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服制度是我國服飾史上特定時期非常有特色的一種服飾制度,是指明清時期的文武官員,在官服的前胸和後背分别加上一塊特别的徽識,上面繡以不同的動物紋樣,用以标志官員的品級,使人一眼望去便知其官階。文官繡飛禽,武官繡走獸,從一品到九品各有專門的規定。
明清時期的官員補服上的禽與獸,大多數是現實世界裡真實存在的動物,與我們前面介紹過的明代賜服上的虛構紋樣是不同的。
衣冠禽獸,是明清時期官員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曾經是一種莫大的榮耀。
一、補服制度的溯源
在官服上依據不同的官職繡以不同動物紋樣的做法,可以追溯到唐代。
清人沈自南的《藝林彙考》中有“武德元年,高祖召其諸衛将軍……左右武衛将軍服豹紋襖子,左右诩衛将軍服瑞鷹紋襖子”的記載,說明唐朝初年武官已經在官服上裝飾豹鷹等獸紋了。
武則天時期,此種做法又有所擴充。《舊唐書》記載,延載元年,武則天賜予百官的繡袍上,均以成對的動物作為紋飾,“左右監門衛将軍等飾以對獅子,左右衛飾以麒麟,左右武威衛飾以對虎,左右豹韬衛飾以豹,左右鷹揚衛飾以鷹,左右玉鈴衛飾以對鵲”。
不過唐朝官服上所繡的動物紋樣,裝飾常常遍布全身,并非僅限于前胸和後背。
前胸和後背是衣服上最為醒目的兩個部位。元代曾經流行一種胸背衣,即是在衣服的前胸和後背織、繡或印上各種方形的花卉、動物圖案,與服裝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元代胸背衣上的紋樣主要起美化和裝飾作用,更多時候是作為吉服上的裝飾圖案,吉祥意義大于禮制意義。但是這種突出前胸後背的做法,直接影響了明代的官服形制。
真正意義上的補服制度定型于明代,清代加以繼承。明代沿襲了唐代用鳥獸紋樣區分官員等級的傳統,又融合了蒙元以方形圖案裝飾胸背的方法,并将其納入國家官員服制,最終形成了補服制度。
二、明代的補服制度
明朝建立後,官服制度不斷完善。經過了多次調整後,逐漸将補子納為官服體制的一部分。文官繡禽,以示文明;武官繡獸,以示威猛。《大明會典》和《明史》都有相關的記載。
文官繡禽:一品仙鶴,二品錦雞,三品孔雀,四品雲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鸂鶒,八品黃鹂,九品鹌鹑。

明代一品到九品文官雙禽補
武官繡獸:一品、二品獅子,三品、四品虎豹,五品熊罴,六品、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馬。下圖為《大明會典》所載明代武官官服上的補子花樣。
明代一品到四品武官補
明代五品到七品武官補
明代八品到九品武官補
不入九品的各種閑雜官職繡一對練雀。
練雀補
明代的風憲官負責監察百官,其官服上的補子圖案是獬豸。獬豸是古代神話傳說中的一種獨角神獸,能辨是非曲直,識善惡忠奸,是正大光明、公正廉明的象征。
獬豸
明代的補服具有以下特點:
▶明代官服上的補子紋樣,文官繡的禽均用兩隻,一翔于天,一立于地,稱為“喜相逢”。武官繡的獸則有單有雙。《大明會典》中,獅子、彪的數量為單,熊罴、犀牛、海馬的數量為雙。因明代武官補服紋樣分得不是特别細,三品四品均用虎豹,是以明代武官官服中還出現了一個補子上有兩個不同動物紋樣的情況。
▶明代官服上的補子均為方形補,與皇帝袍服上的圓形補形成對應,寓意天圓地方,天尊地卑。
▶明代的補子尺寸比較大,一般為40厘米左右的近方形。
▶明代除了以補子差別官階外,還沿襲了唐宋的品色衣制度,以官服的顔色來區分品級,但是比較粗略,分紅、青、綠三種。文武官員一品至四品穿绯袍(紅袍),五品至七品穿青袍,八品至九品穿綠袍。
三、清代的補服制度
清代品官的補紋基本沿襲了明代,但個别紋樣有所調整,對明朝未作細分的部分作了更為明晰的規定。
文官依然繡禽,一品至七品與明朝相同,八品改黃鹂為鹌鹑,九品使用明朝不入品的練雀。
清代一品到三品文官補
清代四品到六品文官補
清代七品到九品文官補
武官的繡獸也略有變化:一品麒麟、二品獅子,三品豹、四品虎,五品熊,六品彪、七品、八品犀牛,九品海馬。
清代一品到四品武官補
清代五品到九品武官補
都禦史、副都禦史、監察禦史、按察使等監察系統的官員,仍用獬豸。
清代的補服特點有:
▶清代官服上的補子紋樣,文官繡單禽,武官繡單獸,前後對稱。
▶清代官員的補子有圓補與方補之分,親王、世子等使用圓補,一般官員則使用方補。
郎世甯繪《萬樹園賜宴圖》局部(故宮博物院藏)
▶清代的補子尺寸小于明代,約為30厘米左右的近方形。
▶清代品官的官服不再有顔色上的區分,統一用石青色,隻通過頂戴花翎和補子紋樣進行區分。
四、衣冠禽獸的語義變遷
中國自古以來對于紋飾的運用都講究“逢圖必有意,有意必吉祥”。明清時期的官員補服上所使用的禽與獸,都是古人觀念裡的吉祥美好形象,它們或者外觀美麗壯偉,或者具備某些符合倫理道德标準的習性。将這些禽獸形象穿在身上,不僅意味着富貴發達和錦繡前程,彰顯着權力與地位,也是官員具有高尚道德品質的象征。
那麼衣冠禽獸為什麼會從一個令人羨慕和向往的美好形象一步步地不斷掉價,最終淪為人面獸心、令人不齒的負面形象的呢?
首先,明清時期官場的腐敗和黑暗嚴重損害了官員的正面形象。朝廷政治腐敗,官場賄賂成風,官員利用自己手中的權力,貪贓枉法,無惡不作,造成了國家的政治黑暗,官員的所作所為與其身上所穿的禽獸紋樣本有的美好寓意越來越不比對,官員漸漸堕落為外表雖錦繡華服、内心卻肮髒不堪的貪官污吏。
其次,明清時期的官補制度雖規定甚詳,但以下僭上、以賤充貴之事屢見不鮮,違制現象屢有發生,也屢禁不止。如江蘇江陰市明代薛氏家族墓出土的兩件官服,補子的圖案分别為仙鶴和孔雀,而墓主人薛如淮生前做過的最高官職是承德郎刑部主事,官階僅為正六品,明顯是僭越逾制了。武官就更加混亂了,不管什麼品級都敢用獅子麒麟補。官僚隊伍混亂、魚龍混雜,也滋生了許多狐假虎威、招搖撞騙的危害百姓行為。外表衣冠楚楚但品德敗壞、欺壓百姓的人比比皆是,導緻老百姓在感情上對身穿補服的官員産生極度厭惡和痛恨,繼而對衣冠禽獸一詞産生敵視和鄙視。
古代有個成語叫"衣冠枭獍",用來比喻極其不孝的狠戾忘恩之人。傳說枭為惡鳥,生而食母;獍為惡獸,生而食父。衣冠枭獍比喻忘恩負義之徒或極其狠毒之人。而随着衣冠禽獸一詞越來越成為那些道德淪喪、行為卑劣的"僞君子"的代名詞,原本高高在上、令人羨慕和向往的衣冠禽獸也就逐漸與衣冠枭獍之類同流合污,最終淪為一個貶義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