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宗羲是明末清初的大儒,在经学、史学、地理、天文历算、教育等领域都有很深入的研究,达到了很高的造诣,而且他思想先进、思维超前,提出的民主思想震铄古今,被后人誉为“中国思想启蒙之父”。让人想不到的是,这位一肚子学问的大儒刚正果敢、英武侠义,是个敢跟仇敌当面硬憾的主,演绎出了不少精彩的传奇故事。

黄宗羲是明末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他的父亲黄尊素是万历年间的进士,到了天启朝“木匠皇帝”朱由校当政时,升任监察御史。朱由校沉迷于木工活,大太监魏忠贤把持朝政,他结党营私、胡作非为,弄得民怨沸腾。身为东林党人的黄尊素不畏阉党势大,多次上折子弹劾阉党罪行,触怒了魏忠贤,被他唆使人构陷下狱,最后在雨中悲愤自尽。与他同时遭难的还有其他六位东林党人,这七个人被称为“东林七君子”。
黄尊素死时,黄宗羲只有17岁,为父报仇的烈火在他心中熊熊燃烧。好在他没有压抑太久,父亲去世后的第二年,天启帝驾崩,崇祯皇帝即位,很快就开始清算阉党罪行,魏忠贤畏罪自杀。19岁的黄宗羲进京替父伸冤,向朝廷上书,请求诛杀许显纯、崔应元、李实等阉党余孽,这些人都是谋害 “东林七君子”的直接凶手。当年五月,刑部提审许显纯、崔应元等人,黄宗羲出庭作证。
他在袖中暗藏铁锥,趁人不备,用铁锥猛刺锦衣卫“大特务”许显纯,将其刺得浑身流血、苦苦求饶。接着黄宗羲又把另一个“大特务”崔应元痛打一顿,扯了他的一把胡须,带到父亲灵前焚烧祭奠。后来,许显纯、崔应元等人都被朝廷诛杀,黄尊素沉冤昭雪,大仇得报。书生黄宗羲为父报仇、大闹刑部衙门的壮举传遍天下,被人们誉为“姚江黄孝子”,崇祯皇帝也称赞他是“忠臣孤子”。
崇祯皇帝剧照
一举成名的黄宗羲返乡后埋头苦读,得遇良师刘宗周。刘宗周是明代最后一位儒学大师,学问深厚,人品端正,黄宗羲跟着他学习,进步很快。没几年就誉满江南。崇祯末年,形势危急,朝政纷乱,报国无术、无门的文人们喜欢结社取暖。1630年,黄宗羲在机缘巧合下,加入了有“小东林”之称的复社。他联络了一帮文人,集体声讨魏忠贤的走狗阮大铖。阮大铖当年帮着魏忠贤干了许多坏事,魏倒台后,阮大铖摇身一变成了正人君子,没受到任何追究。黄宗羲、顾杲等人联合署名发表了《南都防乱公揭》,揭露阮大铖伪君子的面目。这件事,让阮大铖对黄宗羲恨之入骨。
魏忠贤剧照
黄宗羲虽然加入了复社,但他也深知靠社里一群本领低微、坐而论道、相互攻讦的人,是拯救不了大明的。他变得很少参加复社活动,也不应内阁首辅周延儒之邀,到京城为官。他已隐约感到“要变天了”。果然,他回到家乡不到两年,李自成的起义军就攻入北京,崇祯帝煤山自缢,大明朝覆亡。1644年五月,南明小朝廷弘光政权建立,阮大铖重新得势,开始向东林党人寻仇,黄宗羲被捕入狱。没过多久,清军攻占南京,弘光政权灭亡,黄宗羲趁乱脱身,逃回了老家余姚。
如果说黄宗羲的人生有道分水岭,那他老师刘宗周的死就是个触发点。1645年清军攻占杭州,清廷仰慕刘宗周的声望,邀请他出山做官。但刘宗周坚决拒绝仕清,为表心意,竟然绝食而亡。恩师的死,深深触动了黄宗羲,让他由一个言论派变成了行动派。他和弟弟黄宗炎一起,变卖家产,招募兵士,投奔南明鲁王政权,与步步进逼的清军对垒。但因力量悬殊,屡战屡败。情急之下,黄宗羲与阮美、冯京第等人东渡长崎岛,想向日本国借兵,与清军抗衡。可惜这个“奇思妙想”未能如愿,他只好偷偷返回家乡隐居起来。
此后一段时间,黄宗羲遭到清廷的通缉,东躲西藏,难于安生,家中也灾祸不断,亲人接连去世好几个,他的生活陷入困顿之中。一直到各地抗清运动进入尾声、南明小朝廷覆灭,年过半百的黄宗羲才结束了他的“游侠”生涯,在家乡的化安山龙虎草堂读书讲学。黄宗羲晚年能有一块安生之地,要得益于顺治、康熙两朝对大儒的怀柔政策,毕竟满清在很多汉人眼里是“蛮夷”,他们迫切想招纳一些大儒来装点门面,也想借此笼络读书人。像黄宗羲这样不愿仕清,又人到晚年、甘于读书做学问的大儒,清廷估计是默许了他这种人生志向,双方相安无事就好,否则黄宗羲不可能善终。
隐居在化安山上的黄宗羲坐看云卷云舒,进入了一种超然物主的状态。他潜心治学,勤于笔耕,先后撰写了《明夷待访录》《易学象数论》《明儒学案》《留书》《今水经》《大统历推法》《四明山志》等著作,为后人留下了宝贵财富。他于300多年前就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从而限制君权,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这样的政治理想石破天惊,对近代仁人志士反对封建君主专制的斗争发挥了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他也由此被誉为“中国思想启蒙之父”,与顾炎武、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1695年8月12日,85岁的黄宗羲在家中病逝。遵照他的遗嘱,家人们对他实行了“裸葬”, 将他的遗体用棕棚抬到他生前早已筑好的坟墓中,安放在石床上。没有棺材,没有佛事,没有七七,没有诵经招魂、烧纸祭奠的一应场景……少年英武、中年沧桑、老年睿智的黄宗羲就这样静悄悄地走了,留下了他不朽的思想。
声明:本文是原创,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