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關注南沙第四次黨代會:“港澳”成熱詞,要做大灣區流量樞紐

關注南沙第四次黨代會:“港澳”成熱詞,要做大灣區流量樞紐

過去五年,南沙主要經濟名額年均兩位數增長,國家級經開區排名躍升15位,注冊企業增長近10倍,累計形成719項制度創新成果;全國首個國際化人才特區獲批建設、全國首個混合所有制廣州期貨交易所挂牌籌建……9月27日,中國共産黨廣州市南沙區第四次代表大會開幕,一組組亮眼資料案例展現出南沙經濟社會全面跨越式發展的面貌圖景。

未來南沙如何在更高起點更大力度推動“三區一中心”建設?南都記者梳理發現,在黨代會報告中,“大灣區”出現39次,“港澳”出現41次。“推動大灣區深度融合發展,打造粵港澳全面合作示範區”成為南沙的重要工作。同樣提及次數較多的還有“創新”,共出現近70次,包括科技創新、産業創新、制度創新等方面。

随着地鐵18号線首通段建成通車,綜合交通樞紐規劃(2020—2035年)獲批,南沙大灣區中心區位優勢日益彰顯,“樞紐”也被頻頻提及,共出現30次。記者了解到,南沙将實施“樞紐+”政策,用好國内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夯實大灣區流量樞紐地位,更好服務建構新發展格局。

聚焦“大灣區”

推動大灣區深度融合發展

打造粵港澳全面合作示範區

9月5日、9月6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相繼印發《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總體方案》和《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改革開放方案》,為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插上騰飛翅膀。

作為粵港澳全面合作示範區,未來五年南沙也将以此為機遇,強化與橫琴、前海戰略互動,着力深化與港澳合作,推動大灣區建設走深走實。報告指出,南沙主動支援服務橫琴、前海兩個合作區建設,加快推進與橫琴、前海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民生服務協同關聯、公共服務合作共享,其中包括共建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叢集,協同橫琴、前海發揮通道優勢、樞紐優勢等。

“不同于前海、橫琴分别與香港、澳門進行深度合作,南沙的目标任務是打造粵港澳全面示範合作區,與香港、澳門進行全面合作。” 廣州南沙區大灣區辦常務副主任、區發改局副局長王劍介紹,“全面”不僅指的是合作對象,還代表了合作範圍的“全面”,包括“攜手港澳建設高水準對外開放門戶、共建創新發展示範區、建設金融服務重要平台和打造優質生活圈”四大戰略任務。

不僅追求“全面合作”,還強調“與港澳深度合作”。其中包括,發揮南沙粵港合作咨詢委員會作用,全力推進粵港深度合作園建設,規劃建設粵澳合作葡語國家産業園。支援香港科技大學(廣州)發展,加強與香港科學園合作。引進港澳一流服務型企業和機構,支援港澳行商業協會集聚發展,建設粵港澳專業服務集聚區等。

關注南沙第四次黨代會:“港澳”成熱詞,要做大灣區流量樞紐

香港科技大學(廣州)項目效果圖。

9月26日,香港科技大學(廣州)項目一期全面封頂,粵港深度合作園慶盛起步區基礎設施、港人子弟學校、創享灣等85個總投資3400億元的重大項目簽約開工竣工簽約,成為南沙推進與港澳深度合作的縮影。

随着與港澳合作的不斷加深,推進與港澳規則銜接機制對接成為現階段南沙的重點工作。王劍介紹,近年來,南沙已實作了科研經費的跨境流動,落戶廣州首家粵港澳聯營律師事務所,南沙勞動人事争議仲裁院在全國率先試點聘任港澳籍勞動人事争議仲裁員,率先實作港澳籍人才擔任公職人員,但仍需進一步完善便利港澳居民政策措施體系,推動港澳人員跨境便捷流動,高标準建設港式社群、港人子弟學校,建構與港澳趨同的民生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體系。“我們也希望能夠依托香港科技大學(廣州)等合作項目的建設和運作,切實了解港澳人員所需,在南沙打造内地與港澳規則互相銜接示範基地。”

聚焦“創新”

建構科技創新發展生态

打造大灣區國際科創中心重要承載區

南沙科學城在積極打造為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主要承載區,明珠科學園加快建設,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省實驗室(廣州)彙聚17個院士團隊,高端領軍和骨幹人才增長7.9倍……随着一大批高端創新載體與人才形成集聚态勢,南沙科技創新發展駛入“快車道”。

作為廣深港、廣珠澳科技創新走廊交彙節點,南沙未來如何進一步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

南沙的解決方案主要分兩步。一是全面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完善提升“1+1+3+N”科技創新平台體系,推動南沙科學城建設國際一流科學城;全力建設國際化人才特區,實行最有競争力的人才政策,更大力度集聚海内外高精尖缺人才;深化科技管理體制機制改革,健全科技創新政策支援體系。二是推進區域協同關聯發展。打造廣深“雙城關聯”先行示範區,完善提升萬頃沙南部區域規劃和産業空間布局,積極承接深圳優質創新資源,實作雙赢發展。加強南沙科學城與光明科學城、松山湖科學城關聯發展,共建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加強與濱海灣新區、翠亨新區等周邊重點發展平台合作等。

關注南沙第四次黨代會:“港澳”成熱詞,要做大灣區流量樞紐

中國共産黨廣州市南沙區第四次代表大會現場。

而随着創新資源要素的聚集,南沙還提前布局,做強創新型産業鍊叢集,打造大灣區現代産業新高地。未來五年,南沙将突出總部經濟、數字經濟、綠色經濟、海洋經濟導向,推動創新鍊産業鍊資本鍊政策鍊融合互促,建構以戰略性新興産業和未來産業為引領、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雙輪驅動”的現代産業體系。

具體而言,南沙将推動汽車、船舶、裝備、材料等優勢産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建設南沙(粵港澳)資料合作試驗區,加快國際資料自貿港、全球IPv6測試中心廣州實驗室等重點項目建設。

與此同時,着力壯大新一代資訊技術、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生命健康、航空航天、綠色環保等戰略性新興産業,促進新興産業叢集成型成勢,打造國際一流醫療産業創新中心。

聚焦“樞紐”

實施“樞紐+”政策

夯實大灣區流量樞紐地位

9月28日14時,廣州地鐵18号線首通段(冼村至萬頃沙)正式開通營運,這條時速達160公裡的快速軌道交通将實作南沙副中心至廣州中心城區30分鐘的時空目标。

作為粵港澳大灣區地理幾何中心,南沙“半小時交通圈”還輻射到了周邊城市。從慶盛站搭乘廣深港高鐵,半個小時可達香港西九龍;未來地鐵18号線還将北至清遠,南延中山、珠海;地鐵22号線将西聯廣佛,東至東莞、深圳。

關注南沙第四次黨代會:“港澳”成熱詞,要做大灣區流量樞紐

9月28日14時,廣州地鐵18号線首通段正式開通營運。

以此為基礎,南沙提出實施“樞紐+”政策,用好國内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夯實大灣區流量樞紐地位,更好服務建構新發展格局。

從實踐中看,南沙夯實大灣區流量樞紐地位,不僅僅包括做實灣區交通中心,還包括做強國際航運樞紐、做優新型國際貿易樞紐、強化金融服務樞紐功能、搭建國際交往新平台等方面。

南沙牢牢把握門戶樞紐功能定位,國際航運樞紐能級顯著提升,作為廣州港的主力港區,過去五年,南沙港區集裝箱吞吐量年均增長超100萬标箱,截至今年8月國際航線增至131條,助力廣州港港口貨物、集裝箱吞吐量居全球第四、第五位。未來還将規劃建設南沙港區五期、國際通用碼頭,完善龍穴島航運物流綜合配套,增強南沙港區吞吐能力,推進粵港澳大灣區港口資源整合,共建世界一流港口群。

如何進行大灣區内的港口資源整合?2020年,“灣區一港通”和啟運港退稅政策正式啟動,未來将全面推廣實施。

“灣區一港通”使得南沙港與内河碼頭實作物流和通關一體化操作,提升了城際港口間的物流協同和無縫銜接,有利于推動建立以南沙港為樞紐港、大灣區内河碼頭為支線港的港口群組合。随着南沙港鐵路建成通車,海鐵聯運網絡将被打通,形成集江海聯運、海鐵聯運、江海直達等多式聯運體系。

“我們在與香港合作時,注重跟香港、深圳的航運資源,尤其是航線部分進行優勢互補。”南沙開發區口岸辦主任羅建文介紹,香港、深圳港口國際外貿航線,特别是歐美遠洋航線優勢明顯,相較而言,南沙在亞洲、非洲方向的航線上有優勢。“在航線資源方面,我們可以形成在大灣區内的錯位發展,為大灣區進出口企業提供全方位、全覆寫的全球航線網絡服務。”

與此同時,香港還可以為大灣區提供非常成熟的航運服務,比如航運金融等方面。“未來南沙可以借鑒香港在航運服務方面的先進經驗,加強多方面的合作,按照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要求,鞏固提升香港國際航運中心地位。”羅建文補充道。

記者在大會現場了解到,南沙還提出,要強化金融服務樞紐功能。支援廣州期貨交易所創新發展,建設期貨産業園,建構期貨現貨關聯發展交易市場體系。積極籌設大灣區國際商業銀行、港澳保險售後服務中心、粵港澳氣候投融資中心。大力發展航運金融、融資租賃、金融科技、綠色金融、供應鍊金融、離岸金融,強化金融風險防控。

采寫:南都記者 王美蘇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