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路·新发展】
南江普照寺村:发展特色种养殖业 拓宽村民致富路
四川新闻网巴中10月20日讯(记者 李春雨 摄影报道)“现在我们不仅种起了青脆李,还养猪养鸡,村里的旅游业也发展起来了,我们肯定会跟过去的贫困生活说再见的。”近日,在巴中市南江县八庙乡普照寺村村民杜怀德在接受“重走长征路”全国媒体采访报道团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年来,普照寺村巧用“加减乘除”法,建设巴山新居,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拓宽村民致富路,取得了显著效果。现在,村民的收入高了,笑容又再次回到了这个曾经贫困的山村村民脸上。

普照寺村村民的新居
巧用“加减乘除”法 拓宽村民致富路
南江县八庙乡普照寺村距南江县城36公里,辖4个社320户1162人,有耕地1120亩、林地3400亩。全村精准识别贫困户59户206人,2015年已脱贫32户102人,现有建卡贫困户27户104人。为加快脱贫步伐,八庙乡党委政府采取一系列举措,彻底改善群众居住、生产生活条件,实现贫困村向幸福美丽新村转变。
“以前我们村都是靠种水稻、红薯、玉米等传统农业谋生,一年到头村民都没有多少收入,生活相对来说比较贫困。”普照寺村村支书王东告诉记者。
为了尽快脱贫致富,普照寺村结合本村实际,创造性地提出了巧用“加减乘除”,对集体资产实行股权制改革,成功探索“三个1/3”集体资产股权量化模式,确保了集体经济有收入、贫困户稳定脱贫。
八庙乡党委书记杨文生介绍,普照寺村的“加减乘除”法主要是对清产核资做“加法”。乡上成立集体资产管理委员会,村在工商部门注册集体资产管理公司,理顺集体资产管理体制。根据农业部《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资产所有权界定暂行办法》规定,对经营性资产、非经营性资产、财政投入形成的资产分类进行登记,折资入账,清产核资,全村共有经营性资产153.8万元。
成员界定做“减法”。对照“六个纳入、三个不纳入”条件,界定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全村1162人,减去现已住在本村但户籍在外村的挂靠户、已通过劳动人事部门办理招工录用的行政事业单位和离退休干部教师、依法取得其他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符合享受村集体组织成员资格的成员为1005人,作为股权量化和收益分红的基础。
释放活力做“乘法”。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不仅厘清了“家底”, 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农村发展活力,确保了集体资产保值增值、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收入持续增长。
股权量化做“除法”。按照“分股不分产”的原则,非经营性资产原则上不纳入量化范畴,只登记不量化;对经营资产按已界定的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折股量化到人,颁证到户,普照寺村每人每股占有集体资产1535元。
据王东介绍,实施“加减乘除”法以来,村民的收入渠道更多了。2016年村集体当年收益4.65万元,按集体股、贫困人口股、普通成员股各占1/3的方式量化分红到人,其中贫困户每股分红150元,普通户每股分红17.2元,贫困户分红是普通户的8.7倍。
村民接受记者采访
建设巴山新居 发展特色水果产业
为切实改善贫困户住居环境,在了解民情、尊重民意基础上,八庙乡党委、政府主动参与新居建设。在规划布局上坚持“三统筹”,即易地搬迁和增减挂钩项目统筹、安全住房和幸福院建设统筹、基础配套和公共服务统筹。全村坚持“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化”原则规划聚居点4个,共聚居农户130户,其中新四坪聚居点聚居农户73户。
在建设方式上坚持“三结合”,即新建、改造、保护相结合,对洪水淹没区、地质灾害区、边远高寒山区贫困群众实施有序搬迁。村民杜怀德本来不是贫困户,一直在外面务工赚钱,家里条件还算是不错。后因病导致贫困。后来在党委政府的帮助下,建起了新居,并准备开设农家乐脱贫致富。“现在我家的收入是越来越多,”
普照寺村因地处海拔800米的山梁上,过去吃水难、运输难、生产难“三难”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当地党委、政府以“三难”为重点向上级争取专项资金300万元,新建洛坪河供水站至八庙乡供水站引水管道10千米,新建普照寺村供水站,并配套供水管道,有效解决了普照寺村饮水困难问题。因地制宜实施土地整理1500亩、庭院改土200亩;整治病险塘19口,建渠堰4.5千米;新建改建村社道路9公里。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脱贫致富靠产业,2015年,市政府办公室80后干部周铎被选派到普照寺村任“第一书记”。到村后,周铎走遍了全村摸底情况,把发展产业作为脱贫致富的重要抓手。根据普照寺村位于800米高山上的实际情况,确定发展特色水果种植业为主导产业。
说干就干,经过土地流转,村里建起了1000多亩的现代化农业示范园。回引在外创业成功人士李明华,规模流转集体土地和农户承包地,成片发展青脆李2000亩,套种油牡丹,带动群众就地务工增收。并依托四川环永农业有限公司生鲜加工、冷藏物流、连锁超市和市场优势,订单种植二荆条、辣椒等蔬菜2000亩。引进业主成片租赁冬囤水田300亩,整理后种植莲藕,观光休闲。
周铎算了一笔账,仅引导村里贫困户代养青峪猪,保底入股到同辉土猪养殖专合社,贫困户每年可分红1500元。村里的贫困户陈幸福目前就参与了代养,不仅养猪还养起了200余只鸡,发展养殖业,“现在政策好了,又有能人和大家的帮助,我再不努力脱贫,对不起自己也对不起大家啊。”陈幸福表示。
不仅如此,村里还规范搭建了普照寺村电商平台,便捷了农民网上购物,对村民种植的花生等农产品进行了包装,拓宽了农产品销售渠道,推动了城乡一体化进程。现在,普照寺村不仅发展汶川青脆李,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村民不仅有流传土地收益,还能在园区务工赚钱,一棵棵树苗让村民有了致富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