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法国名不经传的港口小城,敦刻尔克在二战中凭借一次撤退行动举世闻名。但这场著名的大撤退计划,却是在德军围而不歼的情况下进行的,为何德军会做出这个决定?
而德军放走敦刻尔克40万联军到底是对是错呢?
1939年9月1日,抱着“死道友不死贫道”想法的英国和法国将祸水东引,但没想到德国用“闪电战”快速征服了波兰。而以为自己绥靖政策管用的英法两国十分高兴,大大的喘了一口气,毕竟在他们看来,德军攻打波兰,不过想更好的对苏联发起进攻,对于英法两国并无害处。

再加上法国觉得自己拥有固若金汤的
马奇诺防线
,一下子就心安了起来。毕竟在一战时期,马奇诺防线帮助法国拦住了大量的敌人。但让英国、法国、比利时、荷兰、卢森堡这些国家都没有想到的事情是,彪悍的德军在希特勒的指挥下,一路高歌猛进,将半个欧洲收入到了自己的口袋。这时英国和法国慌了,因为“道友”差不多都死完了,马上就轮到他们这两个“贫道”了。
害怕至极的英法两国,将所有希望都寄托在了马奇诺防线上,他们调集了几十万人对马奇诺防线严防死守。但让英法两国出乎意料的是,德军并没有按照顺序先从马奇诺防线打起,而是绕过马奇诺防线,从色当一带渡河打进了法国。
这下轮到英法两国傻眼了,本想将德军关在门外,结果将自己的活路给堵住了。势如破竹的德军迅速将南部的法军和联军的通信切断,而后在1940年5月10日到5月24日,打的40万
英法联军一路逃窜到了敦刻尔克。
至此,40万英法联军被德军严严实实地围在了敦刻尔克,并且因为敦刻尔克这个法国小镇是个低洼小镇,一旦德军用轰炸机和炮火持续猛攻,那么这40万英法联军将会成为德军炮火下的亡魂。
所以尽管英军动用了一切力量,营救这支军队,并且最开始的目标也只是在40万大军中,尽可能地救出3万人。但让人震惊的事情再次出现了,在英法联军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希特勒叫停了战争,而英国则成功将33万人成功撤离。
这一决定,让后世的学者觉得,在这个时候叫停战争,是希特勒最大的决策失误。无数军事爱好者,在了解这段历史的时候,无不痛心疾首,痛斥希特勒错过了将英法联军全部歼灭的最好机会,都在抨击希特勒的愚蠢。
希特勒做出的这一决定,真的是错的吗?对于这个问题,人们依旧在争论不休,但在我看来,希特勒做出的这个决定,是从大局方面考虑的。而且真正算起来,并不是希特勒错失了这次机会,应该是英法联军失去了这次极好的反攻击机会。
这样说很多人可能想问,为什么?首先我们从两方的布局来看,在德国和英法联军开战以后,德军是快速占据了战争优势没有错。但这并不代表德军此时已经胜券在握了,二战初期,尽管此时的德国军队得到了大力的发展,但因为长期受到凡尔赛体系的制约,所以从整体上来看,德国的兵力是不如英法联军的。单从装甲车、飞机等军事装备来说,不管是数量还是质量,德军都远远落后与英法联军。
更何况此时的德军,打的是英国、法国、荷兰、比利时等多个国家组成的同盟国联军,并且因为德国拥有众多战场,所以除了要打英法联军外,还需要将一部分兵力留在苏联方向,再加上德国的海军实力极弱,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所以此时的德军在兵力上并不占优势。
在和英法联军开战的时候,德国就已经知道这将会是一场恶战。但没想到法国投降会如此之快。尽管40多万英法联军被围堵了,但他们并不是手无寸铁的老弱妇孺,他们是一个个手里都拿着枪的八尺大汉。想要凭借德国的轻型坦克主攻部队将他们完全歼灭,这话说得连希特勒他自己都不信。
尽管在战争初期,德国的装甲部队占据了战场上的优势,但德国的步兵被落在后边,而英法两国的部队,尚有充足的余力反击。并且在马奇诺防线后边还有大量的士兵镇守,如果德军贸然向他们发起攻击,很有可能会导致冲在前边的德军装甲部队被全数消灭。
同时,在敦刻尔克的
40万联军此时确实是疲惫不堪的状态
,但毕竟此时的他们的生路并没有完全被断绝。一旦德军为了快速将眼前的这些军队剿灭,为了节约时间不等德国步兵的到来,擅自发起围歼行动,这很有可能会导致德国装甲兵将会面临巨大的消耗。
而在德国军队中,装甲部队是德国陆军的主力部队,德国海军又没指望,如果在这场战争中消耗过大,很有可能会让希特勒的“统治全球”的梦想再次终止。
所谓“兵贵神速”,此时的希特勒想要在短时间内将这40万英法联军一口吃掉根本不可能。但纠缠过久很有可能会让英法两国拥有反应的时间,等他们新的防线部署好,这将会导致德军陷入了拉锯战中,进而影响希特勒的下一步的作战计划,而这是希特勒最不想看到的局面。
所以在这个时候按下暂停键,还真不是希特勒在这紧要关头犯了糊涂。这恰恰是因为希特勒经过深思熟虑后,做出的深远打算。
并且从德军的作战方式来说,这也并不利于德军一鼓作气地将这些人都打掉。在这场战争中,德军使用的依旧是“闪电战”的作战方式,通过装甲部队和机械化部队将英法联军的防线撕开。并利用德军现代机械化作战部队,快速将英法联军的后勤、交通、以及通信设备等体系打掉,让他们被分割成一块一块的,让部队的协作能力削除,并不给他们反应时间,快速挤压英法联军,一鼓作气将部队推至敌军后方,进而彻底将他们抵抗意志消除。
所以“闪电战”的精髓就是快,快速的打的敌人触不及防,大脑一片空白,并快速收割胜利成果。但很显然,剿灭敦刻尔克周边的40万联军,想要快速的做到这一点根本不可能。而且一旦发起战争,让战争陷入胶着化,那么德军将会在此折戟沉沙。所以与其让自己的军队陷入危险之中,还不如放他们走,转头去攻击法国腹地。
因此在德国军队对英法联军网开一面后,就快速向法国发起了攻击,而此时还处于蒙圈状态的法国根本没有时间集结部队构筑防线。在德国的猛烈攻击下,被打的根本没有时间思考,最后不得不在6月22号同意停战。
但一场战争如果只是通过一方来判断事情的正确与否太过片面了,所以接下来我们从英法两国的实力角度,来说说为什么德军撤离是正确的的。
从英国角度来说,在前面我们说道,因为凡尔赛体系的影响,德国的海军远不及英国海军,所以在这场战争中,德国根本指望不上海军。再加上德国是远离本土作战,就算德军在空军方面占有优势,但英国距离敦刻尔克相当近,只要英国战机从其本土起飞,和德国军队殊死搏斗,德国想要完全占有制空权根本不可能。
所以如果英法联军,在德国暂停对他们发起进攻后,稍微冷静想想,并就地构筑防线,调整作战思路,坚守在敦刻尔克,德军想要拿下法国根本不可能,所以说到底,英法联军并不是没有能力打败德国,而是因为被德国吓破胆了。
而导致法国快速投降的原因有两个,第一个是因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法军伤亡惨重,而这也就导致了法国人极度痛恨战争,也十分不希望自己国家出现流血牺牲,所以他们斥巨资修建了马奇诺防线,为的就是将战火挡在法国门外。但也正是因为他们对防线的太过依赖,以及在看到损失惨重后,一战时在法国心中种下的畏战情绪再次被挑了起来。
所以在战争开始之初,法国军队对待战争还是持以积极的态度的。但因为30多万英法联军逃离战场,
马奇诺防
线形同虚设,这种种将法国人心中的最后一点勇敢击垮了,而这一切是心理因素导致的,这并不是因为法国人没有余力了,而是因为法国人觉得自己不行了。
如果德军没有放走英法联军,而是和他们决一死战。一旦法国人的爱国情怀战胜了自己恐惧,此时的德国想要在这样的情况下将法国拿下,那根本不可能。
而第二个原因是因为,德国的“闪电战”在法国相当适用,法国的地势平坦异常,不算宽广的国土,十分适合机械化车辆前行,所以德军在巴黎进行“闪电战”后,迅速沦陷的巴黎就是法国诛心的最佳毒药,在巴黎沦陷后,法国厌战的情绪就像是滔天的洪水一般快速将法国席卷。
因此希特勒放走40万联军,转而拿下法国,这根本不是什么捡了芝麻丢西瓜的愚蠢行为,它是一笔极为划算的买卖。毕竟和40万联军打,德国真的可能什么都拿不到,而且这场战一旦开始就没有尽头。但放走可能成为阻碍自己拿下法国的40万联军,还可以借此机会震慑法国一波,这真的是德国赚了。所以对于德国在敦刻尔克颇具争议的撤离,在我看来,愚蠢的屈辱的根本不是德国,而是逃得极快的英法联军。
因为英国人不想为法国人做斗争做牺牲,所以将法国抛下,这对于本就害怕的法国而言无异于是雪上加霜,也间接成为了德国军队的帮凶。但历史是黑的是白的,都是笑到最后的人掰扯的,德国军队的撤离到底是不是愚蠢,这我们说了都不算,最好的印证方法是看这一做法到底给德国带来了什么,而英国又是处于怎样的情况下选择的逃跑,这些才是黑的白的的最好的证据。