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如今看到的《春秋》是鲁之《春秋》,时间从鲁隐公元年,周平王四十九年,即公元前722年开始。(此时距犬戎之乱已快五十年,周平王于两年后去世。)
鲁隐公的父亲鲁惠公娶宋国女孟子(孟是排行,子是姓)为正夫人,但是未有子嗣就去世了。惠公继室声子,生下鲁隐公息姑。但声子并非正室,所以隐公实际上是庶长子。多年以后宋国又将仲子嫁给惠公为正夫人。据说仲子出生时手上有“为鲁夫人”的文字。(杨伯峻先生推测可能是手掌上的纹路像“鲁”之类的古文字写法,故而时人穿凿附会。)仲子生下鲁桓公允,因此立为太子。几年之后鲁惠公去世,因为太子允年幼,隐公遵循父亲的遗志,率国人奉太子允为君,而自己则摄行国君之政。所以这一年《春秋》记隐公元年,却不书“即位”。
隐公摄政后,努力为鲁国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面对宋、卫与郑国的冲突,隐公在开头五年坚决保持中立,随后审时度势地加入郑国阵营,为鲁国谋得了不少利益。同时,隐公也重视与周边小国如邾、薛、滕等保持良好关系。
但是隐公作为庶子摄政,其在国内的处境似是颇为尴尬。虽然代行国政,但他在身份礼节上不敢逾制,父亲惠公的葬礼不敢临丧哭泣;自己生母声子去世也不以夫人之礼治丧。隐公对于鲁国的公族大夫们也难以建立足够的威信,违命之事时有发生,大到公子豫违命与他国结盟,公子翚(字羽父)抗命出兵,费伯私自于郎筑城,并灭掉了小国极(《春秋》中记载的第一次灭国);小到未经批准新建城门。而隐公对此种种却选择了隐忍。
公子翚又劝说隐公杀掉桓公,想以此谋得太宰之位。谁知隐公却说:“因为太子年幼,我才摄位代行国政。如今太子已经长大,我准备将国政归还于他,然后去菟裘终老余生了。”公子翚就非常害怕,担心这事被桓公知道,于是去挑唆桓公除掉隐公。可怜鲁隐公一心为弟弟开辟道路,弟弟却反倒猜忌。最终隐公于外出斋祭之时,被公子翚指使的贼人杀害。随后桓公正式即位。
鲁隐公的故事,《史记》中还有一个更加悲凉的版本,说这个手上有“为鲁夫人”字样注定要嫁给鲁侯的夫人仲子,其实本来是为隐公迎娶的。然而隐公的父亲惠公见到仲子的美貌后却占为己有,然后诞下桓公,使得隐公连继承权都失去。当然,目前已考证隐公确是庶长子,《史记》的这个故事只是坊间传言罢了。当然,父亲夺走儿子的妻子这种事,在春秋诸侯中确实发生过,我们在之后会讲到。
鲁桓公辜负兄长的心意弑兄,自己后来则是被夫人文姜和她的兄长齐襄公谋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