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朝廷命官才配叫“衣冠禽獸”,這個詞,還真不是每個人都配朝廷命官才配叫“衣冠禽獸”官服和官場位置直接挂鈎為何變成了貶義詞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27">朝廷命官才配叫“衣冠禽獸”</h1>

“衣冠禽獸”這個詞,很多人都不知道它的出處。在古代,想知道對方官大官小,看一眼衣服上繡的是什麼就行。衣冠禽獸的典故得追溯到明朝,明朝判斷官員等級,看衣服上繡的圖案就明白了,這有點類似咱們現在軍服的星星,星星個數越多,等級越高。在明朝,為了清晰展現官員級别,是以文官衣服上繡的是飛禽,武将衣服上繡的是走獸,這也便是衣冠禽獸的出處。

朝廷命官才配叫“衣冠禽獸”,這個詞,還真不是每個人都配朝廷命官才配叫“衣冠禽獸”官服和官場位置直接挂鈎為何變成了貶義詞

不僅如此,這飛禽和走獸它還是有等級差别的,比如說,一品文官繡的就是仙鶴,仙鶴是我們中國古代文化中一個很神聖的飛禽,它代表着長壽,也代表着一種永恒,甚至是貞操。九品文官身上繡的是鹌鹑,這就顯示出了級别的不同了,鹌鹑就很普通的一種鳥類。

朝廷命官才配叫“衣冠禽獸”,這個詞,還真不是每個人都配朝廷命官才配叫“衣冠禽獸”官服和官場位置直接挂鈎為何變成了貶義詞

武将也是,身上繡的走獸也是有級别的。比如一品武将繡的是麒麟,麒麟不是我們生活中真實存在的動物,但它地位高貴,被稱為祥瑞之獸,是以衣服上繡的是麒麟,就說明此人是武将級别裡地位最高的。第九品武将身上繡的是海馬,海馬跟鹌鹑一樣,也是一個非常大衆化的普通動物,是以級别也是最低的。并且,不僅飛禽走獸會有等級的差别,這顔色也有差別,1到4品是大紅色,5到7品是青色,就是一種較為深一點的藍色,8品、9品就是綠顔色了。

朝廷命官才配叫“衣冠禽獸”,這個詞,還真不是每個人都配朝廷命官才配叫“衣冠禽獸”官服和官場位置直接挂鈎為何變成了貶義詞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30">官服和官場位置直接挂鈎</h1>

為什麼在文官和武将身上繡不同的動物?不同的級别中還要有不同的顔色呢?

為了厘清楚等級!

其實這也是中國古代封建王朝禮儀規範的一種需要。比如朝廷要聚會了,皇帝聚集滿朝文武或者各種級别的官員在一起開會,不能擠成一團,得要排一個“座次”當然這個座次不是指真的坐着,古代上朝得站着,大家站立的位置就是根據衣服上的圖案決定的:一看身上繡上的是飛禽,要站在左邊,繡的是走獸,那就站右邊,這就分開了,文武百官各站兩排。

那文官如何排列順序呢?先按顔色:大紅站前邊,中間是藍色,後面是綠色,這不就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排開了,然後再根據動物的圖案,或飛禽或走獸的級别整齊排開,你該是什麼級别,站什麼隊列,就一目了然,就很容易知道自己該站什麼位置。

朝廷命官才配叫“衣冠禽獸”,這個詞,還真不是每個人都配朝廷命官才配叫“衣冠禽獸”官服和官場位置直接挂鈎為何變成了貶義詞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32">為何變成了貶義詞</h1>

衣冠禽獸本來是個褒義詞,衣冠禽獸的本意指朝廷命官,這些人都是要上朝廷的,是要見皇上的。那什麼時候變成了貶義詞了?這還是跟明朝有關,到了明朝中後期,無論是地方官還是朝官,政治都太腐敗了。任何朝代一開始腐敗,官員對百姓這态度就不一樣了,不但貪腐而且魚肉鄉民,橫征暴斂,這行為呢,就跟禽獸一樣,是以百姓将其稱為:穿着人的衣服,行為卻跟禽獸一樣!衣冠禽獸從此就開始淪為罵名,這個罵名漸漸又形成了傳統,後來辭海中都收錄了,這衣冠禽獸就成了貶義詞了,但它的出處還真的是個褒義詞,詞語的變化真的跟曆史發展是有關系的。

是以,以後有人再說“xx是衣冠禽獸”,把這個故事先講給他!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