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服制度是我国服饰史上特定时期非常有特色的一种服饰制度,是指明清时期的文武官员,在官服的前胸和后背分别加上一块特别的徽识,上面绣以不同的动物纹样,用以标志官员的品级,使人一眼望去便知其官阶。文官绣飞禽,武官绣走兽,从一品到九品各有专门的规定。
明清时期的官员补服上的禽与兽,大多数是现实世界里真实存在的动物,与我们前面介绍过的明代赐服上的虚构纹样是不同的。
衣冠禽兽,是明清时期官员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曾经是一种莫大的荣耀。
一、补服制度的溯源
在官服上依据不同的官职绣以不同动物纹样的做法,可以追溯到唐代。
清人沈自南的《艺林汇考》中有“武德元年,高祖召其诸卫将军……左右武卫将军服豹纹袄子,左右诩卫将军服瑞鹰纹袄子”的记载,说明唐朝初年武官已经在官服上装饰豹鹰等兽纹了。
武则天时期,此种做法又有所扩展。《旧唐书》记载,延载元年,武则天赐予百官的绣袍上,均以成对的动物作为纹饰,“左右监门卫将军等饰以对狮子,左右卫饰以麒麟,左右武威卫饰以对虎,左右豹韬卫饰以豹,左右鹰扬卫饰以鹰,左右玉铃卫饰以对鹊”。
不过唐朝官服上所绣的动物纹样,装饰常常遍布全身,并非仅限于前胸和后背。
前胸和后背是衣服上最为醒目的两个部位。元代曾经流行一种胸背衣,即是在衣服的前胸和后背织、绣或印上各种方形的花卉、动物图案,与服装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元代胸背衣上的纹样主要起美化和装饰作用,更多时候是作为吉服上的装饰图案,吉祥意义大于礼制意义。但是这种突出前胸后背的做法,直接影响了明代的官服形制。
真正意义上的补服制度定型于明代,清代加以继承。明代沿袭了唐代用鸟兽纹样区分官员等级的传统,又融合了蒙元以方形图案装饰胸背的方法,并将其纳入国家官员服制,最终形成了补服制度。
二、明代的补服制度
明朝建立后,官服制度不断完善。经过了多次调整后,逐步将补子纳为官服体制的一部分。文官绣禽,以示文明;武官绣兽,以示威猛。《大明会典》和《明史》都有相关的记载。
文官绣禽: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云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鸂鶒,八品黄鹂,九品鹌鹑。

明代一品到九品文官双禽补
武官绣兽:一品、二品狮子,三品、四品虎豹,五品熊罴,六品、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马。下图为《大明会典》所载明代武官官服上的补子花样。
明代一品到四品武官补
明代五品到七品武官补
明代八品到九品武官补
不入九品的各种闲杂官职绣一对练雀。
练雀补
明代的风宪官负责监察百官,其官服上的补子图案是獬豸。獬豸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独角神兽,能辨是非曲直,识善恶忠奸,是正大光明、公正廉明的象征。
獬豸
明代的补服具有以下特点:
▶明代官服上的补子纹样,文官绣的禽均用两只,一翔于天,一立于地,称为“喜相逢”。武官绣的兽则有单有双。《大明会典》中,狮子、彪的数量为单,熊罴、犀牛、海马的数量为双。因明代武官补服纹样分得不是特别细,三品四品均用虎豹,所以明代武官官服中还出现了一个补子上有两个不同动物纹样的情况。
▶明代官服上的补子均为方形补,与皇帝袍服上的圆形补形成对应,寓意天圆地方,天尊地卑。
▶明代的补子尺寸比较大,一般为40厘米左右的近方形。
▶明代除了以补子区别官阶外,还沿袭了唐宋的品色衣制度,以官服的颜色来区分品级,但是比较粗略,分红、青、绿三种。文武官员一品至四品穿绯袍(红袍),五品至七品穿青袍,八品至九品穿绿袍。
三、清代的补服制度
清代品官的补纹基本沿袭了明代,但个别纹样有所调整,对明朝未作细分的部分作了更为明晰的规定。
文官依然绣禽,一品至七品与明朝相同,八品改黄鹂为鹌鹑,九品使用明朝不入品的练雀。
清代一品到三品文官补
清代四品到六品文官补
清代七品到九品文官补
武官的绣兽也略有变化:一品麒麟、二品狮子,三品豹、四品虎,五品熊,六品彪、七品、八品犀牛,九品海马。
清代一品到四品武官补
清代五品到九品武官补
都御史、副都御史、监察御史、按察使等监察系统的官员,仍用獬豸。
清代的补服特点有:
▶清代官服上的补子纹样,文官绣单禽,武官绣单兽,前后对称。
▶清代官员的补子有圆补与方补之分,亲王、世子等使用圆补,一般官员则使用方补。
郎世宁绘《万树园赐宴图》局部(故宫博物院藏)
▶清代的补子尺寸小于明代,约为30厘米左右的近方形。
▶清代品官的官服不再有颜色上的区分,统一用石青色,只通过顶戴花翎和补子纹样进行区分。
四、衣冠禽兽的语义变迁
中国自古以来对于纹饰的运用都讲究“逢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明清时期的官员补服上所使用的禽与兽,都是古人观念里的吉祥美好形象,它们或者外观美丽壮伟,或者具备某些符合伦理道德标准的习性。将这些禽兽形象穿在身上,不仅意味着富贵发达和锦绣前程,彰显着权力与地位,也是官员具有高尚道德品质的象征。
那么衣冠禽兽为什么会从一个令人羡慕和向往的美好形象一步步地不断掉价,最终沦为人面兽心、令人不齿的负面形象的呢?
首先,明清时期官场的腐败和黑暗严重损害了官员的正面形象。朝廷政治腐败,官场贿赂成风,官员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贪赃枉法,无恶不作,造成了国家的政治黑暗,官员的所作所为与其身上所穿的禽兽纹样本有的美好寓意越来越不匹配,官员渐渐堕落为外表虽锦绣华服、内心却肮脏不堪的贪官污吏。
其次,明清时期的官补制度虽规定甚详,但以下僭上、以贱充贵之事屡见不鲜,违制现象屡有发生,也屡禁不止。如江苏江阴市明代薛氏家族墓出土的两件官服,补子的图案分别为仙鹤和孔雀,而墓主人薛如淮生前做过的最高官职是承德郎刑部主事,官阶仅为正六品,明显是僭越逾制了。武官就更加混乱了,不管什么品级都敢用狮子麒麟补。官僚队伍混乱、鱼龙混杂,也滋生了许多狐假虎威、招摇撞骗的危害百姓行为。外表衣冠楚楚但品德败坏、欺压百姓的人比比皆是,导致老百姓在感情上对身穿补服的官员产生极度厌恶和痛恨,继而对衣冠禽兽一词产生敌视和鄙视。
古代有个成语叫"衣冠枭獍",用来比喻极其不孝的狠戾忘恩之人。传说枭为恶鸟,生而食母;獍为恶兽,生而食父。衣冠枭獍比喻忘恩负义之徒或极其狠毒之人。而随着衣冠禽兽一词越来越成为那些道德沦丧、行为卑劣的"伪君子"的代名词,原本高高在上、令人羡慕和向往的衣冠禽兽也就逐渐与衣冠枭獍之类同流合污,最终沦为一个贬义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