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红楼梦的伙伴儿都知道,刘姥姥是整本红楼梦中穿针引线的人物,通过刘姥姥的视角带着我们看到了荣国府表面的一派荣华繁盛至落败的景象。
她本来守着两亩薄田度日,膝下仅有一女,因女儿女婿忙于生计,所以被接到女儿家中照顾外孙。
话说一个农村老妇人是如何获得高门大户的青睐并且过上了小康生活,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h1 class="pgc-h-arrow-right">1. 深陷生活的泥潭,却从未退缩。</h1>
因为家中贫穷,过冬的粮食都没有,女婿狗儿在家喝闷酒撒气,刘姥姥给他出主意让他去长安城走动走动。“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有些机会,也未可知”。
原来这狗儿的祖父曾经和凤姐的祖父一同为官,又都姓王,所以连了宗。到狗儿父亲这一辈家业已经萧条,再到狗儿日子过得更加艰难。
听刘姥姥这么一说,狗儿有些心动,但两口子都舍不下脸面,只推让刘姥姥带着外孙板儿前去。刘姥姥想着家里这种情况,就厚着脸皮去碰一碰,就算没有银子去见见世面也好。
刘姥姥去荣国府,想要拜见所谓“真佛”是艰难的。先是受到看门奴的耍弄,再后是向周瑞家的陪笑请托,继又向平儿请安,然后又守候了好一阵,这才得见凤姐,甚至连王夫人的面都没见到。
扭捏着向凤姐说明了囧境,得了二十两银子并一吊钱回家,解决了家里的经济危机。
刘姥姥舍下脸面,敢于走出去寻求帮助,才得以让一家人摆脱了生活的窘境。
正所谓有舍才有得,如果面对困难总是逃避,怨天尤人,就算别人想帮你也抓不住你的手。所以遇到困境要学位主动出击,寻找解决的办法。
<h1 class="pgc-h-arrow-right">2.处事圆滑</h1>
刘姥姥能够获得凤姐的资助,少不了一个关键人物的搭桥牵线,那就是王夫人的陪房周瑞家的。
周瑞家的作为太太的陪房是有些脸面的,先是找到凤姐的心腹平儿讲明了刘姥姥的情况,而后又在凤姐面前竭力帮刘姥姥说好话,鼓励她开口讲明来意。
这一切刘姥姥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所以得了凤姐的银子,对周瑞家的千恩万谢并拿出一块给周瑞家的作为答谢,周瑞家虽然是奴才,但自己家也是有雇下人伺候的,哪里会把这点银子放在眼里。
但是这个给的举动非常好,证明没有白帮你这个人,正所谓“帮你是情分,不帮也是本分”。
人家收不收是人家的事,你给不给是你的心意,也让人家知道你不是一个白眼狼,至少从心里来说是开心的。这就为后面周瑞家的帮忙二次传话留下了好印象。
<h1 class="pgc-h-arrow-right">3.知恩图报</h1>
第二次看到刘姥姥进荣国府,按照以前的刻板印象,我还以为又是来打秋风的呢。当然是我狭隘了。
原来刘姥姥是给大家送东西来的。家里的蔬菜瓜果刚摘下来,还没卖就先大袋小袋扛去贾府给众人尝鲜。了解农村生活的都知道,大多农家打了稻子或者新鲜的瓜果菜蔬都会先拿到集市上换钱的。
得了别人的好处,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回报别人,这样的人怎么能不受大家喜欢呢?尽管这些瓜果对于贾家来说算不得什么,但是更难得的是这一片赤诚的心意。
如果说第一次进荣国府受到的是大家的鄙视和不尊重,那么这一次应该是获得了部分人的好感的。这姥姥朴实真诚,也让大家逐步改变了对她的印象。
也正是因为刘姥姥的知恩图报,凤姐还破天荒留她歇上一夜,想她上次来也不过只吃了顿饭。
在现实生活中也愿意和这样的人交往,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还是要有反馈的,不管是金钱或者情感上,单方面付出的人都会很累,久而久之就淡去了。所以知恩图报的人更值得深交,这一点在后来贾家败落之际就可看尽全貌。
<h1 class="pgc-h-arrow-right">4. 情商高,会说话</h1>
周瑞家的给凤姐传话刘姥姥来了,正好被贾母听到,贾母上了年纪正想找一位积古的老人家说话,所以请刘姥姥过去相见。
接下来的情节算是刘姥姥的高光时刻了,在这里我们可以发现刘姥姥身上有很多人际智慧,最重要的就体现在她的说话上面,她对每个人说的话都不一样,但是都能让别人喜欢她,愿意跟她交流。
比如,贾母说:“我老了,都不中用了,眼也花,耳也聋,记性也没了”。所以亲戚朋友一来,我都不见,日常生活就是能吃得吃几口,睡一觉,闷了就和孙子孙女玩笑一回就完了。
刘姥姥说道:“这正是老太太的福了。我们想这么着也不能”。
刘姥姥的话就很好地取悦了贾母,贾母也很享受这样的儿孙绕膝的生活,但是有个人把心里话讲出来感觉就完全不一样,对比年纪比贾母还大几岁的刘姥姥,一个因困苦求助别家经济才稍微好转,更衬托贾母确实是享福了。
再比如,刘姥姥给众人讲故事(其实是信口开合,嘿嘿)。说一个大雪天,有人神神秘秘来偷柴草,大家都在猜这个人是谁,原来是个十七八岁的漂亮姑娘。大家有没有发现刘姥姥很厉害,深谙讲故事的精髓。
就好像你在上面讲故事,下面的人听得聚精会神,要么故事新奇,要么自己和故事里的人物有共情,而刘姥姥巧妙地运用了这两点。因为满屋子都是漂亮的十几岁姑娘,讲到和自己相关的,那当然会认真听了。
却没想到,一场大火把众人从故事中拉回了现实。即使火被及时扑灭,但是众人兴致已失去了大半,而且上了年纪的人很容易迷信,觉得是讲到抽柴所以引来了大火。
但是没关系,我们的姥姥马上力挽狂澜,故事二说来就来。这次说的是一个九十多岁的老奶奶孙子死了,后来诚心念佛感动了观音菩萨,重得了一个大胖孙子。可见神佛是有的。
这一回的故事就很好地合了两个人的心事。首先就是王夫人,本来有一个很优秀的长子,却英年早逝,后来好不容易得了宝玉,所以整日吃斋念佛还愿。王夫人都听入神了,这里她应该是找到了共鸣,长子的死让他痛心,宝玉的到来让她看到了希望。刘姥姥的故事让她得到安慰。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刘姥姥走的时候王夫人还大方给了一百两银子。
贾母就更不必说了,谁都知道宝玉是被她捧在手心里长大的,故事里新得的孙子可不就是宝玉吗。最重要的是还讲到了九十多岁的老人家,当时贾母才七十出头,能够活到九十多那就是长寿了,试问哪个老人家听了不高兴呢?
当然诸如此类的片段还有很多很多,就不在此一一列举。有兴趣的伙伴儿可以去细看三十九到四十一回。
<h1 class="pgc-h-arrow-right">5. 风趣幽默</h1>
“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大多数看过红楼梦的人都知道,这句就是我们姥姥的成名金句,让众人都笑岔了气。
还有凤姐捉弄姥姥一会用金筷子一会用银筷子,导致姥姥夹不起菜,索性用手。凤姐说:“银筷子好,要是菜里有毒还能试出来”。刘姥姥道:“这个菜里要是有毒,那我们那菜都成了砒霜了。哪怕毒死了也要吃尽了”。
本来凤姐讲到试毒其实是件比较敏感又严肃的事情,但是到了我们姥姥这里直接就换了风格,不仅缓和了气氛还达到了赞美的效果。
凤姐给刘姥姥打扮,给她横三竖四地插了一头的花。众人都笑得了不得。刘姥姥笑道:“我这头也不知修了什么福,今儿这样体面起来!”,众人都笑道:“你还不拔下来摔到他脸上呢,把你打扮得成了个老妖精了!”。刘姥姥笑道:“我虽老了,年轻时也风流,爱个花儿粉儿的,今儿个老风流才好”。
要是换了心胸狭窄的人,早不知气了多少回了。可见这位老太太真是睿智,通过这样的玩笑不仅带给了别人欢乐也成功化解了自己的囧境,顺利融入了贾府这个大团体。更是成为了大家的快乐源泉。这样的姥姥很难不圈粉啊!
<h1 class="pgc-h-arrow-right">6.适应环境的能力</h1>
我们看到刘姥姥第一次进贾府,是很小心翼翼的,生怕行差踏错,但是慢慢你会发现她融入环境的能力非常强。
贾母带着她逛园子,她大大方方得逛起来,还评价起来,这园子比年画上的还强十倍。贾母随即让会画画的惜春给她画一幅带回去。
后来一路逛园子还去了几位主角的屋子中途休息,姥姥也对各自的屋子表达了自己的感受,说满屋子的东西都只好看,越看越舍不得离开,这已经渐渐放松就像真正在亲戚朋友家做客,不再有前面的拘谨,再到后面竟然还行起酒令,并且朗朗上口十分契合,和之前那个小心翼翼的姥姥判若两人。最后还喝醉了酒让宝玉的屋子遭了一回劫。
这些都说明这位老人家的适应能力非同一般,只有对环境适应了的人才会放松,然后表现出最佳的状态。如果我们去到某个陌生的地方能够有快速适应的能力,做起事来肯定更加得心应手。
果然后面刘姥姥确实凭借自己的智慧获得了贾府上下的一致好评,想起她来脸上都是止不住的笑容。
第二次进贾府确实拿到了不少银子和物什回家,从后面因解救凤姐女儿巧姐而变卖田产家当看来,刘姥姥一家其实已经过上了小康生活。
从家里揭不开锅到小康生活,完全靠别人资助,我觉得还是达不到的,毕竟别人能帮一时帮不了一世,最重要还是要靠自己去经营。
具备了这么多优秀品质的姥姥我相信她的生活智慧足以让她把生活过得越来越好。
能够把一手烂牌打得如此精彩,姥姥一身的智慧都值得我们学习。
我观察得还不够,大家有喜欢的还可以仔细去阅读原文哦。
图片来源网络,侵权可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