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甘陕总督王辅臣的死,总有人说,看上去还有活得空间,在电视剧《康熙王朝》里,王辅臣的结局是在康熙面前痛哭,受封受赏,真正的历史是残酷的,王辅臣在进京见康熙皇帝的路上自杀了。有人问,难道他真的没有别的选择吗?
诸位别急,我们一分析就能知道。
事情是这样的,王辅臣本来是因为吴三桂造反而被康熙派到甘肃去平叛的,可是事情并没有随他愿。他因为受到陕西经略莫洛欺压,陷入死地,造成部队哗变,在无奈的情况下叛清。

从平叛到反叛,王辅臣命运的戏剧性转折让康熙急坏了。陕西是战略要地,叛军向南可与四川叛军会合,向北可挺进中原,长驱直入帝都北京,而此刻的北京城,主要精力都集中在平叛吴三桂上,大清朝坐在了油锅上。
电视剧里,康熙急的团团转,大清无论如何也应付不了王辅臣、吴三桂等众多叛军同时反叛,王辅臣的选择,对于大清朝来讲可谓是生死攸关。
康熙派王辅臣的儿子王继贞去王辅臣营中,临行还叮嘱他:“你不要害怕,朕知你父忠贞,决不至于做出谋反的事。大概是经略莫洛不善于调解和抚慰,才有平凉兵哗变,胁迫你父不得不从叛。你马上就回去,宣布朕的命令,你父无罪,杀经略莫洛,罪在众人。你父应竭力约束部下,破贼立功,朕赦免一切罪过,决不食言!”
电视剧里,康熙给王辅臣亲笔写了一封信,历史上确有其事。而且这封信的内容,堪称是情真意浓,言辞切切:“去冬吴逆叛变,所在人心怀疑观望,实在不少。你独首创忠义,揭举逆札,擒捕逆使,差遣你子王继贞驰奏。朕召见你子,当面询问情况,愈知你忠诚纯正笃厚,果然不负朕,知前疾风劲草,于此一现!其后,你奏请进京觐见,面陈方略。联整以你一向忠诚,深为倚信,而且边疆要地,正需你弹压,因此以未让你来京。经略莫洛奏请率你入蜀。朕以为你与莫洛和衷共帝济,彼此毫无嫌疑,故命你同往再建功勋。直到此次兵变之后,面询你子,始知莫洛对你心怀私隙,颇有猜嫌,致有今日经之事。这是朕知人不明,使你变遭意外,不能申诉忠贞,责任在于朕,你有何罪……”
这封信别说王辅臣,就是不相干的人看了也怪感动的。千古一帝,这番情真意切、深明大义的给一个臣子写信,王辅臣抵御不了这份诚恳。史书记载,皇帝敕书一到,王辅臣就率领众将“恭设香案,跪听宣读”,向北京的方向,长哭不已。
貌似君臣一心讨伐贼寇,让大清江山度过了劫难。那王辅臣在清除了反叛后,接到了康熙的圣旨,让他赴京。在进京的路上,他为什么选择了自杀呢?他是否还有其他的选择?细看历史,王辅臣的不像自杀的自杀,既是无奈,也是性价比最高的死法。
第一、在王辅臣身上,康熙皇帝投入了真感情,他的背叛,让康熙真的伤了心。三年前,王辅臣准备离京前往甘肃平凉上任,康熙舍不得他走,是真舍不得,硬是留他到上元节,陪康熙看完灯才放王辅臣走。
临出发,康熙突然看见御座边上的一座蟠龙豹尾枪,这杆枪是顺治留给康熙的,每次外出,康熙都挂在马前。康熙把这把枪赐给了王辅臣,康熙告诉王辅臣,持此枪镇平凉,见到此枪就像见到康熙一样,康熙想到留给王辅臣的这杆枪,就好比见到王辅臣一样。康熙话音还没有落,王辅臣已经泪如雨下,圣恩深重,他当时不知道做什么才能报答康熙的爱重之意。
诸位想想,就算是江湖上的兄弟,小弟伤害了大哥的感情,有几个能做到和好如初的?如果不是自欺欺人,结局一定是嫌隙丛生。
第二、王辅臣的背叛,把康熙放到了油锅上。王辅臣当时反叛,还带动了甘陕一带的其他势力也跟着反了。这个档口,康熙已经没有能力进行大规模平叛了。康熙即使是找到王辅臣的儿子,想通过他的儿子对王辅臣进行安抚,可是大家别忘了,康熙皇帝在派王辅臣儿子去军中安抚的同时,也派了一支队伍整装待发。可见,康熙除了安抚,不可能没有预案。当康熙调兵遣将排兵布阵时,一定想到,只要两军对阵,那就是你死我活。康熙显然在潜意识里,已经把王辅臣当成了敌对势力。叛军平叛了,康熙皇帝虽然免于下油锅的命运,但是,哪个皇帝不想着防患于未然,哪个不是睚眦必报?
第三、秋后算账,是一种必然。历史上,有功之臣都只能和皇帝共苦而不能同甘,何况是反叛过的总督?
当王辅臣的归降大清的捷报传到北京,康熙顿时松了一口气,宣布将王辅臣官复原职,加太子太保,提升为“靖冠将军”,命他“立功赎罪”,部下将吏也一律赦免。
王辅臣的反叛让康熙有惊无险地度过了这一难关。其实,在康熙皇帝的内心还是上演了一场地震。
王辅臣终于是归降大清了,至此,康熙就能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吴三桂身上了。
吴三桂死后,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盛夏,正当清军如潮水般把昆明城团团包围的时刻,王辅臣突然接到康熙的诏书,命他入京“陛见”。
王辅臣是个聪明人,或者说是无奈的聪明。他知道,兔死狗烹的时候到了。他不想连累对他有恩的图海,不想连累总督、巡抚和随他征战的部下。
于是,在一个涕泪交加的饭局上。他交代手下的人,等他喝得极醉,已经不省人事,捆住他的手脚,用一张一张沾水的湿纸蒙着他的脸,直到他没有呼吸。这样的暴毙,没有自杀的痕迹。这种死法,保全了皇帝的脸面,丹书史册上,康熙不必背负一个枉杀降军将领的恶名,王辅臣家人和部下的富贵也都保住了。
以上分析,无不说明王辅臣的死是必然。而且,其他降清将领的下场,也验证了王辅臣的政治正确。不到半年时间,从清朝反叛后又归降的李本琛、江义、彭时亨、谭天秘等均被凌迟处死。
康熙“赦免一切罪过,决不食言”的庄严许诺言犹在耳,转眼就是一场残酷的血洗,康熙的道德信条,显然也是靠不住的。在皇权至上的年代,保持皇位的稳定是最大的道德,在此之上不再有什么别的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