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天中有位鄧校長

天中有位鄧校長
天中有位鄧校長

鄧仲禹校長(前排中)和夫人(前排右二),黃清亞校長(前排左二)和夫人(前排左一),與天中老教職員工在一起 胡德盛攝

□向金祥

1949年4月21日,剛剛從武漢大學畢業的鄧仲禹,與在山東老解放區從事教育工作多年的共産黨員于盛茲一起接管天門縣立第一初級中學(今湖北省天門中學,簡稱天中)。

1964年7月10日至8月3日,鄧仲禹作為天中校長參加全國高等學校和中等學校政治理論課工作會議,受到毛澤東主席、周恩來總理等黨和國家上司人接見。

上世紀80年代,鄧仲禹率領天中師生創造了天中乃至整個天門的聯考輝煌。

九十七載人生,七十年黨齡,鄧仲禹始終保持共産黨人清廉儉樸的初心,至今依然居住在天中建于上世紀80年代中期的教工宿舍。

參加反美蔣學生運動,從武大奔赴解放區

鄧仲禹,原名鄧國光,1925年1月1日出生于陝西省南鄭縣(今漢中市)的四條溝。從國小到中學,他都力求進一流學校讀書,争取光輝燦爛的未來。

高中畢業會考結束不久,鄧國光本已被陝西省教育廳保送進當時在四川重慶的交通大學,可他選擇了武漢大學。

1944年,他遠赴重慶報考這座心儀已久的一流大學,被經濟系錄取。

在武漢大學,他結識進步同學,接觸進步書刊。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中國共産黨的《新華日報》和《群衆》雜志,滋養着他。

1945年8月,抗日戰争勝利,武大将從四川樂山遷回武昌。他因經濟困難,休學一年,在重慶一國小任教。由于他訂閱《新華日報》,牽連到校長受警告,當年的上學期結束後,他被調到郊區國小。1946年9月,他攢足學費後到武昌複學,參加了進步社團,參加了反美蔣學生運動。1947年,武大發生“六一”慘案,他被國民黨軍警綁架上車,同學們發現後奮不顧身營救他逃出魔掌。

1948年12月25日,他和五名同學一起投奔江漢解放區,在中共天京潛縣委會工作,23歲的鄧國光改名為鄧仲禹。

1949年接管天中,1950年出任校長

1949年4月17日,鄂中專署決定,派鄧仲禹與在山東老解放區從事教育工作多年的共産黨員于盛茲一起接管天門縣立第一初級中學,任務是取得黨接管新解放區中學的經驗。臨行時,張海峰專員、謝威副專員同他們談話,強調了接管的意義,提出了殷切的希望。

那時,和鄧仲禹一起到解放區參加革命工作的人,有的預定去還沒有解放的武漢,有的留在了專署,而他卻被派到一所縣城中學工作。他認為自己到解放區是參加革命工作的,搞教育工作不夠革命,心裡很是遺憾。但是,到解放區參加革命的激情,老幹部出生入死、艱苦奮鬥的榜樣,組織上指明接管天門中學的意義,鞭策他帶着美好的憧憬踏上了新的征途。

4月21日,鄧仲禹作為教導主任,和于盛茲校長一起接管了天門縣立第一初級中學,改稱鄂中天門中學。這一天,毛主席、朱總司令釋出了渡江令,百萬雄師過大江;4月23日,南京解放;5月16日漢口解放,17日武昌解放。人民革命的勝利形勢振奮人心,鄧仲禹興奮地把一面面小紅旗插在校門口中國地圖上新解放了的城市。

于盛茲校長從山東老解放區帶來的辦學經驗、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風,都使鄧仲禹感到新鮮和富有魅力。他逐漸認識到教育工作就是革命工作的組成部分,在工作中充分發揮出積極性和創造性。1949年9月26日,于盛茲介紹他加入了新民主主義青年團。

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歡呼聲中,學校改稱湖北省立天門中學,于盛茲、鄧仲禹被評為全省模範。1950年4月,校長于盛茲調省裡工作,25歲的鄧仲禹接任校長。

1951年5月11日,鄧仲禹站在黨旗下莊嚴宣誓,光榮加入中國共産黨。

1964年7月10日至8月3日,中共中央宣傳部、高教部、教育部在北京召開全國高等學校、中等學校政治理論課工作會議。7月17日,天門中學校長鄧仲禹和與會代表一起受到毛澤東主席、周恩來總理等黨和國家的上司人接見,并合影留念。

天中在荊州第一、荊州在全省第一。著名作家秦牧特地撰文《天門縣上了狀元榜》

1978年5月,年過半百的鄧仲禹調回天門中學擔任副校長。次年12月,他被任命為校長兼黨支部副書記。

這時的天門中學,骨幹教師所剩無幾,懂教育的校級上司幹部全部調出。很多人擔心重返天中的鄧仲禹會不會心有餘悸,能不能有所作為。

獲得重新施展抱負機會的鄧仲禹,面對“東西南北中,都比天中強”的局面,把“恢複天中的曆史聲譽”作為學校進入新的曆史階段的第一個管理目标。這個奮鬥目标,成為辦好天中的強大動力。

1980年,天門中學首屆兩年制高中畢業生的教育品質和聯考升學率在荊州地區名列前茅,在全省引人注目。《湖北教育》以《德智體全面抓——訪天門中學》為題,全面介紹了天門中學提高教育品質的成績和經驗。

1981年秋天,天門中學聯考成績又在地區名列前茅,國中升學成績躍居全縣第一。全縣教育工作會議在石河區召開,當時的縣長焦知雲、教育局局長宋洪玉問鄧仲禹:“天門中學怎麼辦?”鄧仲禹斬釘截鐵地回答:“堅持全面抓,乘勝争上遊。大專二百二,更上一層樓。”縣上司将他的軍:“如果做不到怎麼辦?”他毫不猶豫地說:“做不到,我拿一個月的工資出來請客!”

這期間,也就是1981年秋,高中由兩年制改為三年制。鄧仲禹堅持按教育規律辦事,探索提高教育品質的新路,學生負擔大為減輕,德智體全面發展。

1982年,天門中學聯考成績果然“更上一層樓 ”,超過了奮鬥目标。為了感謝全校教職員工昨天撸起袖子拼命幹,激勵大夥兒明天再攀新高峰,鄧仲禹還是把一個月的工資108元全部拿出來交給後勤處,舉辦“謝師宴”為教師們慶功。這個别具一格的“謝師宴”至今仍然傳為美談。

“恢複天中的曆史聲譽”實作了,鄧仲禹又向黨支部建議提出新的奮鬥目标:“把天門中學辦成全省一流的重點中學。”

1984年,天門中學教育品質和升學率遠遠超過了前三屆。六個班292人畢業後,全部參加聯考,大專錄取241人,其中重點院校196人,中專錄取9人,錄取到大專院校和重點院校的比例都首次超過了80%,按第一志願錄取的達215人。學校考了6個清華、6個北大、2個科大,天中在荊州第一、荊州在全省第一。天門縣聯考成績躍居全國縣級榜首,著名作家秦牧特地撰文《天門縣上了狀元榜》,發表在1984年《文彙報》。

從1981年起,鄧仲禹連任政協天門縣第六屆、第七屆副主席。1982年起,連年評為荊州地區、天門縣優秀黨員。1985年第一個教師節,他作為天門縣教育戰線标兵之一受到省級表彰,《湖北日報》“優秀園丁譜”刊發了他的照片和簡介。

翻看1988年版《天門縣志》,上面有記載:“1949年-1985年,天門中學共培養高中、國中畢業生9983人,共為大專院校輸送新生2287名,其中進入全國重點院校的占67.7%,學生中參加軍事幹校和選為飛行員的共130多名。”“鄧仲禹,天門縣中學教師中的第一名共産黨員。在1949年至1985年間,先後擔任天門中學教導主任、副校長、校長等職共28年。他治學嚴謹,工作任勞任怨、勤勤懇懇,為天門中學的發展壯大、教學品質的提高作出了貢獻。”

2019年,新中國成立70周年,天門市委書記特地登門給鄧仲禹送上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頒發的“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紀念章”。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下傳“極目新聞”用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一經采納即付報酬。24小時報料熱線027-86777777。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