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鍛造1940年5月下旬敦刻爾克大撤退“奇迹”的過程中,英國空軍立下不朽功勳。整個戰役期間,從本土起飛的大批英軍“噴火”和“飓風”戰鬥機,竭力護衛灘頭陣地、登船點以及停泊船隻,確定敦刻爾克海灘上空始終有英軍戰機巡航。從5月24日至6月4日,英國空軍先後出動戰機2739架次,以損失106架的代價,擊落德軍飛機140架,有力地遏制了德軍對撤退地域的轟炸和進攻。

然而誰能想到,就在幾年前,英國空軍還因經費短缺而實力衰弱,非但難以抗衡納粹德國這樣強大而兇殘的對手,更不必奢談創造敦刻爾克撤退這樣的戰争奇迹。如果說誰是上世紀30年代中後期“再造皇家空軍”的幕後功臣,估計大家肯定想不到——就是那位一直被後世痛斥為“助纣為虐”的英國前首相張伯倫。
一戰結束後,英國高層判斷未來10年無大戰,遂于1919年制定“10年規劃”,從當年起以每天1萬人的速度削減陸軍。英國空軍情況更糟,差點被取消,後來雖保留下來,卻長期飽受經費匮乏之苦,到1931年才組建了42個飛行中隊、擁有約400架一線軍機,整體實力比日本、意大利還弱。
進入30年代後,德意日等國法西斯勢力紛紛崛起和掌權,國際形勢日趨緊張,加上坦克、飛機等新式兵器的飛速進步引發了一場席卷西方的軍事技術革命,英國高層總算意識到空軍崛起将使海洋屏障不複存在,于是改為海空軍并重發展。
當時任财政大臣的張伯倫很有戰略眼光,力主重點打造一支足以威懾對手,并能在戰時深入敵方縱深實施大規模轟炸的戰略空中力量。1936年1月,英國啟動空軍擴建計劃——将部署本土的空軍戰鬥機中隊由52個擴充到150個,用中型轟炸機全面替換輕型轟炸機并将數量增至1022架。
1937年5月,張伯倫出任英國首相。他上台不久,英國空軍就制定了裝備1.2萬架飛機的龐大計劃,到1939年英國軍機産量已激增至7940架,是1932年(445架)的18倍之多。較之前幾屆政府單純追求飛機數量(特别是轟炸機)的片面做法,張伯倫更重視打造“攻防一體”的本土防空體系。他主政後,将空軍發展重點轉向生産新型戰鬥機以及建設雷達站、高炮部隊和防空警戒哨,甚至不惜為此砍掉大筆陸海軍經費。
經過張伯倫一番努力,到二戰爆發前,英國一線作戰飛機已有1760架,其中約550架是新式的“噴火”和“飓風”戰鬥機,轟炸機也大部分換裝成中型甚至4發重型轟炸機,載彈量1噸的“蚊”式輕型轟炸機則同戰鬥機飛得一樣快,且轟炸半徑遠達柏林。換言之,張伯倫時代的英國空軍,不僅擁有較完善的本土防空體系,而且具備了将戰火燒到納粹心髒地帶的戰略打擊能力。
張伯倫主政時期,1938年底,英法還成立了以商業公司為掩護的聯合情報機構,雇傭奧地利飛行員(奧地利當時屬于納粹德國一部分)對德實施航空偵察。1938年11月18日,英國又投入最新式的“噴火”戰鬥機用于對德偵察,并從萬米高空成功拍下清晰的德軍戰備圖像。張伯倫時代開啟的對歐空中偵察,成為了整個二戰期間英國擷取軸心國情報的重要手段。依托航空偵察,英國打赢了北非戰役,并掌握了德軍在大西洋沿岸的部署情況,為後來的諾曼底登陸奠定了勝利基礎。
今天的人們不能用自己的眼光去審視、觀察80年前的英國。實際上,當時不隻英國高層,就連希特勒都對英德戰争的前景判斷不夠明晰,以至于他後來幹出節骨眼上叫停進攻敦刻爾克的“混事”。但曆史沒有假設,西線戰争一打響,張伯倫就成了昔日“愛好和平”的英國群眾的“替罪羊”,從此再無人想起“倫敦上空的鷹”究竟是誰為他們豢養的。1940年11月9日,黯然下台的張伯倫郁郁而終,享年71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