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子
自从《孙子兵法》问世以来,有太多解读《孙子兵法》的著作,但是被后世所承认的有十一家,是为《十一家注孙子》,此书成书于宋。
十一家注解孙子兵法的人多出于唐代和宋代,唐因安史之乱,宋因边防安危,使其两个朝代尤为注重兵法。
十一家分别是曹操、孟氏、李筌、贾林、杜佑、杜牧、陈皞(hào)、王皙、梅尧臣、何氏、张预。
曹操是第一个注解《孙子兵法》的。他的注解最准确、最受重视,但因为太过专业,注解极为简略,解读起来并不容易。
孟氏名字及籍贯身世均不详,甚至朝代也不确定,可能是南朝梁人。他的注解传下来不多,但毕竟传下来了,也有可取之处。
李筌大概在唐玄宗时期,曾在少林寺旁的少室山隐居修道,后来由“少室布衣”升任荆南节度判官,最后官至刺史。其注解也有很多可取之处。
贾林,唐德宗时昭义军节度使李抱真的幕僚,曾为李抱真游说王武俊而破朱泚,封武威郡王,拜神策统军。他本身就是军事家,与曹操类似,注解也很简略。
杜佑,唐朝中叶宰相,经历了安史之乱,痛定思痛,以“富国安人之术为己任”,以三十六年的功力博览古今典籍和历代名贤论议,考溯各种典章制度的源流,以“往昔是非”,“为来今龟镜”,撰成二百卷的巨著《通典》,为典章制度专史的先河,史称《杜佑通典》。《通典》收录了《孙子兵法》,也对之有“训解”。其注高屋建瓴,亦有诸多可取之处。
杜牧是杜佑的孙子,也是一个诗人。他的注最丰富,而且引用了很多的战史战例,讲解细致。他注《孙子兵法》爱说曹操的不是,所以别人也爱说他的不是。
陈皞是晚唐人,史书说:“陈皞以曹公注隐微,杜牧注疏阔,更为之注。”也就是说,他觉得曹注比较简略,而且太专业,普通人看不懂;杜牧注得详细、丰富且通俗,但某些地方又不准确、不严谨。所以他在前面两人基础上,再注解一遍。
曹操、杜牧、陈皞,这三个人的注合起来,史称“三家注”。以上李筌、贾林、杜佑、杜牧、陈皞五人,都是唐朝人。盖因安史之乱,所以大家都研究兵法。
第二个重视兵法的朝代是宋朝。宋朝开国便是重文轻武,加上承平太久,可用之将才缺乏,在面临西夏和其它北方少数民族的军事压力时, 倍感焦灼,故此盛行兵法。在这个时期宋官方编辑成《武经七书》,作为军事教科书。《孙子兵法》成为武经之首,也是在宋朝由政府确立的。
王暂注解《孙子兵法》就是在这个时期,其本人具体籍贯生平已不可考据了。
梅尧臣是位诗人,与欧阳修交好。其注简切严整,质量很高。
何氏,名字、时代都不清楚,其所留注文亦不多,既然在十一家注名列,亦有可参考的价值。
张预是南宋人,他不仅注了《孙子兵法》,还写了一本《百将传》,功夫下得深,注解质量也很高。
当代人注解的版本有: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郭化若《孙子兵法译注》、《华杉讲透孙子兵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