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征路·新發展】
南江普照寺村:發展特色種養殖業 拓寬村民緻富路
四川新聞網巴中10月20日訊(記者 李春雨 攝影報道)“現在我們不僅種起了青脆李,還養豬養雞,村裡的旅遊業也發展起來了,我們肯定會跟過去的貧困生活說再見的。”近日,在巴中市南江縣八廟鄉普照寺村村民杜懷德在接受“重走長征路”全國媒體采訪報道團記者采訪時表示。近年來,普照寺村巧用“加減乘除”法,建設巴山新居,發展特色農業産業,拓寬村民緻富路,取得了顯著效果。現在,村民的收入高了,笑容又再次回到了這個曾經貧困的山村村民臉上。

普照寺村村民的新居
巧用“加減乘除”法 拓寬村民緻富路
南江縣八廟鄉普照寺村距南江縣城36公裡,轄4個社320戶1162人,有耕地1120畝、林地3400畝。全村精準識别貧困戶59戶206人,2015年已脫貧32戶102人,現有建卡貧困戶27戶104人。為加快脫貧步伐,八廟鄉黨委政府采取一系列舉措,徹底改善群衆居住、生産生活條件,實作貧困村向幸福美麗新村轉變。
“以前我們村都是靠種水稻、蕃薯、玉米等傳統農業謀生,一年到頭村民都沒有多少收入,生活相對來說比較貧困。”普照寺村村支書王東告訴記者。
為了盡快脫貧緻富,普照寺村結合本村實際,創造性地提出了巧用“加減乘除”,對集體資産實行股權制改革,成功探索“三個1/3”集體資産股權量化模式,確定了集體經濟有收入、貧困戶穩定脫貧。
八廟鄉黨委書記楊文生介紹,普照寺村的“加減乘除”法主要是對清産核資做“加法”。鄉上成立集體資産管理委員會,村在工商部門注冊集體資産管理公司,理順集體資産管理體制。根據農業部《農村集體資産清産核資資産所有權界定暫行辦法》規定,對經營性資産、非經營性資産、财政投入形成的資産分類進行登記,折資入賬,清産核資,全村共有經營性資産153.8萬元。
成員界定做“減法”。對照“六個納入、三個不納入”條件,界定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全村1162人,減去現已住在本村但戶籍在外村的挂靠戶、已認證勞動人事部門辦理招工錄用的行政事業機關和離退休幹部教師、依法取得其他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符合享受村集體組織成員資格的成員為1005人,作為股權量化和收益分紅的基礎。
釋放活力做“乘法”。集體資産股份制改革不僅厘清了“家底”, 更重要的是激發了農村發展活力,確定了集體資産保值增值、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收入持續增長。
股權量化做“除法”。按照“分股不分産”的原則,非經營性資産原則上不納入量化範疇,隻登記不量化;對經營資産按已界定的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折股量化到人,頒證到戶,普照寺村每人每股占有集體資産1535元。
據王東介紹,實施“加減乘除”法以來,村民的收入管道更多了。2016年村集體當年收益4.65萬元,按集體股、貧困人口股、普通成員股各占1/3的方式量化分紅到人,其中貧困戶每股分紅150元,普通戶每股分紅17.2元,貧困戶分紅是普通戶的8.7倍。
村民接受記者采訪
建設巴山新居 發展特色水果産業
為切實改善貧困戶住居環境,在了解民情、尊重民意基礎上,八廟鄉黨委、政府主動參與新居建設。在規劃布局上堅持“三統籌”,即易地搬遷和增減挂鈎項目統籌、安全住房和幸福院建設統籌、基礎配套和公共服務統籌。全村堅持“小規模、組團式、微田園、生态化”原則規劃聚居點4個,共聚居農戶130戶,其中新四坪聚居點聚居農戶73戶。
在建設方式上堅持“三結合”,即建立、改造、保護相結合,對洪水淹沒區、地質災害區、邊遠高寒山區貧困群衆實施有序搬遷。村民杜懷德本來不是貧困戶,一直在外面務工賺錢,家裡條件還算是不錯。後因病導緻貧困。後來在黨委政府的幫助下,建起了新居,并準備開設農家樂脫貧緻富。“現在我家的收入是越來越多,”
普照寺村因地處海拔800米的山梁上,過去吃水難、運輸難、生産難“三難”沒有得到徹底解決。當地黨委、政府以“三難”為重點向上級争取專項資金300萬元,建立洛坪河供水站至八廟鄉供水站引水管道10千米,建立普照寺村供水站,并配套供水管道,有效解決了普照寺村飲水困難問題。因地制宜實施土地整理1500畝、庭院改土200畝;整治病險塘19口,建渠堰4.5千米;建立改建村社道路9公裡。農村生産生活條件明顯改善。
脫貧緻富靠産業,2015年,市政府辦公室80後幹部周铎被選派到普照寺村任“第一書記”。到村後,周铎走遍了全村摸底情況,把發展産業作為脫貧緻富的重要抓手。根據普照寺村位于800米高山上的實際情況,确定發展特色水果種植業為主導産業。
說幹就幹,經過土地流轉,村裡建起了1000多畝的現代化農業示範園。回引在外創業成功人士李明華,規模流轉集體土地和農戶承包地,成片發展青脆李2000畝,套種油牡丹,帶動群衆就地務工增收。并依托四川環永農業有限公司生鮮加工、冷藏物流、連鎖超市和市場優勢,訂單種植二荊條、辣椒等蔬菜2000畝。引進業主成片租賃冬囤水田300畝,整理後種植蓮藕,觀光休閑。
周铎算了一筆賬,僅引導村裡貧困戶代養青峪豬,保底入股到同輝土豬養殖專合社,貧困戶每年可分紅1500元。村裡的貧困戶陳幸福目前就參與了代養,不僅養豬還養起了200餘隻雞,發展養殖業,“現在政策好了,又有能人和大家的幫助,我再不努力脫貧,對不起自己也對不起大家啊。”陳幸福表示。
不僅如此,村裡還規範搭建了普照寺村電商平台,便捷了農民網上購物,對村民種植的花生等農産品進行了包裝,拓寬了農産品銷售管道,推動了城鄉一體化程序。現在,普照寺村不僅發展汶川青脆李,建設現代農業産業園區,村民不僅有流傳土地收益,還能在園區務工賺錢,一棵棵樹苗讓村民有了緻富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