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是以旅游度假为宗旨,以村庄野外为空间,以人文无干扰、生态无破坏、以游居和野行为特色的村野旅游形式。
随着乡村振兴的持续推进,越来越多“改头换面”的乡村以其独特的景观和人文风情吸引着人们前往。近年来,随着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乡村旅游的形式逐渐变得多样化,纵观全闽北,就有不少乡村“玩”出了自己的特色:武夷山市五夫镇以朱子文化为抓手,为人们体验朱子文化提供更多物化载体。延平区巨口乡以“古厝风情”为主题特色,打造全区旅游格局。邵武市和平古镇推出“沉浸式复古游”,新玩法与千年文化相结合,开创文旅融合新局面……
乡村旅游发展越发红火,但是其发展仍处于早期阶段,在许多方面还不成熟,难以长期且稳定地吸引游客群体。乡村游还存在哪些发展短板?如何促进乡村旅游提质增效?乡村旅游该往哪些方面实现升级?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记者看到,在松溪县茶平乡吴屯村,村头大片的莲花池虽然秀美依旧,但是莲池上的木栈道却已逐渐被风雨侵蚀,看上去颇为“弱不禁风”。而一些偏远乡村主打的古道,也是“芳草碧连天”,让有心游玩一番的旅客心生退意。
毋庸置疑,景区年久失修的问题都需要人来解决。乡村旅游景点的维护,需要有专门的人群去长期打理、经营,不能任由村民将之视为“家门口”。
乡村的主体是村民,要将乡村旅游规划与原住民相结合,将他们的生活习惯,以及饮食、民俗等当地特色的乡土文化融入景观。
乡村当地的建筑也要有自身的特色。闽北乡村多为黄色的泥土墙,而乡村房屋一旦重建,则容易往“白墙黑瓦”的徽派建筑上靠近,乡村建筑变得千篇一律,则造成地域特色的缺失。要创造出具有地域性特色的乡土建筑才能让旅游者找到不同的乡村体验,乡村旅游才能发挥它独特的魅力。
增加旅游业态,丰富游客体验,也是乡村游的突破口。比如武夷山市推出岩骨花香漫游道,将茶文化与旅游相结合。顺昌县的现代化农业也让游客有更丰富的游玩体验。乡村游,还需要更多的理解和更详细的产业规划。
实际上,乡村游在如今已成为家庭生活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对于除节假日外,只有周末可以休息的家庭而言,短距离的乡村游是家庭出游的首要选择,休闲放松、亲近自然、休养生息是游客出行的主要目的。而在疫情常态化防控的大背景下,短途、短期的乡村游也更受人青睐。
乡村游的市场需求旺盛、富民效果突出、发展潜力巨大,只有合理规划、适度开发、积极创新,才能促进乡村旅游业长久健康地发展。
☉李思敏
【来源:闽北日报】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