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差点死于追杀的经学家郑玄

郑玄,是东汉著名经学家、大司农,博彩众长,整理古籍,是汉朝经学的集大成者,对后世儒学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差点死于追杀的经学家郑玄

郑玄像

东汉有两个著名的经学家,一个是郑玄,一个是马融。郑玄遍注儒家经典,精通天文历法;马融才高博洽,广收门徒,学生常常达到千人之多。当初,郑玄曾拜在马融门下求学,三年都没有见到马融的面,都是由马融的高才弟子讲解学问。大概和现在的分级管理差不多,马融教少数的弟子,再有弟子们当传声筒,进行复制粘贴式的教学。马融呢,或许都不知道有郑玄这个弟子。

是明珠就会放光,是锥子就会从麻袋里扎出尖子来,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的。郑玄露脸的时候终于到了。马融用浑天仪测算天体,结果就是测算不对,十分苦恼,弟子们更是一脸茫然。忽然,有一个弟子说:“听说郑玄这人精通天文历法,不知他中不中?”马融一听,就问:“这人怎么没有听说过啊?”弟子说:“他就是一个普通弟子,来了三四年了,聪明好学。老师日理万机,怎么会了解他?”马融就让人把郑玄叫来。很快一个年轻的弟子来到面前,马融看此人身材容貌并不出众,但是器宇轩昂,目光明亮。问他几个问题,都能对答如流,马融便吩咐他测算天体位置。结果不多一时,郑玄竟然测算出来,大家都惊叹不已,十分佩服。马融一看方法,自己竟闻所未闻,于是对郑玄刮目相看。

后来,郑玄学成离去,马融感慨万千,对弟子们说,礼乐将要随着郑玄向东而去了。马融思前想后,觉得郑玄这人年纪轻轻就如此厉害,将来名声一定超过自己,不由心生嫉妒,便起了杀心,于是就转动栻盘占卜郑玄的行踪。郑玄也料到马融会后悔放走自己,怀疑他会追赶过来。就坐在桥下,脚上穿上木屐踏在水上。马融占卜完毕松了一口气,对弟子说:“郑玄现在土下水上,脚踏木头,一定是死了。”这不是装进棺材里埋进土里了吗?于是就不再追赶,郑玄才得以平安脱身。

这个故事,前半部分是一个刻苦求学的励志故事,贫家子弟不远千里,访名人硕师求学,像是明朝的《送东阳马生序》里的宋濂,人物都朴实憨厚。后半部分不知怎么的,竟然成了充满惊险和悬疑的现代电影,尔虞我诈,斗智斗勇,风流儒雅的大儒摇身一变,成了一黑帮老大。是什么让师生成为仇敌?是什么让人不再为人?都是浮名惹的祸啊。这些粪土金钱的文人不仅相轻,而且还相倾。怪不得,苏东坡在千年之后还慨叹:“长恨此身非吾有,何时忘却营营。”

差点死于追杀的经学家郑玄

马融像

郑玄有一次外出,住在一家旅店里,听到一个客人在和旁人说他准备给《春秋传》作注,他仔细地听了那个客人的想法,认为很多见解都和自己一样。郑玄本来已经为《春秋传》作了一部分注,现在他突然改变了想法,就过去对那人说:“我一直都想注《春秋传》,现在还没有完成,听了你的话,我觉得我们的很多想法是相同的。今天我应当把我已经作的注全部送给你。”那个客人叫服虔,后来服氏注就流传开来。

所以,郑玄称得上是一位真正的大儒。大儒之大,不仅在于学识渊博,更在于有大胸怀、大境界、大气度。若以现代人观念,自然应该各行其是,你注你的,我注我的。更重要的是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等我郑氏注出来,世人谁还会去看什么换汤不换药的服氏注?郑玄之所以拱手相让,无私拿出自己的成果,是因为所见略同,而把那人视为知音。

并不是所有的学者都像郑玄这样磊落。“竹林七贤”之一的向秀,不仅会作《闻笛赋》,还为《庄子》一书的前人的旧注进行了新解,精确玄秒,只是《秋水》《至乐》两篇未完成而去世。向秀的儿子当时还小,他的释义就此散落了,但是已有另外的抄本。有个叫郭象的,很有才华,他看到向秀的释义没有流传开来,就另外补注了《秋水》《至乐》两篇,改注了一篇,其他的都剽窃过来作为自己的成果。可是,很不幸,向秀另外的抄本也刊出了,这样,世上就有了两个大同小异的《庄子》的注本。

从胸怀上看,郑玄是令人仰止的高山,马融和郭象则仅仅是一普普通通小土包而已。

差点死于追杀的经学家郑玄

服虔像

郑玄使唤家里有一个奴婢,奴婢做得却不合郑玄的要求。郑玄很生气,想要打她。可她还要强辩理由,郑玄更加生气,就让人把她拉进泥水之中受惩罚。一会儿,又走过来一个奴婢,看见她如此境况,就用《诗经》里的话问她:“胡为乎泥中?”意思是你怎么到了泥水里啦?那个奴婢也用《诗经》里的话回复她:“薄言往诉,适彼之怒。”意思是我要申诉,正赶上他发怒。

丫头都会背诵《诗经》已经令人称奇,更奇的是个个都能运用自如,真正达到了学 以致用的效果。“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之同化矣。”环境真能塑造人啊,郑玄身上的文化气息,就像是一轮太阳源源不绝的向四周散发出光和热,凡是与之接近的人身上皆有其光,自然也会熠熠生辉了。所以,和优秀的人在一起,想不优秀都难;和高尚的人在一起,皆能向光而飞,向善而行。这就叫作“蓬生麻中,不扶自直”。

差点死于追杀的经学家郑玄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