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载弦歌不辍,桃李天下;九十载岁月峥嵘,砥砺前行。今天,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90岁的生日。半部电台起家,长征路上办学,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嘱托,成为“科学的千里眼顺风耳”。风华正茂,薪火相传,西电这幅气势磅礴的动人画卷,正在徐徐向我们铺展。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3">泼墨——九秩电波,铺展红色画卷</h1>
泼墨成画,气势如虹。九十载的风风雨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绵延着中国高校最长的红色根脉,红色电波照耀着传统,为西电这幅壮丽的画卷铺上了最美的底色。
20世纪30年代初,国民党政府发动了对中央根据地的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革命形势非常严峻。红军在毛泽东、朱德的指挥下,诱敌深入,取得了第一次反围剿的胜利。这场战役中收缴的半部电台,是我军历史上最早的无线电通信设备,也造就了西电的前半生。
1930年12月,中央红军在第一次反围剿的龙岗战役中,缴获的半部电台(发报机已损坏)
利用这半部电台,党中央决心开办无线电训练班,培养自己的无线电通信技术人员。1931年2月10日在江西宁都县小布村开办了第一期无线电训练班,这是红军史上的第一次培养无线电通信人员的训练单位,从此人民军队的通信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毛泽东也曾多次为训练班讲政治课,做时事报告。在积累了经验之后,训练班扩建为为中央军委无线电学校,由王铮担任校长,这也就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前身。
江西宁都小布祠堂
毛泽东为学员们讲课
1934年10月,学校随中央红军踏上二万五千里的长征之路,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在延安建立了中央军委无线电通信学校,也就是延安通校,西电也成为了一所经历了万里长征的光荣学校。抗战时期,通校师生积极投身抗日救国运动中,满足了部队通信联络的需要,为争取民族独立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红军长征路上通校学员边走边学
毛泽东为无线电学校第一期学员上政治课
抗战胜利后,学校迁往河北,在河北获鹿成立了华北军区电讯工程学校。后来华北电专又扩建为“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工程学校”,简称“军委工校”,校址设在张家口,学校的各项工作也开始走向正规化。1958年学校迁址西安,1966年转为地方建制,1988年定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1958年,全校师生依依惜别张家口
从无线电培训班到延安通校,从延安通校到华北电专,从华北电专到军委工校,从军委工校到西军电,从西军电到西北电讯工程学院,从西北电讯工程学院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电人一直坚守初心与使命,为国家通信事业的发展艰苦奋斗,不懈努力。毛泽东曾两次为学校题词,更是彰显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学校的亲切关怀和对西电学子的殷切厚望。
1949年11月27日,军委工校(西电前身)举行开学典礼,毛泽东为学校题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1960年1月8日,毛泽东主席再次为学校题词:艰苦朴素
筚路蓝缕,玉汝于成。西电始终与共和国同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九十载奋斗路上,光荣的红色传统为西电着色,那些勇往直前的峥嵘岁月为西电的发展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4">挥毫——运笔入神,绘就科研华章</h1>
笔墨描山河,挥毫著春秋。九十载的前行路,西电始终在科研报国的道路上奋勇前行,绘就了一幅幅动人华章。
红色电波指引着西电砥砺前行,多年以来,学校在电子信息技术领域创下无数“第一”。第一台气象雷达、第一套流星余迹通讯系统、第一台可编程雷达信号处理机、第一台毫米波通讯机、我军通信装备史上第一部“塞绳电报互换机”、第一台“塔型管空腔振荡器”、第一套“三坐标相控阵雷达”……为我国信息化、国防现代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1958年学校研制成功我国第一部气象测雨雷达
2013年以来,学校科研指标稳步提升,在认知雷达、移动通讯、网络信息安全、高功率微波集成器件、智能计算、大型天线机电耦合等方面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果,2012年以来学校获国家科技奖励21项。2014年,学校牵头的“信息感知技术协同创新中心”通过国家“2011计划”认定,位列行业产业类第一,进一步奠定了学校在全国高校中突出的国防科研特色优势地位。
科研之路从未停息,一代代西电人始终不畏艰难,朝着科研的高峰不断攀登。段宝岩院士团队在为世界上最大和最具威力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观天巨眼”(FAST)提供了西电智慧之后,又一次瞄准国家战略需求,主动为国分忧,开启“逐日工程”,通过设立空间太阳能电站,运用新的工程技术手段有效采集,化解国家能源危机。郑晓静院士和西电校友、航天科技委主任包为民院士提出建立“觅音计划”,寻觅系外近邻类地宜居行星,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具有西电特色的中国科技方案。
观天巨眼FAST
发扬西电人“老黄牛”精神,学校在雷达通信领域默默开垦拓荒,研制出了国内第一款认知雷达、第一款跟踪识别雷达,填补了相关研究的空白;带着智造中国“芯”的宏伟愿景,学校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和器件研发的科研水平跻身国际前列,有着该领域“三项代表性成果之一”称号的GaN微波器件,批量应用于北斗导航卫星系统;研发“秦盾云加密数据库系统”,成果目前已在建设银行、招商银行、中国兵器、济南政务云等单位和系统得到了应用……
同时,学校大力加强产学研相结合,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有中国西部军民融合创新谷暨西安电子谷、陕西工业研究院、国家大学科技园。此外,还与国内大型知名企事业单位联合建立股份制公司,成立战略联盟、设立企业基金、建立联合实验室及研究生实习基地,有力促进了科技成果的转化。
一代代西电人,不畏艰难,不断奋进,他们取得的累累硕果,给西电这幅画卷增添了最明艳的一笔。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22">勾勒——学在西电,描摹成长轮廓</h1>
从培育出我军最早的一批无线电通信人员,被毛泽东称赞为“科学的千里眼,顺风耳”,到走出多位航天总师,形成又红又专的人才培养“西电现象”。九十载峥嵘岁月里,西电不忘初心,在前行中描摹出无数西电学子“厚德、求真、砺学、笃行”动人的身影。作为一所以信息与电子科学为主、工、理、管、文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全国重点大学,西电始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能力和水平。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是国内最早建立信息论、信息系统工程、雷达、微波天线、电子机械、电子对抗等专业的高校之一,开辟了我国IT学科的先河,形成了鲜明的电子与信息学科特色与优势。目前,学校拥有2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覆盖6个二级学科),1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34个省部级重点学科,14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0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65个本科专业。
在全国第四轮一级学科评估结果中,西电3个学科获评A类: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评估结果为A+档,并列全国第1;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位于A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评估结果为A-档,学校电子信息类学科继续保持国内领先水平。在2021年发布的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西电拥有3个中国顶尖学科。
在2021年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中,学校上榜11个学科,其中,通信工程居世界第一,交通运输工程高居全球第五,遥感技术位居全球第八。
而2021年9月发布的ESI数据中,西电工程学和计算机科学均位列全球排名前1‰,更加显现出学校电子信息类学科的优势。
2021年9月ESI排行榜:西电上榜的千分之一学科
铸就优势特色,还离不开强大的师资力量。教师是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在西电成长的岁月中,有无数名师倾囊相授,助力西电学子勇攀高峰。他们之中,有我军通信事业开山鼻祖、首任校长王诤,有我国雷达裁判长保铮院士,有牵头建设重大科学项目并得到习近平总书记指示批示的郑晓静、段宝岩院士,有从地质队电工蝶变为发现半导体材料新大陆的郝跃院士……在砥砺前行中,西电拥有了一支结构合理、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队伍,他们是西电的旗帜,给了无数西电学子丰富的精神滋养。
西电首任校长王诤将军
保铮院士
郑晓静院士
段宝岩院士
郝跃院士
建校90年来,西电先后为国家输送了31万余名电子信息领域的高级人才,走出了120多位解放军将领,成长起了24位院士,1977年恢复高考以后的院士校友有20位,在全国名列前茅;产生了10余位国家副部级以上领导;培养了联想创始人柳传志,国际GSM奖获得者李默芳,欧洲科学院院士、著名的纳米技术专家王中林;培育了“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总设计师杨宏等多位航天总师,在北斗、天眼、嫦娥、天问、天和等重大工程中做出重要贡献。这些优秀的校友们在国家的发展历程中释放着强大的力量,同时,也激励着西电不断发展,培育出更多优秀人才。
教育理念的创新能够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创造更好的条件。在课程建设方面,西电致力于推动课程体系与实践教学的改革:扩展课程规模、加强优质课程、教材、精品共享资源的建设力度、促进各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打造“西电金课”;秉持着“因材施教、分类培养”的教育理念,从2020级新生开始,采用一年级按专业大类进行培养,二年级大类分流后按学生所选专业培养的“1+3”培养模式,更加注重学生个性发展;设立国际双创实践周,助力学生开阔国际视野,增强学生实践能力,深化创新创业教育内涵。
九十载奋斗路,九十载风雨途,西电拿起她手中的笔,精心描绘每一个学子的成长轮廓,又目送着无数学子走向更远方,看着他们为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西电精神始终牢记心间,西电人,一直在求真的路上!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30">渲染——春夏秋冬,万种风情在心间</h1>
西电把美景藏进了一年四季,把万种风情藏在西电人心间。“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朗朗书声与美景相伴,四季流转间留下了无数美好的思念。动人的景致,给西电这幅画卷上增添了一抹独特的风情。
春季桃色灿烂,新叶吐绿,一片生机盎然;夏季梧桐垂柳,绿意在眼前,惬意在心间;秋季银杏与红叶相映,平添一分火热;冬季银装素裹,在纯净之中又增添一分坚毅。春秋流转,寒暑易节,西电的美丽惊艳了时光,让每一个西电人永远难忘。
除了四季美景,西电校园中还有许多暗号,这是独属于西电的风采。走进西电,第一眼就会被科技感十足的观光塔吸引,站在塔上,可俯瞰整个西电的风景。
远望谷体育馆形似一只金光闪闪的大碗,被西电人亲切地称为“大金碗”,前不久,这里还承办了十四运羽毛球比赛。
藏书千万的图书馆无疑是西电学子们最留恋的地方,北校区逸夫图书馆和南校区图书馆见证了无数埋头苦学的身影。
北校区洋溢着纯血统苏式风格的主楼,映照出西电红色的光辉历史,南校区A、B、C、D、E、F、G几栋教学楼展现着科技高速发展的新时代面貌……
这许多令人难忘的美景,是西电画卷中最独特的一抹亮色。在校园中徜徉,在四季中成长,这里的一草一木,都饱含深情,藏着无数西电人的回忆与眷恋。
九秩芳华,初心不改;砥砺前行,奋进不息。90岁的西电,依旧风华正茂,依旧使命在肩。未来,西电也将继续在双一流建设的道路上前进,传承西电精神,为国家和人民创造更多先进的科技成果,助力中华民族早日实现腾飞的梦想,谱写无愧时代的发展新篇章!
关注“西电招生办”,获取更多精彩资讯
素材来源: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官网、官微,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新闻网,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图书馆官网,西电记忆官微,西电90周年校庆官微,西电博物馆官微,西电青年官微、最佳大学官微、软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