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載弦歌不辍,桃李天下;九十載歲月峥嵘,砥砺前行。今天,是西安電子科技大學90歲的生日。半部電台起家,長征路上辦學,牢記“為人民服務”的囑托,成為“科學的千裡眼順風耳”。風華正茂,薪火相傳,西電這幅氣勢磅礴的動人畫卷,正在徐徐向我們鋪展。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3">潑墨——九秩電波,鋪展紅色畫卷</h1>
潑墨成畫,氣勢如虹。九十載的風風雨雨,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綿延着中國高校最長的紅色根脈,紅色電波照耀着傳統,為西電這幅壯麗的畫卷鋪上了最美的底色。
20世紀30年代初,國民黨政府發動了對中央根據地的軍事圍剿和經濟封鎖,革命形勢非常嚴峻。紅軍在毛澤東、朱德的指揮下,誘敵深入,取得了第一次反圍剿的勝利。這場戰役中收繳的半部電台,是我軍曆史上最早的無線電通信裝置,也造就了西電的前半生。
1930年12月,中央紅軍在第一次反圍剿的龍崗戰役中,繳獲的半部電台(發報機已損壞)
利用這半部電台,黨中央決心開辦無線電訓練班,培養自己的無線電通信技術人員。1931年2月10日在江西甯都縣小布村開辦了第一期無線電訓練班,這是紅軍史上的第一次培養無線電通信人員的訓練機關,從此人民軍隊的通信工作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毛澤東也曾多次為訓練班講政治課,做時事報告。在積累了經驗之後,訓練班擴建為為中央軍委無線電學校,由王铮擔任校長,這也就是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的前身。
江西甯都小布祠堂
毛澤東為學員們講課
1934年10月,學校随中央紅軍踏上二萬五千裡的長征之路,1935年10月勝利到達陝北,在延安建立了中央軍委無線電通信學校,也就是延安通校,西電也成為了一所經曆了萬裡長征的光榮學校。抗戰時期,通校師生積極投身抗日救國運動中,滿足了部隊通信聯絡的需要,為争取民族獨立做出不可磨滅的貢獻。
紅軍長征路上通校學員邊走邊學
毛澤東為無線電學校第一期學員上政治課
抗戰勝利後,學校遷往河北,在河北獲鹿成立了華北軍區電訊工程學校。後來華北電專又擴建為“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工程學校”,簡稱“軍委工校”,校址設在張家口,學校的各項工作也開始走向正規化。1958年學校遷址西安,1966年轉為地方建制,1988年定名“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1958年,全校師生依依惜别張家口
從無線電教育訓練班到延安通校,從延安通校到華北電專,從華北電專到軍委工校,從軍委工校到西軍電,從西軍電到西北電訊工程學院,從西北電訊工程學院到西安電子科技大學,西電人一直堅守初心與使命,為國家通信事業的發展艱苦奮鬥,不懈努力。毛澤東曾兩次為學校題詞,更是彰顯了黨和國家上司人對學校的親切關懷和對西電學子的殷切厚望。
1949年11月27日,軍委工校(西電前身)舉行開學典禮,毛澤東為學校題詞: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1960年1月8日,毛澤東主席再次為學校題詞:艱苦樸素
筚路藍縷,玉汝于成。西電始終與共和國同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九十載奮鬥路上,光榮的紅色傳統為西電着色,那些勇往直前的峥嵘歲月為西電的發展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4">揮毫——運筆入神,繪就科研華章</h1>
筆墨描山河,揮毫著春秋。九十載的前行路,西電始終在科研報國的道路上奮勇前行,繪就了一幅幅動人華章。
紅色電波指引着西電砥砺前行,多年以來,學校在電子資訊技術領域創下無數“第一”。第一台氣象雷達、第一套流星餘迹通訊系統、第一台可程式設計雷達信号處理機、第一台毫米波通訊機、我軍通信裝備史上第一部“塞繩電報互換機”、第一台“塔型管空腔振蕩器”、第一套“三坐标相控陣雷達”……為我國資訊化、國防現代化做出了重要貢獻。
1958年學校研制成功我國第一部氣象測雨雷達
2013年以來,學校科研名額穩步提升,在認知雷達、移動通訊、網絡資訊安全、高功率微波內建器件、智能計算、大型天線機電耦合等方面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果,2012年以來學校獲國家科技獎勵21項。2014年,學校牽頭的“資訊感覺技術協同創新中心”通過國家“2011計劃”認定,位列行業産業類第一,進一步奠定了學校在全國高校中突出的國防科研特色優勢地位。
科研之路從未停息,一代代西電人始終不畏艱難,朝着科研的高峰不斷攀登。段寶岩院士團隊在為世界上最大和最具威力的單口徑射電望遠鏡“觀天巨眼”(FAST)提供了西電智慧之後,又一次瞄準國家戰略需求,主動為國分憂,開啟“逐日工程”,通過設立空間太陽能電站,運用新的工程技術手段有效采集,化解國家能源危機。鄭曉靜院士和西電校友、航天科技委主任包為民院士提出建立“覓音計劃”,尋覓系外近鄰類地宜居行星,為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提出具有西電特色的中國科技方案。
觀天巨眼FAST
發揚西電人“老黃牛”精神,學校在雷達通信領域默默開墾拓荒,研制出了國内第一款認知雷達、第一款跟蹤識别雷達,填補了相關研究的空白;帶着智造中國“芯”的宏偉願景,學校第三代半導體材料和器件研發的科研水準跻身國際前列,有着該領域“三項代表性成果之一”稱号的GaN微波器件,批量應用于北鬥導航衛星系統;研發“秦盾雲加密資料庫系統”,成果目前已在建設銀行、招商銀行、中國兵器、濟南政務雲等機關和系統得到了應用……
同時,學校大力加強産學研相結合,增強科技創新能力。建設有中國西部軍民融合創新谷暨西安電子谷、陝西工業研究院、國家大學科技園。此外,還與國内大型知名企事業機關聯合建立股份制公司,成立戰略聯盟、設立企業基金、建立聯合實驗室及研究所學生實習基地,有力促進了科技成果的轉化。
一代代西電人,不畏艱難,不斷奮進,他們取得的累累碩果,給西電這幅畫卷增添了最明豔的一筆。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22">勾勒——學在西電,描摹成長輪廓</h1>
從培育出我軍最早的一批無線電通信人員,被毛澤東稱贊為“科學的千裡眼,順風耳”,到走出多位航天總師,形成又紅又專的人才培養“西電現象”。九十載峥嵘歲月裡,西電不忘初心,在前行中描摹出無數西電學子“厚德、求真、砺學、笃行”動人的身影。作為一是以資訊與電子科學為主、工、理、管、文多學科協調發展的全國重點大學,西電始終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不斷提高人才培養的能力和水準。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是國内最早建立資訊論、資訊系統工程、雷達、微波天線、電子機械、電子對抗等專業的高校之一,開辟了我國IT學科的先河,形成了鮮明的電子與資訊學科特色與優勢。目前,學校擁有2個國家一級重點學科(覆寫6個二級學科),1個國家二級重點學科,34個省部級重點學科,14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26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10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65個大學專業。
在全國第四輪一級學科評估結果中,西電3個學科獲評A類:電子科學與技術學科評估結果為A+檔,并列全國第1;資訊與通信工程學科位于A檔;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評估結果為A-檔,學校電子資訊類學科繼續保持國内領先水準。在2021年釋出的軟科中國最好學科排名中,西電擁有3個中國頂尖學科。
在2021年軟科世界一流學科排名中,學校上榜11個學科,其中,通信工程居世界第一,交通運輸工程高居全球第五,遙感技術位居全球第八。
而2021年9月釋出的ESI資料中,西電工程學和計算機科學均位列全球排名前1‰,更加顯現出學校電子資訊類學科的優勢。
2021年9月ESI排行榜:西電上榜的千分之一學科
鑄就優勢特色,還離不開強大的師資力量。教師是大學的核心競争力,在西電成長的歲月中,有無數名師傾囊相授,助力西電學子勇攀高峰。他們之中,有我軍通信事業開山鼻祖、首任校長王诤,有我國雷達裁判長保铮院士,有牽頭建設重大科學項目并得到習近平總書記訓示批示的鄭曉靜、段寶岩院士,有從地質隊電工蝶變為發現半導體材料新大陸的郝躍院士……在砥砺前行中,西電擁有了一支結構合理、富有創新精神的教師隊伍,他們是西電的旗幟,給了無數西電學子豐富的精神滋養。
西電首任校長王诤将軍
保铮院士
鄭曉靜院士
段寶岩院士
郝躍院士
建校90年來,西電先後為國家輸送了31萬餘名電子資訊領域的進階人才,走出了120多位解放軍将領,成長起了24位院士,1977年恢複聯考以後的院士校友有20位,在全國名列前茅;産生了10餘位國家副部級以上上司;培養了聯想創始人柳傳志,國際GSM獎獲得者李默芳,歐洲科學院院士、著名的納米技術專家王中林;培育了“天宮一号”目标飛行器總設計師楊宏等多位航天總師,在北鬥、天眼、嫦娥、天問、天和等重大工程中做出重要貢獻。這些優秀的校友們在國家的發展曆程中釋放着強大的力量,同時,也激勵着西電不斷發展,培育出更多優秀人才。
教育理念的創新能夠為培養高素質人才創造更好的條件。在課程建設方面,西電緻力于推動課程體系與實踐教學的改革:擴充課程規模、加強優質課程、教材、精品共享資源的建設力度、促進各專業核心課程建設,打造“西電金課”;秉持着“因材施教、分類培養”的教育理念,從2020級新生開始,采用一年級按專業大類進行培養,二年級大類分流後按學生所選專業培養的“1+3”培養模式,更加注重學生個性發展;設立國際雙創實踐周,助力學生開闊國際視野,增強學生實踐能力,深化創新創業教育内涵。
九十載奮鬥路,九十載風雨途,西電拿起她手中的筆,精心描繪每一個學子的成長輪廓,又目送着無數學子走向更遠方,看着他們為祖國的建設添磚加瓦。西電精神始終牢記心間,西電人,一直在求真的路上!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30">渲染——春夏秋冬,萬種風情在心間</h1>
西電把美景藏進了一年四季,把萬種風情藏在西電人心間。“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朗朗書聲與美景相伴,四季流轉間留下了無數美好的思念。動人的景緻,給西電這幅畫卷上增添了一抹獨特的風情。
春季桃色燦爛,新葉吐綠,一片生機盎然;夏季梧桐垂柳,綠意在眼前,惬意在心間;秋季銀杏與紅葉相映,平添一分火熱;冬季銀裝素裹,在純淨之中又增添一分堅毅。春秋流轉,寒暑易節,西電的美麗驚豔了時光,讓每一個西電人永遠難忘。
除了四季美景,西電校園中還有許多暗号,這是獨屬于西電的風采。走進西電,第一眼就會被科技感十足的觀光塔吸引,站在塔上,可俯瞰整個西電的風景。
遠望谷體育館形似一隻金光閃閃的大碗,被西電人親切地稱為“大金碗”,前不久,這裡還承辦了十四運羽毛球比賽。
藏書千萬的圖書館無疑是西電學子們最留戀的地方,北校區逸夫圖書館和南校區圖書館見證了無數埋頭苦學的身影。
北校區洋溢着純血統蘇式風格的主樓,映照出西電紅色的光輝曆史,南校區A、B、C、D、E、F、G幾棟教學樓展現着科技高速發展的新時代面貌……
這許多令人難忘的美景,是西電畫卷中最獨特的一抹亮色。在校園中徜徉,在四季中成長,這裡的一草一木,都飽含深情,藏着無數西電人的回憶與眷戀。
九秩芳華,初心不改;砥砺前行,奮進不息。90歲的西電,依舊風華正茂,依舊使命在肩。未來,西電也将繼續在雙一流建設的道路上前進,傳承西電精神,為國家和人民創造更多先進的科技成果,助力中華民族早日實作騰飛的夢想,譜寫無愧時代的發展新篇章!
關注“西電招生辦”,擷取更多精彩資訊
素材來源: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官網、官微,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新聞網,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圖書館官網,西電記憶官微,西電90周年校慶官微,西電博物館官微,西電青年官微、最佳大學官微、軟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