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记》在大家眼里,是权威、严谨、典范式的史书的代名词,虽然它不是最早的书籍,但一定是最有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的历史巨著之一。司马迁详实、认真、严谨的写作风格,几十年倾注于《史记》上的巨大心力,深入一线采集史料的行动力和求真务实的治学著书的态度,都使得《史记》成为无可争议的历史领域的最权威最优秀书籍。但《史记》中也有那么一些跟我们的认知和常识并不一致的记载和描写,对此我们又该如何看待呢?比如黄帝与帝喾刚出生时的神奇表现,比如扑朔迷离的禅让制,比如舜的父亲千方百计地加害自己的儿子等等,都让人充满了疑惑与不解,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简单分析一下这些记载描写,看看现象背后究竟是怎么回事?
01,黄帝一出生就显得很有灵性,出生没多久就会说话;帝喾天生很有灵气,一出生就能叫出自己的名字?
当大家看到这样的描写时,是什么感觉?《史记》中的原文是: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描写帝喾的原文是:“高辛生而神灵,自言其名”,这里的高辛,也就是帝喾。他们两人的共同点是:第一,生而神灵,第二,几乎都是一出生就会说话,且帝喾更厉害,直接叫出了自己的名字。但是一个人的名字是他人起的,一出生即便具备说话的能力,恐怕也不知道自己的名字是什么吧?为何就能叫出自己的名字呢?另外关于一出生就很神灵,一个婴儿究竟如何表达自己,才能使人产生“他很有神灵之气”的感觉呢?而婴儿的表达,其实是很有限的,无非是哭闹而已,从中又怎么看得出更多的“灵性气质”?
应该说在我们的常识认知中,在人做为一种生物,从他自身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来看,一出生就会说话,这很显然是不可能的事情,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那么司马迁为什么要这么写呢?我想不外乎以下三种可能的原因:
第一,受当时人们认知水平的限制,大家愿意相信一些部落联盟的首领,都是非同寻常之人,他们与别人相比有某种热别之处。这样的人,更有能力保护一个部落的成员的安全,带领着部落走向强大,所以在不知不觉之间,人们之间达成了一种默契,首领的这种非凡之处,是大家乐于接受的。
第二,刻意塑造出来的情节。明知一个人出生不久不可能说话,但还是愿意把这种神奇之处附加在一个人身上,其目的跟第一点比较类似,区别在于一个人无意识的,一个是有意识的。
第三,夸大其词的结果。黄帝和帝喾,也许说话比较早,比如刚满一岁或者快满一岁时就开始说话,且说话比较清楚,比一般小孩子显得伶俐一些,为了突出他们的与众不同,在此基础之上,夸大其词,把他们的“神奇”之处,拔高了很大一截,也就出现了生而能呼己名的记载。
我们再来看其他部分,在描写舜帝的时候,他被塑造成为一个特别孝悌、有善心的人,但这样一个人,却特别不受自己父亲的待见,千方百计要加害于他,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02,舜帝是个很孝顺很善良的人,为什么他的父亲却总是要加害于他?
舜小时候过得特别艰难,他的父亲瞽叟是个盲人,舜幼年丧母,后来继母来到家中,生下来一个男孩,叫做象,也就是舜同父异母的弟弟。象是个特别顽劣的孩子,但他偏偏得到父亲的喜爱,而舜呢,又特别的招父亲的讨厌。这其中是什么原因,史书没有说明。
舜的父亲不仅仅不喜欢舜,更为离谱的是,他想法设想要加害于自己的这个儿子,置他于死地。舜稍有过错,他就重罚,同时他也不断寻找机会,进一步加害舜,舜必须保持高度警惕,才能保证自己的安全,他一次次躲过了父亲的暗算。当二十多岁时,这个时候的舜,已经得到了尧帝的赏识,后者在不断地考察他,观察他,看他是否就是一个合适的人才,将来能否堪当大任。然而舜和自己父亲及继母和弟弟的关系,依然没有改善。即便舜能以德报怨,对长辈依旧孝顺,毫无怨言,对自己也友善有加,但他们对舜的怨恨依旧。甚至有一次在父亲骗舜上房顶修理房屋,却趁机在下面放火欲加害于舜,舜用斗笠护着自己跳下来,如翅膀般减轻了落地的速度,自救成功。又有一次父亲让舜挖一口井,当舜在井下劳作的时候,他的父亲和弟弟趁机倒土填埋井口,幸运的是舜早有防备,因为他提前在井壁凿通了一个暗道,有一次成功自救。
读到这里,我们又有一个疑惑?舜的父亲对面自己的亲生儿子,为什么这么心狠?当然后文也有交代,小儿子象,也就是舜的继母生的孩子,为了夺取舜的财产,才想对舜起歹心的,这一点其实也能讲得通,因为财产问题而出现矛盾,在历史上和现实中,也并非鲜见。
但我想《史记》中的这番描写,恐怕更多还是为了塑造一个孝悌、仁德、善良的道德典范,因为越是受到如此不公的待遇,舜的志向和对待家人的态度,依然没有改变,就越来体现出来舜的高尚和不凡。他还是一如既往地侍奉父母,爱护弟弟,甚至更加地恭谨。当然后来舜成为尧的继位者之后,他的家人也不敢再对他有什么不轨了。正是因为舜的出色表现,所以尧让舜理顺五伦关系,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这五种最基本的关系,就是从舜这里来的。
我认为舜的父亲加害舜的事情的真假,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很可能的情况是,舜的父亲的确偏爱小儿子象,忽略甚至嫌弃、讨厌大儿子,这都很有可能,只是史书把这样的事实夸大了,增加了舜的处境的艰难,也就更反衬出舜的品性的纯良和高贵。
03,尧和舜都把帝位传给外人,尧把帝位传给舜,舜把帝位传给禹,舜和禹都推而不受,最后人心所向,不得不受?
我在上一篇文章也写过,历史上的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后面四位其实皆是黄帝一个家族的后代,皇帝之后,孙子即位,也就是颛顼;颛顼之后,侄子即位,也就是帝喾;帝喾之后,儿子即位,也就是尧;尧之后,舜即位,舜又是黄帝的第三代孙,在辈分上比尧高四辈。理清楚了这些关系之后,当时推行的禅让制是不是也值得商榷呢?禅让制可能是存在的,只是它背后有很多客观原因和事实,比如当时的生产力低下,当上部落联盟首领的“好处”并不明显,也就组织个会议当个主持人什么的,没什么更多的吸引力和诱惑力;当然还有一种可能就是禅让制到底是不是真实存在,也要打一个问号。
当尧把帝位传给舜,舜把帝位传给禹的时候,后者都是不接受的,比如舜,他依然坚持让尧的儿子丹朱来继承这个帝位,自己甚至躲了起来,但是诸侯们却都到他那里朝觐,而不去丹朱那里,并称赞舜的功德而不称赞于丹朱,于是见于这种人心所向,舜才接受了帝位。禹的情况也是一样,当初舜把帝位传给禹的时候,他也是推而不受,并且坚持让舜的儿子商均来坐这个位置,但同样的情况出现了,诸侯们依然也是归服于禹,而并不归服于商均,“无奈”之下,禹也就继承了帝位。
一点感悟
即便是《史记》中的内容,即便这么权威的著作,它毕竟也是“记录的历史”,而并非“发生的历史”。我觉得史书之所以这么记载与描写,主要还是基于树立一种帝王楷模、道德典范的需要,把人们心目中的明君的想象和憧憬,都附加在这些上古时期的帝王身上,至于真实的历史究竟是什么样的,也许就只能是另外一回事了。历史需要一分为二地看,独立思考,逻辑甄别,才能越来越靠近一个客观而真实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