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消暑解渴酸梅汤

作者:游鱼的宇宙

“底须曲水引流觞,暑到燕山自解凉。铜碗声声街里唤,一瓯冰水和梅汤。”吟诵清代郝懿行的这首《都门竹枝词》,仿佛再现了老北京的街头巷尾,那插着月牙戟表示天亮熬制的卖酸梅汤摊子,摊主不停地敲着小铜碗吆喝出售酸梅汤的场面;而购买者大有望汤自解渴,闻声自清凉之感,喝上这酸溜溜、甜丝丝、凉冰冰的酸梅汤,顿觉清凉解渴,暑气全消。

消暑解渴酸梅汤

酸梅汤是以乌梅为主要原料,配以冰糖、桂花、甘草、玫瑰等辅料,在铜锅或砂锅内熬制后冰镇而成的。所谓乌梅,就是选取未成熟的梅子(青梅),经熏烤干制后变为乌色的干制品。《本草纲目》载乌梅“气味酸,温,平,涩,无毒”,有下气、除热烦满、安心神、止肢体痛等多种药用功效。现代科学证明,乌梅的营养在于含有丰富的有机酸和矿物质,它虽然入口是酸的,甚至酸得令人发抖,但同糖类搭配,再加上水与冰的组合,会达到酸甜平衡、刺激味蕾、除热送凉、愉悦身心的目的。

消暑解渴酸梅汤

中国人饮用酸梅汤的历史悠久,南宋《武林旧事》述及杭州食肆所卖的“卤梅水”,就比较接近于酸梅汤。《水浒传》在写到西门庆遇潘金莲后,不知所措,去王婆茶坊摸底细。“王婆出来道:‘大官人,吃个梅汤?’西门庆道:‘最好,多加些酸。’王婆做了梅汤,双手递与西门庆。”《红楼梦》里也提到酸梅汤:一日,宝玉被其父贾政一顿板子打得“臀上作痛,如针挑刀挖一般”之后,吃不了也喝不下,就在周围的人纷纷着急的时候,袭人说宝玉“只嚷干渴,要吃酸梅汤”。

消暑解渴酸梅汤

将酸梅汤做出名的,要算“中华老字号”北京的信远斋和九龙斋。信远斋于清乾隆五年(1740年)开业,原址在东琉璃厂文明胡同口外,现在北京昌平工业园区建设有大工厂。其酸梅汤“选料精,配料重”,用的是清宫御茶房的配方,并在熬制时经常聘请清宫官吏品尝,征求他们的意见加以改进和提高,故有“宫廷异宝”之誉。

消暑解渴酸梅汤

九龙斋也开店于清乾隆年间,经过三次搬迁,最后迁到前门大街。《道咸以来朝野杂记》载:京中制梅汤者,“向以琉璃厂信远斋及前门大街九龙斋最负盛名”。清道光年间进士方浚颐的《春明杂记》也赞道:“止渴梅汤冰镇久,驰名无过九条龙。”除歇业了一段时间外,每到夏天,这个店的酸梅汤每天清晨熬制晾凉后,装在大青花瓷罐内,周围用冰块围着,卖时用木提子提。

消暑解渴酸梅汤

酸梅汤要想做得好喝,关键是要控制好乌梅、糖料和水(冰)的比例,即我们通常所说的酸甜比。太酸了会刺牙,太甜了会腻口,水(冰)多了又会冲淡其固有的风味。只有甜中带酸,酸中带甜,再加上适量的香料提味,才恰到好处。梁实秋《雅舍谈吃》谈到信远斋熬制酸梅汤的成功秘诀道:“冰糖多,梅汁稠,水少,所以味浓而酽。入口冰凉,甜酸适度,含在嘴里如品纯醪,舍不得下咽。”这是知味之谈。

消暑解渴酸梅汤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