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疫情背景下的焦虑 他们在疏导

新冠疫情的出现,打破人们平稳的生活,甚至导致一部分人出现心理行为问题,有的人对身体健康产生焦虑,有的人因为孩子长久居家线上学习导致亲子关系紧张,还有的人因为生计受疫情影响日夜担忧……疫情防控战线上,人们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9月22日,市民政局牵头建立疫情防控心理疏导和社会工作平台,为我市新冠肺炎患者、隔离人员及家属、民政服务对象、受疫情影响的群众等社会群体提供心理疏导和社会工作服务。

近日,记者采访了我市部分心理咨询师以及志愿者,聆听她们的讲述,记录疫情下的一场场心理“防疫”战。

“迎战”坏情绪提高心理“免疫力”

“人们突然面临被隔离,心里难免感到紧张和不安。我们的工作就是保障隔离人员的心理健康,陪伴他们度过这个特殊时期,积极应对疫情带来的变化。”进驻隔离点的漳州市第四医院心理治疗师杨毓雯说。9月20日,她和陈凌杰接到任务后,第一时间加入驻点抗疫一线。他们通过语言交流干预对隔离点人员进行全方位心理辅导服务。

疫情背景下的焦虑 他们在疏导
疫情背景下的焦虑 他们在疏导

陈凌杰主动承担起统计隔离点人员信息的工作,从下午一直持续到晚上7点多

“疫情以后出现了一些如紧张、恐惧、无助、压抑、吃不好饭、睡不好觉等情况,是正常的疫情应激反应。”杨毓雯表示,疫情期间人们容易出现抑郁、焦虑、失眠等问题,需要精神卫生专业工作者及时干预、介入,为其提供心灵关怀,“我们要引导他们正视这种情绪,积极应对,提高心理‘免疫力’。”

“驻点期间,有位妈妈跟孩子一起来隔离,到第二周开始出现焦躁、不安的情绪,会莫名哭泣,晚上睡不好,对孩子也越来越不耐烦。”杨毓雯讲述道,“我们了解情况后,首先要解除她的高危情况,共情她的感受、倾听她的需求,同时也去了解她和孩子之间互动的情况、孩子目前的状态,通过鼓励和支持激发她作为妈妈的功能。”经过干预,这位妈妈情绪好转,能够积极配合做好隔离工作并照顾好孩子。

为了更好开展工作,隔离点还开通了24小时心理援助热线,杨毓雯和陈凌杰轮流值班,为隔离人员、一线医护人员及家属、隔离酒店工作人员提供在线心理咨询与心理危机干预服务。“抗击疫情,既是一场生理战,也是一场心理战。”杨毓雯说,“在隔离点,心理治疗师就是一个协调者,及时跟隔离人员进行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

亲子关系“爆”倾听心声帮助家庭自我疗愈

记者通过采访发现,相较于去年,今年通过热线咨询的,更多集中在健康码、核酸检测,以及如何处理好居家隔离期间的家庭关系等问题。

“我们接到最多的电话是担心自己橙码、出行等问题。”国家绘画心理分析师王艺红说,“市民诉求都不太相同,但是言语中大多比较焦虑。”

“不论什么来电、哪方面诉求,我们都会耐心倾听,帮助来电者疏泄不良情绪。”在了解他们的需求后,及时向台商区相关部门反馈,并第一时间将结果回复给群众。王艺红表示,倾听、共情,是在抗疫心理援助中用到最多的专业技术。“事实上,求助者倾诉的过程,就是一个自我疗愈的过程。”

热线咨询中,另外一个热点问题是亲子关系。“一些孩子过分担心自己及家人身体状况,一旦身体出现不舒服就容易与新冠肺炎联系起来;有的孩子在家总是无心学习,时而又觉得自己虚度光阴,产生负罪感,同时担忧自己的成绩逐渐落后于别的同学,越来越焦虑。”云霄县彩虹社工中心社工徐珊向记者统计了疫情期间市民前来咨询较多的问题。

徐珊表示,因为青少年心理健康热线,绝大多数都是由家长代为进行咨询和求助,且解决此类问题的最关键因素也在于家庭教育,对此心理咨询师的工作重点,就在于缓解家长的焦虑、帮助家长建立积极心态、改善亲子沟通方式、掌握正确引导孩子的方法,以及帮孩子获取一些关于疫情的科普知识、正面信息。

“让孩子倾诉出来,情绪也就得到了缓解。也可以安排一些亲子活动,全家共同来完成家务、手工、亲子游戏、制作美食、打理植物等,创造温情、快乐的家庭时光。”徐珊认为,家长平时应尽量抽出时间与孩子谈心,尤其是发现孩子情绪不佳的时候,要及时表达对孩子的关心,温和的与孩子交流想法和感受。

此外,亲子关系紧张甚至冲突的原因很多在于,线下教学期间孩子作息不规律、学习缺乏兴趣、长时间玩手机或游戏等情况,导致家长产生焦虑情绪,忍不住用打骂等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孩子。

针对这种情况,徐珊表示家长应以身作则,控制手机的使用时间,理解孩子合理的娱乐需求;在情绪稳定的状态下,与孩子做平等的沟通,引导孩子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生活计划,尽量尊重孩子自主的意识。

疏导内疚感给心理穿上“防护服”

疫情背景下的焦虑 他们在疏导

云霄县彩虹社工中心社工、心理咨询师在接听热线电话

在心理疏导热线服务中,相较于市民,一线医护人员、社区工作人员打来电话的寥寥无几。实际上,他们极可能是心理压力更大的一些群体。尽管他们身上穿着厚厚的防护服,但他们的心理同样需要被关注和保护。

一位支援一线的护士在接受采访时袒露心声:“因肩负使命,职责所在,理应用自己行动,守护一方平安。但对两个孩子的无法照顾,难免会有内疚,只能对孩子说,等这次任务完成,再好好陪伴他们。我想等他们长大后,会理解妈妈的选择。”

“作为一名医务人员得面对工作使命,同时得暂时离开家人无法陪伴孩子,照顾老人,如果加上孩子吵闹与生病,就会产生更大的内心冲突。从心理层面来讲,内疚是一种心理自我攻击,觉得自己没做好,甚至不够好的自责心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李月凤在疫情期间也接诊了一些医务工作者。在她看来,内疚是一种情绪,出现这种情绪是难免的,“我们要让自己试着去接受,当我们能允许自己内心有内疚,然后接纳这份内疚感,不跟这份情绪做纠缠时,反而内疚感与自责感就会降低。”

“可以将内疚化为动力,人的本质都是需要寻找意义。当我们把心中的这份内疚设置为有某种意义时,不仅会再次降低心中的内疚感,还能成为我们努力的动力与克服困难的勇气。”李月凤建议,当内疚感来临时可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跟自己说——“我只有更积极地投入工作,帮助更多的人,这样才对得起我的家人在背后为我默默地付出,也才对得起孩子这样想念妈妈。”

“像上面那位护士就做得很好,告诉孩子与自己,等任务完成,好好陪陪孩子,就是理想的作用。”李月凤说,这个时间可以发挥理性——相信内疚是可以补偿的,“给自己有画面感的心理补偿,不仅能起到自我安慰与安抚家人,也能让自己在关键时刻变得更加冷静。”

部分连续作战、身体透支的一线医务人员,因睡眠不足引发情绪耗竭,情绪处于极度疲劳状态,出现无助、自责、挫败等负面情绪。对此,心理专家表示,他们会去关注这些工作人员的应激反应,基本需求能否得到满足。

进驻隔离点的第一天,陈凌杰和杨毓雯就看到隔离点酒店工作人员或者是医护人员,因为工作量和压力很大,情绪出现焦虑。“我们会及时与他们进行沟通干预,舒缓情绪,并帮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日前,前去支援的医务人员均已回到原来各自岗位。心理专家表示,若一线工作人员在回归岗位后还有出现焦虑、失眠等一些问题时,可以通过自我调节、联系亲友、允许示弱等方式舒缓压力,必要时可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

闽南日报记者 陈晓云 文/供图

责任编辑:林堃 蔡楠楠

来源:漳州新闻网

声明:本文已注明转载出处,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email protected]

疫情背景下的焦虑 他们在疏导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