普茗名,以愚外販。因其地相近也。而味自劣。”

再如,清趙學敏《本草綱目拾遺》載:“按:普洱茶大者一團五斤,如人頭式,名人頭茶,每年入貢,民間不易得也。有僞作者,名川茶,乃川省與滇南交界處土人所造。其餅不堅,色亦黃,不如普洱清香獨絕也。”

隻接觸到假冒茶而未接觸到真正普洱茶的不明真相的文人,誤以為普洱茶就是他接觸到的那種滋味,按所接觸的滋味入載,也就無意中歪曲了普洱茶的真實滋味。

乾隆帝既對諸茶褒此貶彼,又認定陸羽不懂茶;許廷勳也否定内地代表性名茶而稱贊普洱茶。其中是否顯傲慢、輕狂和偏頗呢?

普洱茶的滋味和氣味,究竟哪裡勝過包括龍井在内的全國所有其它産地的茶呢?因為它幾乎隻有濃酽而甘甜豐富的美妙無比的茶味,沒有苦味。其澀味即使在入口下咽時很明顯,下咽後的瞬間就立即消失,而且不會再傳回。咽喉裡感受到的是類似或接近冰糖水般的甘甜、惬意、潤滑、解渴、空闊、通暢、舒适和過瘾。因為它是全雲南、全中國以至全世界中,唯“古六茶山”自古先天原有、獨有和飲用、種植的獨特的食用茶品種。

這就是公元前就出現的“槚”字,從它現世起,曆朝茶籍中不曾出現、一直失去蹤迹的具體對象,直到清朝統管“古六茶山”才發現,并因它而對其産地進行“改土歸流”的“槚”的産地,也是公元前三十年前後就出現的“蔎”所表示的真正物品的産地。也是早在公元前的漢代,就包含在“荼”字裡,沉沒幾千年的讀音“食邪反”(即shė蔎或設)之音所表示的物品及其産地,全球唯一,卻幾乎滅絕的珍貴物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