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从《速激》到《极盗者》:好莱坞如何用电影“维稳”

从《速激》到《极盗者》:好莱坞如何用电影“维稳”

奇爱博士评《极盗者》

从《速激》到《极盗者》:好莱坞如何用电影“维稳”

最近是临近贺岁档,大片还没开始厮杀,一些中等成本的电影集中入市。葛格我为了参加“影向标”打分,已经把《不可思异》、《怦然星动》等等都已经全看了。

中国电影的取名,基本已经进入同一模式,上述两部电影,都是以成语为基础进行转化。

其实外国也差不多,葛格本周还看了今年据说最后一部好莱坞大片《极盗者》,其实也是一部翻拍的作品,改编自1991年女大导凯瑟琳.毕格罗的同名电影。当年的影片也被翻译做《惊爆点》,在动作迷影群体里还是颇有影响的。

《极盗者》这个电影,大家回头如果去看了,就知道它没有什么大明星,里面的演员我一个也不认识,但是场面说实话拍得还真的蛮刺激的,其实是将犯罪题材和极限运动结合在了一起,在全球十个国家十一个极限挑战地拍摄,据吹牛逼说90%以上都是真人拍摄(并非电脑合成)。所以,看得时候,上天入地下海,基本上你能想到的各种惊险刺激花活,人家都玩尽了。

从《速激》到《极盗者》:好莱坞如何用电影“维稳”

相对非常炫目刺激的动作场面来说,《极盗者》的叙事故事就比较逊色了。大概是讲一个曾经的极限爱好者,进入警队,奉命调查犯罪集团,并和犯罪首领搞出一番相爱相杀的故事。

这个故事猛地一看,就是很简单好莱坞的卧底类型片嘛!这有啥可说的。

但是,正是这些看起来“没啥可说的故事”,葛格我告诉大家,其实才是好莱坞真正厉害的地方,也是我写这篇小文章的出发点。

我们现在的电影评论者,很多时候缺乏电影历史的关照,擅长写的影评,都是那些“看起来很适合写影评”的电影,比如某某大师、某某艺术电影。但好莱坞的类型运作,以及如何接地气的变形,是我们常常忽视的——我们总是只把它当作一个简单的速消品,本能地就觉得它“没文化”。

其实并非如此。《极盗者》这种小片儿,在我看来,是好莱坞“维稳电影”的代表。

如果大家注意,就会发现,这部电影当中,除了男主角之外,几乎都是清一色的少数族群。这个白人男主角,混到多元族群组成的犯罪集团里,最后不光破案,似乎还和多元族群们建立了非一般的友谊。这说明什么?

近年来,美国学院里,尤其是文化研究领域,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就是好莱坞电影当中“族群性的消解”,英文名为racelessness。

在1991年的《惊爆点》中,大家可以看到毕格罗选的演员,一个是基努李维斯,一个是演《人鬼情未了》的斯威兹,基本上还都是白男配白男,尽管李维斯还是有多元族群的血统的。

从《速激》到《极盗者》:好莱坞如何用电影“维稳”

然而到了90年代中后期开始,多元族群,尤其是亚裔、墨西哥裔、意大利裔很多的多元族群人种开始频繁在美国主流大片中出现。比方说《尖峰时刻》,它跟《轰天炮》其实有相似,但用成龙和黑人演员搭配,实际上让成龙取代了传统的白人英雄的位置。

这就是一种用文化进行“维稳”的方式,而且还潜移默化地赚了各个地方的钱,是不是很高明呢?

大家你会发现,当整个欧洲艺术电影,还在突出多元族群的现实“病症问题”时,老美这个“大熔炉”玩得比欧洲人实在是精明地多。

一边把国内纷纷攘攘的族群矛盾和稀泥了,一边还得把钱赚了。

这和美国的多元族群的人口比例上升是有直接的关系的,尤其是在好莱坞以及美国左派盘踞的加州,白人据说已经早已成了“少数族群”。我最近看高晓松的《晓松奇谈》,总是提到加州如何如何,因为那个地方,真得算得上传统非白人族群的天下。

将少数族群的种族性消解,除了人物叙事的设置,更重要的,是把少数族群的亚文化“主流化”和“时尚化”。

这不能不让我想到和《极盗者》如出一辙的另一个大热系列《速度与激情》系列。《速激》写的是地下赛车这种极限运动,《极盗者》都什么都涉及,什么都来一下子。

我同学,一个狂热的汽车爱好者,曾经写过一本名为《地下城堡——夜幕下的飚车手和他的世界》的“意淫书”。他在书中描绘道:“视线下移,隐约看到最中央的橙色光圈——城市核心的封闭环道上有极其稀疏的亮点在移动,其中有两个冷色的光斑以数倍于其他的速度贴地飞行,从这两个光斑所在的地方,传来赛车引擎一浪高过一浪的嘶吼。正所谓:凌晨的二环路,稀少的车流,红区的转速,引擎的咆哮,卸压伐上美妙的声音,野性的灵魂在钢铁机器中尽情发挥。”

一个读过研究生的小知识分子,竟然骨子里有这种“狂飙犯罪”的基因!

这里且不从道德的层面去评价飚车手的是非,单单就上述的文字描写而言,却绝对是最适合被电影化的语言了。《速激》(The Fast And The Furious)便是一部以地下赛车为中心的影片,但由此引发的讨论更远远超出赛车本身。

根据第一集的导演罗勃•柯恩所言,《速度与激情》的灵感源自一个名叫李肯的记者的一篇关于东西部海岸非法赛车的文章。自从20世纪九十年代初这项活动在南加州展开以来,年轻的亚裔美国男子一直处在这场狂热运动的最前线。

柯恩选择了将故事背景改在了洛杉矶,因为就人类关系的设置而言,许多人将它视为美国梦和都市梦魇的集中储藏地。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赛车手、赛车队和爱好者是有鲜明区分的,而在真正的街头赛车手中,亚裔美国人、拉美人和美国黑人的数目也要远远超过白人。为此,柯恩还专门聘请了亚裔街头赛车手R•J•德瓦拉作为专业技术顾问,还让他扮演了一个小小的角色。

因此《速激》不仅是一部关于赛车的电影,同时也成为一部关于多元族裔的电影。影片中的大多数演员都是少数族裔,包括具有混血气质的明星范•迪塞尔,他们通过速度展示自己的力量,并掳获女性的芳心。与之形成对照的是布莱恩•斯皮尔内(保罗•沃尔克),一个富有新鲜感的神秘白人男孩。

从《速激》到《极盗者》:好莱坞如何用电影“维稳”

和《极盗者》一样的设置,沃克也是一个出类拔萃的卧底警官(赛车手们对他的身份一无所知),同时也是一个大胆的赛车手,他独有的盎格鲁-萨克逊白人血统在这块多元文化并存的土地上并没有赋予他多少先天的优势。他花重金改装的“火箭飞车”也没有立刻为他赢得尊敬。不过,随着影片的进行,斯皮尔内的领导能力逐渐得到证明——于是,这被很多学者显而易见地读解为白人先天而来的人种优势最终起到了决定性力量。

大家如果对比《极盗者》,你可以琢磨出来:就是白人英雄可以和多元族群相爱相杀,但最后一定还要回到保守的正能量设置中。因为白人代表的,还有国家机器的合法性,这是好莱坞颠覆不得的“政治正确”。

即便多元族群的主角设置,代表的仍然是白人的价值观,但他可以引领更多元的时尚潮流——《极盗者》中,所有的时尚潮流,都是多元族群引导的,大反派其实来自美国人挺讨厌的委内瑞拉,但白人英雄向伸出了友谊之手,最后也眼睁睁地看着他卷入滔滔巨浪——这种电影外的复杂的政治学,真得耐人寻味!

最后,在一部电影中,白人可以饰演反派,但也需要设置另外一个同族群的正面人物进行抵消,即便在欧洲近年的一些主流动作电影,比如我个人非常喜欢的吕克贝松的跑酷极限犯罪电影《暴走13区》,也是这样的模式。

唯有如此,才能消解掉敏感而紧张的族群关系,让电影变成一门合理又合法的成功生意。

中国电影敢不敢这么玩?我觉得不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