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农村老人去世,葬礼场面冷清,节省了金钱,少了人情味儿一、观念的转变二、生活方式的转变三、现实主义改变传统

作者:海景电影和电视

村里老人去世,葬礼场面冷清,若在以往,看热闹的邻居都能把现场围得里三层外三层,各种传统仪式都要一丝不苟挨个做完,整个过程下来,感觉那才是对逝者的尊敬,怪不得有村里老人说,现在的年轻人太不讲究了,办白事确实是节约了金钱,但少了人情味儿。

农村老人去世,葬礼场面冷清,节省了金钱,少了人情味儿一、观念的转变二、生活方式的转变三、现实主义改变传统

这样既不利于传统习俗的延续,也营造不出悲伤的气氛,更不利于年轻后代家族归属感氛围的营造,葬礼场面热闹,并不代表是铺张浪费,延续传统不代表守旧,相反那些为了面子花钱请大乐队、大摆宴席的人才是真正的铺张浪费。

之所以造成这种现象,并不是年轻一代不尊重传统所致,而是我们正处在一个时代的转折点上,从而迫使一些传统的事物作出改变。

农村老人去世,葬礼场面冷清,节省了金钱,少了人情味儿一、观念的转变二、生活方式的转变三、现实主义改变传统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4">一、观念的转变</h1>

如今的农村,生活节奏明显加快,人们接触的新事物多了,也就开阔了眼界,大家一致认为,于其将老人后事办得隆重,倒不如趁老人健在的时候多吃一口东西,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将金钱花在老人身上,而不是在老人去世后,花大钱去营造儿女孝顺的气氛。

农村人观念转变最典型之处是,以往农村老人去世,下葬均是请村里的邻居抬棺,两班抬棺人都要30多口,个个均是年富力强的年轻人。

农村老人去世,葬礼场面冷清,节省了金钱,少了人情味儿一、观念的转变二、生活方式的转变三、现实主义改变传统

如今下葬基本上都用车拉,这若在以往,用车拉老人下葬是会被人骂大不孝的,然而,现在人们都默默接受了,即便想雇人抬棺,想在村里找到那么多抬棺人,也是一件无法完成的难事儿,雇请专业抬棺团队价格又贵得难以接受,所以,又经济又快捷的棺车就成了大家的首选。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9">二、生活方式的转变</h1>

如今的农村,主要分为两个群体,一是外出打拼的群体,二是在家留守的群体。

遇到村里有老人去世,如果不是特别近的直系亲属,在外打工人员一般是不会回来参加葬礼的,大家认为,这是时代造就的无奈,理解万岁,而后托人随上礼金,这个事情就算过去了。

农村老人去世,葬礼场面冷清,节省了金钱,少了人情味儿一、观念的转变二、生活方式的转变三、现实主义改变传统

对于那些留守在家的群体,如今老年人的业余生活也变得丰富多彩起来,无论是出门跳广场舞,还是待在家里看精彩电视节目、抱着手机刷短视频,又或者照顾年幼的孙子,总之,现如今农村精神生活已经不再像以前那么匮乏,那时候村里举办红白喜事,哪怕吹个唢呐,周围都能挤满看热闹的人们。

在农村举办葬礼,曾经流行花大价钱雇请乐队,结果呢,台下观众寥寥,台上表演的尴尬,东家钱花得也尴尬,既然没人看,干嘛还要花钱雇乐队呢?随便找个唢呐班吹吹打打就行了。

农村老人去世,葬礼场面冷清,节省了金钱,少了人情味儿一、观念的转变二、生活方式的转变三、现实主义改变传统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20">三、现实主义改变传统</h1>

在农村,举办一个葬礼,至少需要三天时间,按照以往惯例,但凡帮忙的人手,都是本村的亲戚邻居(互帮互助),那时候在村里帮人就是帮己,加上一日三餐顿顿大鱼大肉、烟酒管够,被请到的帮忙人即便再忙,也是要抽出时间前来捧场的。

而现如今的年轻人,在外一天平均收入都在300元左右,也就是说,耽误别人三天时间,就可能让别人少挣千元的收入,在缺钱的时代,大家过得都不容易,即便有人愿意回来帮忙,东家也是于心不忍。

农村老人去世,葬礼场面冷清,节省了金钱,少了人情味儿一、观念的转变二、生活方式的转变三、现实主义改变传统

所以,在很多农村地区,无论举办红白喜事,需要邻里帮忙的事情越来越少了,因为那些吃喝服务的活儿,全都由专业的餐饮服务团队给大包大揽了。

以上三点变化,也就造成了农村老人葬礼(包括喜事)的冷清,其实,说节约了金钱,还是有些不妥,处处雇人,钱不一定少花,但人情味儿淡了,这确实是铁一般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