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评论员 屈旌
昨晚,甘肃省天水市公布4例新增确诊病例活动轨迹,其中3例为天水市卫校学生,17岁,均参加过核酸采样志愿服务。(据10月31日人民网)
官方通报的3名学生的行程轨迹,让很多网友破防了,感到敬佩,更觉得心疼。他们之中,有人通宵参与核酸采样志愿服务直到凌晨3点,第二天又接着熬夜整理采集样本;有人没日没夜地连轴转,从一个采样点辗转到另一个采样点……这是我们非常熟悉的逆行者,夙兴夜寐,废寝忘食,不辞劳苦,与时间赛跑,和病毒较量,只为了大多数人的健康和安宁。尤其是,他们还都是未成年的学生,都是些肩膀还稚嫩的孩子,就为了大家这么拼命,更让人觉得感动和难受。
但也正因为他们还在孩子,还是学生,大家感动之余,难免感到疑虑。有网友很激动地表示:“为什么要让孩子上战场?”、“我们不提倡这样的奉献!”
的确,核酸采样具有相当的危险性,不能随随便便就让人操作。国家卫健委曾明确下发通知,各地要加强核酸检测全流程的质量控制,按照相关技术规范标准,做好各项工作。对从事核酸采样检测的医务人员持续开展技术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从事采样的医务人员要做好个人防护。未成年的卫校学生,在专业能力和经验上,肯定不能和专业医务人员相提并论,这样密集而疲惫地在一线工作,合乎相关规定吗?是不是一定有必要?他们之所以被感染,是不是操作过程中出现了不规范,不严密的问题,而这些风险现在有没有被控制,以后能不能被规避?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抗疫一线人员被感染,不但会让本来就紧缺的人手更加吃紧,也因为他们接触了太多的人群,也会让风险面扩大,给流调溯源工作带来更大的挑战,虽然孩子们为家乡,为民众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可嘉,但是从科学防控的角度来看,这样的做法的确是存在争议的。
医务人员的感染风险,确实是比一般人大,尤其是疫情初期,病毒凶猛,物资短缺,很多医务人员的防护措施不足,也缺乏相关应对经验,不少人都在抗疫一线被感染。但是,疫情防控发展到现在,各方面的规范应该已经比较完善,应急处置工作也有一定的经验可循,实在不太应该再发生这样的事。为什么会发生,需要仔细调查研判,及时解决问题。
当下最重要的,当然对感染者进行救治,并且严格地追根溯源,纠正不专业的做法,斩断疫情传播链条。并且进一步落实核酸检测、隔离监测、健康监测等管控措施,发动群众的力量,再与病毒决战一场。
在这一轮多省份的散发本土病例中,已经发生了数起因防疫措施不当而引发争议的事件,不但对防疫大局造成了实质影响,也影响着全国民众的齐心和团结。疫情反复已近2年,大家多少都有了疲劳心态,在面对突发状况时,有时很难掌握好尺度,会出现力所不逮或是焦躁冒进的状况。
防控形势严峻,更需要端正心态,有信心更要有耐心,该紧锣密鼓就热血澎湃,该科学有序就按部就班,该及时求助就勇于发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传统一直都在,相信大家也都会愿意去毫不吝惜地去帮助,任何一个在抗疫中遇到困难的地区,一起共渡难关。因为山河无恙,人间皆安,就是每个人都要平安,一个都不能少,一地都不能落下。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