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这个老头是敦刻尔克撤退幕后功臣?一手打造伦敦上空的鹰

在锻造1940年5月下旬敦刻尔克大撤退“奇迹”的过程中,英国空军立下不朽功勋。整个战役期间,从本土起飞的大批英军“喷火”和“飓风”战斗机,竭力护卫滩头阵地、登船点以及停泊船只,确保敦刻尔克海滩上空始终有英军战机巡航。从5月24日至6月4日,英国空军先后出动战机2739架次,以损失106架的代价,击落德军飞机140架,有力地遏制了德军对撤退地域的轰炸和进攻。

这个老头是敦刻尔克撤退幕后功臣?一手打造伦敦上空的鹰

然而谁能想到,就在几年前,英国空军还因经费短缺而实力衰弱,非但难以抗衡纳粹德国这样强大而凶残的对手,更不必奢谈创造敦刻尔克撤退这样的战争奇迹。如果说谁是上世纪30年代中后期“再造皇家空军”的幕后功臣,估计大家肯定想不到——就是那位一直被后世痛斥为“助纣为虐”的英国前首相张伯伦。

这个老头是敦刻尔克撤退幕后功臣?一手打造伦敦上空的鹰

一战结束后,英国高层判断未来10年无大战,遂于1919年制定“10年规划”,从当年起以每天1万人的速度削减陆军。英国空军情况更糟,差点被取消,后来虽保留下来,却长期饱受经费匮乏之苦,到1931年才组建了42个飞行中队、拥有约400架一线军机,整体实力比日本、意大利还弱。

进入30年代后,德意日等国法西斯势力纷纷崛起和掌权,国际形势日趋紧张,加上坦克、飞机等新式兵器的飞速进步引发了一场席卷西方的军事技术革命,英国高层总算意识到空军崛起将使海洋屏障不复存在,于是改为海空军并重发展。

这个老头是敦刻尔克撤退幕后功臣?一手打造伦敦上空的鹰

当时任财政大臣的张伯伦很有战略眼光,力主重点打造一支足以威慑对手,并能在战时深入敌方纵深实施大规模轰炸的战略空中力量。1936年1月,英国启动空军扩建计划——将部署本土的空军战斗机中队由52个扩展到150个,用中型轰炸机全面替换轻型轰炸机并将数量增至1022架。

1937年5月,张伯伦出任英国首相。他上台不久,英国空军就制定了装备1.2万架飞机的庞大计划,到1939年英国军机产量已激增至7940架,是1932年(445架)的18倍之多。较之前几届政府单纯追求飞机数量(特别是轰炸机)的片面做法,张伯伦更重视打造“攻防一体”的本土防空体系。他主政后,将空军发展重点转向生产新型战斗机以及建设雷达站、高炮部队和防空警戒哨,甚至不惜为此砍掉大笔陆海军经费。

这个老头是敦刻尔克撤退幕后功臣?一手打造伦敦上空的鹰

经过张伯伦一番努力,到二战爆发前,英国一线作战飞机已有1760架,其中约550架是新式的“喷火”和“飓风”战斗机,轰炸机也大部分换装成中型甚至4发重型轰炸机,载弹量1吨的“蚊”式轻型轰炸机则同战斗机飞得一样快,且轰炸半径远达柏林。换言之,张伯伦时代的英国空军,不仅拥有较完善的本土防空体系,而且具备了将战火烧到纳粹心脏地带的战略打击能力。

这个老头是敦刻尔克撤退幕后功臣?一手打造伦敦上空的鹰

张伯伦主政时期,1938年底,英法还成立了以商业公司为掩护的联合情报机构,雇佣奥地利飞行员(奥地利当时属于纳粹德国一部分)对德实施航空侦察。1938年11月18日,英国又投入最新式的“喷火”战斗机用于对德侦察,并从万米高空成功拍下清晰的德军战备图像。张伯伦时代开启的对欧空中侦察,成为了整个二战期间英国获取轴心国情报的重要手段。依托航空侦察,英国打赢了北非战役,并掌握了德军在大西洋沿岸的部署情况,为后来的诺曼底登陆奠定了胜利基础。

这个老头是敦刻尔克撤退幕后功臣?一手打造伦敦上空的鹰

今天的人们不能用自己的眼光去审视、观察80年前的英国。实际上,当时不只英国高层,就连希特勒都对英德战争的前景判断不够明晰,以至于他后来干出节骨眼上叫停进攻敦刻尔克的“混事”。但历史没有假设,西线战争一打响,张伯伦就成了昔日“爱好和平”的英国民众的“替罪羊”,从此再无人想起“伦敦上空的鹰”究竟是谁为他们豢养的。1940年11月9日,黯然下台的张伯伦郁郁而终,享年71岁。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