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凤琦 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校史文化是学校发展历程的记录,是高校特有的文化资源,是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 载体之一。长期以来,校史文化工作机制不完善、教育载体不充分、教育体系不健全、教育意识不 自觉等问题影响了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有效发挥。文章分析高校校史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 系、校史教育相较于其他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优势所在,具体分析高校校史文化导向示范、激励 凝聚、价值认同、情感陶冶四个方面的功能。基于此,提出打造高校校史文化立体化育人的实现 路径。
高校校史文化背景及原因
( 一)研究背景 如何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长期以 来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 2 0 0 4 年, 中 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 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对于这项工作提出了要求, 即“积极探索新形式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 和新办法,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 性,增强时效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 要( 2 0 1 0 - 2 0 2 0 年)》中提出,高校要积极推进文 化传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总体来说,高校大学生 思想政治工作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为研究文化、 特别是校史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营造了良好的 氛围。 随着各种社会思潮的层出不穷及西方媒体的文化渗 透,导致当前我国价值观念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这样的 特点蔓延到高校,正在侵蚀着主流校园文化,学生辨别是 非的能力还不够强大,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带 来了巨大挑战。因此,开发利用校史资源,引导和教育学 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是十分必要的。校史资源是学校优 良文化传统的积淀和凝练,是校园文化的精髓,在此基础 上进行开发和利用,容易获得师生心理和情感上的认同, 形成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有利于形成特色的校 园文化品牌,丰富高校的文化内涵[1]。
( 二) 影响校史文化有效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问 题及原因分析 高校校史资源内容丰富多样,贴近学生学习环境,易 于学生接受,是大学建设和发展的重要资源。思想政治教 育本身具有文化属性,运用“以文育人、以文化人”的手 段,将文化资源融入教育教学之中,能够丰富文化活动的 精神内涵。 但目前,许多高校在开展校史文化研究的过程中热情 不高、动力不强,导致校史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没 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1.校史文化工作机制不完善 高校各部门、院系都是校史文化建设的主体,但各部 门、院系之间缺乏有效的合作机制,多数学校是由党委宣 传部负责统筹,团委、各学院辅助,但各主体之间联系不 强,难以形成合力,因此缺乏整体的校史开发和优化的计 划和安排,整体来说,校史文化的开发和利用效率不高, 效果不明显,导致校史文化的育人功能难以有效发挥。
2.校史文化教育载体不充分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发展,许多高校开始挖掘校史文化 教育的其他载体,例如网上校史馆等,但在承载形式上还 没有梳理出校史教育读本等资源,部分高校在开发校史文 化新媒体等育人载体上的力度不强,与大数据时代大学生 的网络诉求不匹配,难以有效发挥校史文化的渗透式育人 功能。
3.校史文化教育体系不健全 目前校史文化的宣传渠道多是通过第二课堂,以学生 自学为主,有学校在新生入学前,要求新生阅读校史书籍 并提交读后感,但在入学后,没有相关的有体系的校史校 情教育,虽然会举行参观校史馆、校史知识竞赛等活动, 但相对琐碎,缺乏系统性,且主题不够突出,课堂主渠道 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明显。
4.校史文化开发意识不自觉 从事校史教育或研究的师资力量不足,主观能动力 弱,难以树立起教师对于推进校史文化育人的自觉意识。 高校校史出版物大多是依据时间顺序梳理的“大事记”校 史,缺乏创新和改革意识,教育资源的不充分,间接地影 响了学生对校史文化教育的认知情况和接受的积极性、主 动性,难以增强校史文化育人功能的实效性。 校史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及优势 校史文化的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资源和生动教 材,如果能得到有效应用,则可以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
( 一) 校史文化教育相对于其他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 优势 95后大学生普遍的思想活跃、个性突出,但由于受到 互联网思维的影响,对事物的理解存在片面和偏激,更 需要高校教育者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能够与时俱 进,使教育方法与当代大学生的成长特点相适应,较好地 完成教育成果[2]。
1.校史教育有助于增强集体凝聚力 新时期高校利用多种媒体形式将校史文化进行包装和 完善,除了常规性的校史教育外,还通过网络媒体扩大宣 传和教育的范围,将枯燥而单调的文字变为鲜活的形象, 这些以校史教育为载体的思想教育形式落实到学校的思想 政治工作中,能够有效地激发高校师生的创造性和能动 性,激励广大师生的工作和学习热情。
2.校史教育具有生活性和人文气息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培养人、全面提升人的素质的实 践活动,因此需要一定的载体和故事性才能更好地实现其 效果。校史教育以具体的人物和事件作为依托,相较于传 统的政治说教更为明确具体,且带有学校特色的知识内涵 和文化特色,具有视角更为直观的特殊优势。形象地说, 就是让老一辈的教学科研工作者们穿越时空,对新时代的 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持续产生影响。校史文化教育通过对 老一辈教育工作者艰辛创业历程的生动讲述,进行了新一 轮的包装和升华,形成更高层次的大学精神和校园文化。
( 二) 大学校史文化的育人功能及其价值体现 大学校史文化是具有校园特色文化内容,因其具有独 特的文化内涵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起 到了培育和教化人的功能,其育人功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 面:
1.导向示范功能 高校校史文化的首要任务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 值观。大学是一个开放多元的系统,各种思想观点、理 论知识都会在这里汇聚和碰撞。大学校史文化不仅继承了 大学精神,也在不断吸纳和创新中获得新的补充和发展, 是一种有内涵有层递的文化,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外在氛 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 观。例如,对优秀校友和榜样的宣传活动,不仅给大学生 带来学习阶段的激励和鼓舞,也会成为他们人生下一个阶 段的榜样和学习目标,激励他们形成追求的理想信念和奋 斗目标。 2.激励凝聚功能 激励和凝聚功能是指文化或价值观被某个群体认同之 后,会产生向心力和凝聚力,使这个群体可以为了共同的 行为目标而前进。大学校史文化反映的是学校历代师生共 同的理想诉求,其中包含的价值观念、理想信念、行为准 则等能够在师生中间形成的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引导 师生自觉地按照学校主导的价值观念工作或学习。优良的 校园文化具有黏合作用,能够将具有共同价值追求的师生 凝聚到一起,朝着共同的科研目标和文化成果努力,共同 提高,从而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学习环境。 3.价值认同功能 文化一旦成为某个群体共同认可的价值观念,就会对 这一群体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产生长期影响。价值认同 的程度决定了文化凝聚力的强弱,大学校史文化涵盖了大 学发展的全过程,是对大学文化精髓的高度凝练,是集精 神、制度、风气于一体的文化集合,影响了大学生的价值 理念和生活方式,并且规范了大学生的言行举止和行为习 惯。 4.情感陶冶功能 文化作为一种外部环境,能够通过氛围营造无形中对 人的道德情操和人格产生影响,这种微妙的影响不易察觉 但影响深远持久。比如有着800多年建校历史的剑桥大学, 它优美的校园环境和独特的建筑风格就是校史文化的重要 体现,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活和学习,自然会受到影响 和鼓舞。校史文化可以配合更多的校园文化活动和资源,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打造高校校史文化立体化育人的实现路径 以校史文化为载体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指教育 者将教育内容和信息寓于一定的校园历史文化作品或传统 文化氛围中,使受教育者在传统精神文化熏陶与感染中受 到教育的方式。大学文化是育人的肥沃土壤,校史文化中 蕴含的宝贵资源承担着重要的育人功能,深入挖掘并合理 利用校史文化,建设立体化的文化育人模式,有利于在全 校范围内形成统一的价值追求和文化认同[3]。
( 一) 丰富校史场馆 彰显大学精神 校史馆作为物质载体,将学校的发展历程、办学特 色、文化底蕴等内涵集合于统一的场馆进行展示,不仅是 学校对内进行校史校情文化教育的重要场所之一,也是学 校对外承接参观访问等活动的重要窗口,因此建设好内涵 丰富、展示丰富的校史场馆意义重大。北京科技大学校史 馆建于2007年,以建校55周年为契机进行修建,并于60周 年和65周年校庆经历了两次翻新改造,秉承学校“学风严 谨、崇尚实践”的优良传统,展示了“钢铁强国”建校的 恢弘历程,诠释了“求实鼎新”的校训精神,并设有校史 馆讲解团(学生社团),服务于校史馆日常参观,大一新 生会在军训结束后以班级为单位参观校史馆,新入职的教 职工也会走进校史馆了解校史校情,通过大量的史料、影 响和实物展示,让师生深入了解学校历史文化。目前校史 馆已经成为师生广泛接受的校史校情教育、爱国主义教育 和人生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基地。
( 二) 优化建筑景观 加强文化认同 建筑景观是具有高校特色的文化符号,通过雕塑、建 筑、楼宇等地标性建筑反映校园内的文化认同,并且随 着学校的不断发展,建筑景观也会有移动、增加。这些景 观中渗透着学校的历史文化元素,被时代赋予了特定的含 义。北京科技大学学校西门的泰山石,是建校50周年校庆 时,泰安市人民政府及校友历经艰辛从泰山搬运过来的, 古朴敦厚的泰山石是学校百炼成钢、追求真理的精神气质 的重要体现,不论新生毕业多年的学生,这里都是合影 留念的首选之地。有许多校园文化景观具有鲜明的学科特 色,例如赫赫有名的“亚洲锻锤”,2008年6月19日落户至 今,已经走过13个年头,这是对人类锻造技术和艺术历史 的完美见证,是对中国传统特种钢材料加工制造历史和技 术的纪念与认可。1979年学校和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建立合 作关系,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高等学府第一个与国外大学 建立合作关系的,是中国高校国际交流的里程碑。这样的 校园景观矗立于此,让人不禁忆起这段激昂的历史,达到 文化认同的目的。
( 三) 丰富第二课堂 打造精品活动 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是育 人的第二课堂,高校要深入挖掘校史校情,与彰显学校 学科特色相结合,打造具有明确育人导向和校史精髓的文 化精品活动。在北京科技大学求实鼎新的精神品质的指引 下,北京科技大学开展第二课堂过程中注重实践育人体系 的构建,开设“大学生社会实践”等课程,组织青年教师 深入一线,开展学习、科研和挂职锻炼。20世纪50年代开 始的赛诗会传统也在如今以“传统文化节”“戏剧节”等 形式得到延续,这些融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校史文化精 髓的精品文化育人活动受到师生们广泛关注。
( 四) 加强校史研究 展示校史文化 校史文化的研究是对学校发展历程等概括和总结,其 中必然体现出教育规律、人才培养规律等内容,能够反映 出学校文化建设的情况[4]。学校成立专门的校史文化研究 机构,对学校文化价值、文化底蕴进行梳理和研究,编撰 校史系列书籍、拍摄校史宣传片,整理校友资源库、增设 校史文化课程等举措,将学校发展历程中的重要片段展示 给学生及所有的教职员工,是增强校史理论性和可读性的 重要举措。北京科技大学在校史文化的研究过程中涌现出 了许多优秀的文艺作品,原创校史剧《燃烧》《绽放》 《奔流》三部曲,生动再现了魏寿昆、柯俊、肖纪美等学 术大师爱国奉献、追求真理的感人事迹,生动诠释了学校 踏实肯干、革故鼎新的治学态度,学风严谨、崇尚实践的 优良传统和以国为任、追求卓越的动人情怀,发挥了重要 的教育功能,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
参考文献 [1] 李舍梅.融媒体视域下校史文化的传承与教育实践 探析——以河海大学校史馆为例[J].档案与建设,2020,(10): 55-57.
[2] 吴童.高校校史文化发展与创新研究[J].中国档案, 2019,(08):64-65.
[3] 张爱新,牛庆玮.高校校史文化传播与隐性教育[J].青 年记者,2014,(23):112-113.
[4] 石新明.满井村:北科大校园人文录[M].北京:冶金工 业出版社,2009:7-8,161-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