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乡村剃头匠老李

作者:碧云天28

改动太大,像又另起炉灶了

乡 村 剃 头 匠 老 李

儿时的记忆里,我的头发一长,就坐到了老李的剃刀下。 一把刀,一件白罩衣是老李走村串户的理发标配。如今日子好过了,人们从头讲究起来。焗油、烫、染等美容美发大兴,老李还是传统的剃头、修面,不再拿腰、掏耳。四元钱的活儿的确辛苦琐碎,匠人们纷纷改行。只有从不涨价,手艺精湛的老李依然生意好,终日忙碌。

老李因小儿麻痹后遗症行动趔趄,只得娶个哑巴。他种了十多亩水田,加上剃头的收入,也算衣食无忧,还供养一双儿女上学读书。从我记事起,老李就走村串巷 给人剃包头或散头。包头是年底结账,散头是每次结。不论他到谁家,都是烧满一锅开水备用。老李拿出梳子和剪刀,细细给人修剪平整,将鬓角剃得有模有样,叫你焕然一新。剃完温水洗过,你就一头清爽,一身轻松出门,感觉太阳格外耀眼,生活突然焕然一新。

因为老李剃头洗头的动作拿捏恰当,让斜躺着的我头顶像挠痒痒,心头也无比享受,眯起眼儿就去周公家了。到理发后打香皂,揉干洗净,修后脑勺边角的遗漏,和一些细绒毛的收尾工作,我才睁开眼,睡眼惺忪,嫌时间过得太快!

待胡须刮干净,老李的海绵擦我脖颈处剪落的碎发,我更加入梦初醒。看他收起镜子,解下我身上的白罩衣。我还是依依不舍地犹疑着,不肯离开。“不满意?!”“哦,不,不一一”我羞郝,红了脸。

老李的四块钱带来熨贴的享受,清楚地写在每一张离去的背影上,每一双脚步都那么的轻松愉快!几十年,四元钱!效果跟二十三十的理发店一样。如果遇到饭点留他吃饭,老李总婉言谢绝,骑车回去。饭后小憩片刻,他又骑车奔向下一个塆子。

前年我从镇上回老家时,正赶上老李正在给父亲剃头。我问他,您儿子在哪里高就?老李带着一脸惬意和自豪,说儿子与媳妇都在上海打工,月资上万,在镇上已买了房,还买了一辆十多万的小车。他们每年给一两万孝敬咱二老呢!

看着镜子里变得年轻的父亲,我非常感谢老李,说您二老的养老金早就绰绰有余了,您都七十岁了,也该歇歇了!这时老李提高了声调说道:“谁说不是呢!可一有人喊,我就手痒!闲不下来啊。”看到老李满足的笑脸,我真为他高兴。

在乡村剃头匠日渐稀少的当今,老李成了方圆几十里唯一的坚持。他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撑起乡村靓丽的风景, 那是一个匠人的坚守。他剃着自己对生活的热爱,也剃出别人热爱生活的精气神儿!

附原文

乡村剃头匠老李(肖雨欣)

剃头匠是一门古老的职业,旧时的剃头匠除了为客人剃头、刮须、修面外、还包括拿腰、掏耳等一个个服务子项目。特别在广大农村,因其需求人群众多,一度成为炙手可热的热门职业,而现如今,由与城镇美容美发异军突起,乡村剃头行业日渐萎缩凋零,从事这门技艺的纷纷改行,从老辈人手中继承依钵的几乎没有。而在我乡下老家,却有这么一位老剃头匠,因其手艺精湛、收费便宜,在十里八乡仍有数以千计的被服务人群,在乡民中广受欢迎。

这位老手艺人姓李,是隔壁塆大李塆人,腿脚有残疾,走路一跛一跛的,老伴是名哑巴,老李身处这样的家庭却身残志坚,种了十多亩水田,农闲时靠给附近几个村子上千名男匠、男孩剃头增加收入,一年下来不愁吃、不愁穿还能略有余积供养一双儿女上学读书。从我记事起,就记得老李常年背着一个绿色木箱子走村串巷给人剃头,剃头分包头和散头,包头就是平时主家不给钱,等到年底再一次结清,散头则是剃一次头给一次钱。老李到主家给男主人剃头时,男主人会吩咐女主人先烧满一锅开水备用,老李然后从木箱子里拿出梳子和不锈钢剪刀,将长短不一的头发修剪平整,再然后再用手动剃发机将鬓角剃得齐整利索,剃头完毕,男主人端着水温适宜的一脸盆温水由老李开始给男主人洗头,老李先打上香皂,揉干洗净后,开始用剃须刀将后脑勺和面部的绒毛胡须刮干净,然后用一大块海绵擦净脖颈处的头发,解下围裙,一个头就这样剃完了,剃散头一次四块,比起镇上那些动不动张口要二十三十的理发店要便宜的多,如果遇到饭点,主家会留老李在主家吃饭,老李会婉言谢绝主家的好意,骑上电动车回家吃饭,休息片刻后又骑车奔向下一个塆子。

前年我从镇上回老家时,正赶上老李正在给父亲剃头,与是与老李攀谈了起来,我问他,您儿子现在在哪里高就?老李带着一脸匧意回答道:儿子与媳妇在上海一家服装厂打工,每个月上万的工资,在镇上买了房,还买了一辆十多万的小车,说到这,老李满是自豪的神情,我说这不是挺好,您有这手艺,不用担心儿子托累,一年上万块的收入养活二老还不是绰绰有余,老李这时提高了声调说道:谁说不是呢!儿子每年还拿出一两万孝敬咱二老呢!看到老李晚年生活如此辛福,真为他感到高兴。

现如今老李成了附近方圆十里唯一的剃头匠,很多剃头匠中途选择了放弃,而老李却选择了坚守,选择在黑暗中为乡民们保持一道光。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