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关注南沙第四次党代会:“港澳”成热词,要做大湾区流量枢纽

关注南沙第四次党代会:“港澳”成热词,要做大湾区流量枢纽

过去五年,南沙主要经济指标年均两位数增长,国家级经开区排名跃升15位,注册企业增长近10倍,累计形成719项制度创新成果;全国首个国际化人才特区获批建设、全国首个混合所有制广州期货交易所挂牌筹建……9月27日,中国共产党广州市南沙区第四次代表大会开幕,一组组亮眼数据案例展现出南沙经济社会全面跨越式发展的面貌图景。

未来南沙如何在更高起点更大力度推动“三区一中心”建设?南都记者梳理发现,在党代会报告中,“大湾区”出现39次,“港澳”出现41次。“推动大湾区深度融合发展,打造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成为南沙的重要工作。同样提及次数较多的还有“创新”,共出现近70次,包括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制度创新等方面。

随着地铁18号线首通段建成通车,综合交通枢纽规划(2020—2035年)获批,南沙大湾区中心区位优势日益彰显,“枢纽”也被频频提及,共出现30次。记者了解到,南沙将实施“枢纽+”策略,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夯实大湾区流量枢纽地位,更好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

聚焦“大湾区”

推动大湾区深度融合发展

打造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

9月5日、9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相继印发《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和《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插上腾飞翅膀。

作为粤港澳全面合作示范区,未来五年南沙也将以此为机遇,强化与横琴、前海战略互动,着力深化与港澳合作,推动大湾区建设走深走实。报告指出,南沙主动支持服务横琴、前海两个合作区建设,加快推进与横琴、前海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民生服务协同联动、公共服务合作共享,其中包括共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协同横琴、前海发挥通道优势、枢纽优势等。

“不同于前海、横琴分别与香港、澳门进行深度合作,南沙的目标任务是打造粤港澳全面示范合作区,与香港、澳门进行全面合作。” 广州南沙区大湾区办常务副主任、区发改局副局长王剑介绍,“全面”不仅指的是合作对象,还代表了合作范围的“全面”,包括“携手港澳建设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共建创新发展示范区、建设金融服务重要平台和打造优质生活圈”四大战略任务。

不仅追求“全面合作”,还强调“与港澳深度合作”。其中包括,发挥南沙粤港合作咨询委员会作用,全力推进粤港深度合作园建设,规划建设粤澳合作葡语国家产业园。支持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发展,加强与香港科学园合作。引进港澳一流服务型企业和机构,支持港澳行商业协会集聚发展,建设粤港澳专业服务集聚区等。

关注南沙第四次党代会:“港澳”成热词,要做大湾区流量枢纽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项目效果图。

9月26日,香港科技大学(广州)项目一期全面封顶,粤港深度合作园庆盛起步区基础设施、港人子弟学校、创享湾等85个总投资3400亿元的重大项目签约开工竣工签约,成为南沙推进与港澳深度合作的缩影。

随着与港澳合作的不断加深,推进与港澳规则衔接机制对接成为现阶段南沙的重点工作。王剑介绍,近年来,南沙已实现了科研经费的跨境流动,落户广州首家粤港澳联营律师事务所,南沙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在全国率先试点聘任港澳籍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员,率先实现港澳籍人才担任公职人员,但仍需进一步完善便利港澳居民政策措施体系,推动港澳人员跨境便捷流动,高标准建设港式社区、港人子弟学校,构建与港澳趋同的民生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我们也希望能够依托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等合作项目的建设和运行,切实了解港澳人员所需,在南沙打造内地与港澳规则相互衔接示范基地。”

聚焦“创新”

构建科技创新发展生态

打造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

南沙科学城在积极打造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主要承载区,明珠科学园加快建设,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省实验室(广州)汇聚17个院士团队,高端领军和骨干人才增长7.9倍……随着一大批高端创新载体与人才形成集聚态势,南沙科技创新发展驶入“快车道”。

作为广深港、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交汇节点,南沙未来如何进一步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南沙的解决方案主要分两步。一是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完善提升“1+1+3+N”科技创新平台体系,推动南沙科学城建设国际一流科学城;全力建设国际化人才特区,实行最有竞争力的人才政策,更大力度集聚海内外高精尖缺人才;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健全科技创新政策支持体系。二是推进区域协同联动发展。打造广深“双城联动”先行示范区,完善提升万顷沙南部区域规划和产业空间布局,积极承接深圳优质创新资源,实现双赢发展。加强南沙科学城与光明科学城、松山湖科学城联动发展,共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加强与滨海湾新区、翠亨新区等周边重点发展平台合作等。

关注南沙第四次党代会:“港澳”成热词,要做大湾区流量枢纽

中国共产党广州市南沙区第四次代表大会现场。

而随着创新资源要素的聚集,南沙还提前布局,做强创新型产业链集群,打造大湾区现代产业新高地。未来五年,南沙将突出总部经济、数字经济、绿色经济、海洋经济导向,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本链政策链融合互促,构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的现代产业体系。

具体而言,南沙将推动汽车、船舶、装备、材料等优势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建设南沙(粤港澳)数据合作试验区,加快国际数据自贸港、全球IPv6测试中心广州实验室等重点项目建设。

与此同时,着力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生命健康、航空航天、绿色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新兴产业集群成型成势,打造国际一流医疗产业创新中心。

聚焦“枢纽”

实施“枢纽+”策略

夯实大湾区流量枢纽地位

9月28日14时,广州地铁18号线首通段(冼村至万顷沙)正式开通运营,这条时速达160公里的快速轨道交通将实现南沙副中心至广州中心城区30分钟的时空目标。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地理几何中心,南沙“半小时交通圈”还辐射到了周边城市。从庆盛站搭乘广深港高铁,半个小时可达香港西九龙;未来地铁18号线还将北至清远,南延中山、珠海;地铁22号线将西联广佛,东至东莞、深圳。

关注南沙第四次党代会:“港澳”成热词,要做大湾区流量枢纽

9月28日14时,广州地铁18号线首通段正式开通运营。

以此为基础,南沙提出实施“枢纽+”策略,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夯实大湾区流量枢纽地位,更好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

从实践中看,南沙夯实大湾区流量枢纽地位,不仅仅包括做实湾区交通中心,还包括做强国际航运枢纽、做优新型国际贸易枢纽、强化金融服务枢纽功能、搭建国际交往新平台等方面。

南沙牢牢把握门户枢纽功能定位,国际航运枢纽能级显著提升,作为广州港的主力港区,过去五年,南沙港区集装箱吞吐量年均增长超100万标箱,截至今年8月国际航线增至131条,助力广州港港口货物、集装箱吞吐量居全球第四、第五位。未来还将规划建设南沙港区五期、国际通用码头,完善龙穴岛航运物流综合配套,增强南沙港区吞吐能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港口资源整合,共建世界一流港口群。

如何进行大湾区内的港口资源整合?2020年,“湾区一港通”和启运港退税政策正式启动,未来将全面推广实施。

“湾区一港通”使得南沙港与内河码头实现物流和通关一体化操作,提升了城际港口间的物流协同和无缝衔接,有利于推动建立以南沙港为枢纽港、大湾区内河码头为支线港的港口群组合。随着南沙港铁路建成通车,海铁联运网络将被打通,形成集江海联运、海铁联运、江海直达等多式联运体系。

“我们在与香港合作时,注重跟香港、深圳的航运资源,尤其是航线部分进行优势互补。”南沙开发区口岸办主任罗建文介绍,香港、深圳港口国际外贸航线,特别是欧美远洋航线优势明显,相较而言,南沙在亚洲、非洲方向的航线上有优势。“在航线资源方面,我们可以形成在大湾区内的错位发展,为大湾区进出口企业提供全方位、全覆盖的全球航线网络服务。”

与此同时,香港还可以为大湾区提供非常成熟的航运服务,比如航运金融等方面。“未来南沙可以借鉴香港在航运服务方面的先进经验,加强多方面的合作,按照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要求,巩固提升香港国际航运中心地位。”罗建文补充道。

记者在大会现场了解到,南沙还提出,要强化金融服务枢纽功能。支持广州期货交易所创新发展,建设期货产业园,构建期货现货联动发展交易市场体系。积极筹设大湾区国际商业银行、港澳保险售后服务中心、粤港澳气候投融资中心。大力发展航运金融、融资租赁、金融科技、绿色金融、供应链金融、离岸金融,强化金融风险防控。

采写:南都记者 王美苏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