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天中有位邓校长

作者:极目新闻
天中有位邓校长
天中有位邓校长

邓仲禹校长(前排中)和夫人(前排右二),黄清亚校长(前排左二)和夫人(前排左一),与天中老教职员工在一起 胡德盛摄

□向金祥

1949年4月21日,刚刚从武汉大学毕业的邓仲禹,与在山东老解放区从事教育工作多年的共产党员于盛兹一起接管天门县立第一初级中学(今湖北省天门中学,简称天中)。

1964年7月10日至8月3日,邓仲禹作为天中校长参加全国高等学校和中等学校政治理论课工作会议,受到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

上世纪80年代,邓仲禹率领天中师生创造了天中乃至整个天门的高考辉煌。

九十七载人生,七十年党龄,邓仲禹始终保持共产党人清廉俭朴的初心,至今依然居住在天中建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教工宿舍。

参加反美蒋学生运动,从武大奔赴解放区

邓仲禹,原名邓国光,1925年1月1日出生于陕西省南郑县(今汉中市)的四条沟。从小学到中学,他都力求进一流学校读书,争取光辉灿烂的未来。

高中毕业会考结束不久,邓国光本已被陕西省教育厅保送进当时在四川重庆的交通大学,可他选择了武汉大学。

1944年,他远赴重庆报考这座心仪已久的一流大学,被经济系录取。

在武汉大学,他结识进步同学,接触进步书刊。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中国共产党的《新华日报》和《群众》杂志,滋养着他。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武大将从四川乐山迁回武昌。他因经济困难,休学一年,在重庆一小学任教。由于他订阅《新华日报》,牵连到校长受警告,当年的上学期结束后,他被调到郊区小学。1946年9月,他攒足学费后到武昌复学,参加了进步社团,参加了反美蒋学生运动。1947年,武大发生“六一”惨案,他被国民党军警绑架上车,同学们发现后奋不顾身营救他逃出魔掌。

1948年12月25日,他和五名同学一起投奔江汉解放区,在中共天京潜县委会工作,23岁的邓国光改名为邓仲禹。

1949年接管天中,1950年出任校长

1949年4月17日,鄂中专署决定,派邓仲禹与在山东老解放区从事教育工作多年的共产党员于盛兹一起接管天门县立第一初级中学,任务是取得党接管新解放区中学的经验。临行时,张海峰专员、谢威副专员同他们谈话,强调了接管的意义,提出了殷切的希望。

那时,和邓仲禹一起到解放区参加革命工作的人,有的预定去还没有解放的武汉,有的留在了专署,而他却被派到一所县城中学工作。他认为自己到解放区是参加革命工作的,搞教育工作不够革命,心里很是遗憾。但是,到解放区参加革命的激情,老干部出生入死、艰苦奋斗的榜样,组织上指明接管天门中学的意义,鞭策他带着美好的憧憬踏上了新的征途。

4月21日,邓仲禹作为教导主任,和于盛兹校长一起接管了天门县立第一初级中学,改称鄂中天门中学。这一天,毛主席、朱总司令发布了渡江令,百万雄师过大江;4月23日,南京解放;5月16日汉口解放,17日武昌解放。人民革命的胜利形势振奋人心,邓仲禹兴奋地把一面面小红旗插在校门口中国地图上新解放了的城市。

于盛兹校长从山东老解放区带来的办学经验、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都使邓仲禹感到新鲜和富有魅力。他逐渐认识到教育工作就是革命工作的组成部分,在工作中充分发挥出积极性和创造性。1949年9月26日,于盛兹介绍他加入了新民主主义青年团。

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欢呼声中,学校改称湖北省立天门中学,于盛兹、邓仲禹被评为全省模范。1950年4月,校长于盛兹调省里工作,25岁的邓仲禹接任校长。

1951年5月11日,邓仲禹站在党旗下庄严宣誓,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1964年7月10日至8月3日,中共中央宣传部、高教部、教育部在北京召开全国高等学校、中等学校政治理论课工作会议。7月17日,天门中学校长邓仲禹和与会代表一起受到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等党和国家的领导人接见,并合影留念。

天中在荆州第一、荆州在全省第一。著名作家秦牧特地撰文《天门县上了状元榜》

1978年5月,年过半百的邓仲禹调回天门中学担任副校长。次年12月,他被任命为校长兼党支部副书记。

这时的天门中学,骨干教师所剩无几,懂教育的校级领导干部全部调出。很多人担心重返天中的邓仲禹会不会心有余悸,能不能有所作为。

获得重新施展抱负机会的邓仲禹,面对“东西南北中,都比天中强”的局面,把“恢复天中的历史声誉”作为学校进入新的历史阶段的第一个管理目标。这个奋斗目标,成为办好天中的强大动力。

1980年,天门中学首届两年制高中毕业生的教育质量和高考升学率在荆州地区名列前茅,在全省引人注目。《湖北教育》以《德智体全面抓——访天门中学》为题,全面介绍了天门中学提高教育质量的成绩和经验。

1981年秋天,天门中学高考成绩又在地区名列前茅,初中升学成绩跃居全县第一。全县教育工作会议在石河区召开,当时的县长焦知云、教育局局长宋洪玉问邓仲禹:“天门中学怎么办?”邓仲禹斩钉截铁地回答:“坚持全面抓,乘胜争上游。大专二百二,更上一层楼。”县领导将他的军:“如果做不到怎么办?”他毫不犹豫地说:“做不到,我拿一个月的工资出来请客!”

这期间,也就是1981年秋,高中由两年制改为三年制。邓仲禹坚持按教育规律办事,探索提高教育质量的新路,学生负担大为减轻,德智体全面发展。

1982年,天门中学高考成绩果然“更上一层楼 ”,超过了奋斗目标。为了感谢全校教职员工昨天撸起袖子拼命干,激励大伙儿明天再攀新高峰,邓仲禹还是把一个月的工资108元全部拿出来交给后勤处,举办“谢师宴”为教师们庆功。这个别具一格的“谢师宴”至今仍然传为美谈。

“恢复天中的历史声誉”实现了,邓仲禹又向党支部建议提出新的奋斗目标:“把天门中学办成全省一流的重点中学。”

1984年,天门中学教育质量和升学率远远超过了前三届。六个班292人毕业后,全部参加高考,大专录取241人,其中重点院校196人,中专录取9人,录取到大专院校和重点院校的比例都首次超过了80%,按第一志愿录取的达215人。学校考了6个清华、6个北大、2个科大,天中在荆州第一、荆州在全省第一。天门县高考成绩跃居全国县级榜首,著名作家秦牧特地撰文《天门县上了状元榜》,发表在1984年《文汇报》。

从1981年起,邓仲禹连任政协天门县第六届、第七届副主席。1982年起,连年评为荆州地区、天门县优秀党员。1985年第一个教师节,他作为天门县教育战线标兵之一受到省级表彰,《湖北日报》“优秀园丁谱”刊发了他的照片和简介。

翻看1988年版《天门县志》,上面有记载:“1949年-1985年,天门中学共培养高中、初中毕业生9983人,共为大专院校输送新生2287名,其中进入全国重点院校的占67.7%,学生中参加军事干校和选为飞行员的共130多名。”“邓仲禹,天门县中学教师中的第一名共产党员。在1949年至1985年间,先后担任天门中学教导主任、副校长、校长等职共28年。他治学严谨,工作任劳任怨、勤勤恳恳,为天门中学的发展壮大、教学质量的提高作出了贡献。”

2019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天门市委书记特地登门给邓仲禹送上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